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的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实施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战略(以下简称实施“三个一批”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部署,也是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举措。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我市工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现就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自觉坚持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已取得较大成效。一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显著提高。二是产业聚集初显特色。三是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市工业经济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企业组织结构及品牌产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产业聚集度、产品关联度低,产业链、产品链条短;缺少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理念等。实施“三个一批”战略是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是创造社会财富、提供财政积累的重要源泉。各级各有关部门各企业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把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作为当前工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同时,我市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的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均已具备。一是资源优势。我市自然资源丰富,电力能源充足。二是产业基础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工业体系比较齐全,已经培植了一批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系列产品。三是政治环境优势。近年来全市上下心齐气顺,政通人和,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认识更加统一,业已形成干事创业的整体合力。 二、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格局,围绕我市经济整体发展目标,立足现有实际,按照建设“一区九园二带三大基地”的发展方向,遵循产业聚集、产品相关、优势互补、效益递增的原则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需要,发挥比较优势,拉长产业链,促进优势产业聚集,壮大企业集团,培育名牌产品,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我市工业的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克服和避免市场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弊端,推进“三个一批”战略实施。 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优化相结合原则。既立足现实,通过存量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放眼未来,加大增量投入力度,以增量带动、激活、提升存量。创造条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产业集聚原则。把“三个一批”作为资源流向的重点。平衡资源,优化配置,组织和引导社会和自然资源流向支柱产业、大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以园区为重要依托,引导产业聚集,培植企业集群竞争力,延伸产业,拉长产品链条,着力打造一批聚集、共生、协同、互动效应较强的特色产业基地。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力争到2007年末,构建以十大企业集团为龙头,百强企业为支撑,千户规模以上企业为依托,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为支柱,40个省级以上品牌产品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比2004年翻一番,超过400亿元;六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0%;奠定我市能源、建材、煤化工三大基地的地位,从根本上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一批支柱产业 根据我市产业现状和发展潜力,立足于资源型传统产业优势,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拉长煤炭产业链,培植煤化工,发展建材,膨胀纺织,提升机电,壮大食品,适度发展造纸;创造条件,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到2007年,基本形成煤电及煤化工、建材、纺织、机电、造纸、食品六大支柱产业集群及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的工业经济格局。 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 “三个一批”的核心是培植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力明显的大企业集团。适应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要求,按照“产业龙头化、龙头规模化”的模式,对六大支柱产业中的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植壮大一批对我市经济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集团,构筑工业经济规模发展优势。到2007年乃至“十一五”末,形成“十百千”企业梯队,即十大企业集团,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50—100亿元企业2家,30—50亿元企业3家,10—20亿元企业4家;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均过亿元,进限企业超过1000家。 3.优化产品结构,培育一批名牌产品 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质量为核心,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引导、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到2007年乃至“十一五”末,我市六大优势产业拥有一批国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