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第三轮创新计划(2005--2007年)》的通知 各县(市)、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现将《河池市第三轮创新计划(2005-200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五年八月八日 河池市第三轮创新计划(2005—2007年) 2005年至2007年是河池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应对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西部大开发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各种机遇和挑战,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河池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的能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工业化和城镇化,使科技进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创新、转化、产业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兴企、建平台、强能力”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六大科技工程,构建覆盖全市的三个科技服务网,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组织实施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推进“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结合与互动,体现科技进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的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观,体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工作宗旨。 (二)衔接发展。与前两轮科技创新计划工作重点衔接,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衔接,保持科技工作的连续性。 (三)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突出支持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突出支持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创新;突出支持公共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集成联动。坚持市、县联动,坚持部门、区域和行业之间协同配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大联合,大协作。 (五)打造品牌。充分挖掘河池的“长寿”资源、“生态资源”和“绿色”资源,打造板栗、八角、山茶油、中草药、野生毛葡萄、香猪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充分挖掘河池的有色金属资源,打造有色金属及其新材料国际品牌。 三、总体目标 (一)科技对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重点选育、引进、推广10个能形成区域特色种养业品牌的新品种,筛选100项先进种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巩固和发展前两轮和新一轮区域特色种养业品牌优势。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重点建设好5所农村科技星火学校、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农村信息化基地、1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做到县县有科技信息中心,有星火学校,有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有科技示范乡(镇),有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乡乡有星火课堂,有科技信息网点,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有科技示范村和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种养能人。 力争建设好4个科技进步示范县和科技工作试点县(市、区),有5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重点建设好11家科技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自治区和市县共建特色科技扶贫示范村9个。 科技对农民年增收的贡献率在40%以上。 (二)科技服务和支撑“工业兴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建设好2个自治区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或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和市共同扶持和建设好4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30项工业先进技术,开发25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新产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建成5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完成3个优势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其中一个获得新药证书。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扶持建设好5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应用推广1—2个单元信息化技术,开展各类制造业信息化培训200人次以上。 (四)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所有的县(市、区)和科技示范乡(镇)、村及科技示范户。重点建设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30个,每个县(市、区)完成30名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网上发布信息1万条以上,提供产品供求信息1万条以上,不断提高农村信息通达的知晓率、技术需求的满足率和产品流通成交率。 建设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节点,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示范企业5家,完成技术成果转让5项,企业技术需求解决率,技术交易成交率分别在50%以上。为1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开展引进创新服务示范,集成创新,形成2个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