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 冀财建[2005]135号(BR) 各设区市、扩权县(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为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河北省省级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暂行办法》、《省级经济建设部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经济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规定,特制订本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九月十日 河北省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河北省省级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经济建设部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经济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的具体情况,特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采取科学、规范的考评方法,对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支出效益情况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综合判断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运营状况、风险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益,为合理分配资金、优化支出提供依据。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是指一般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及基金等安排的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 第四条 项目评价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的原则。 第二章 绩效评价依据和内容 第五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省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 (二)省财政厅部门预算批复文件、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文件规定; (三)项目申报文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预算建议书、绩效评价书、立项评估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四)项目财务执行或决算报告以及项目单位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与其它相关财务会计资料; (五)其它相关资料。 第六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实施内容情况。根据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分析项目完成的数量、质量及完成进度和及时性等方面的实现程度。主要指标为:项目完成任务量、土地平整程度、连片程度、田间道路通达性、农田防护林保护(防风固沙林保护林、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面积、耕作层厚度、耕层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含盐量、排灌保证率、完成进度和及时性等。 (二)项目功能情况。评价项目的实用性及项目完成后产生的绩效及与预期目标的偏差程度。主要指标为:项目用途、项目配套、项目达标等。 (三)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进度、资金支出规模、结构及影响力情况等。主要指标为: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配套资金的筹措能力及专项资金影响力等。 (四)项目经济效益情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及效率,反映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较效益。主要指标为:单位投资新增耕地数量、单位面积投资、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基础设施运营成本、新增产值、新增纯收入等。 (五)项目社会效益情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及效率,反映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对促进土地利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主要指标为: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土地利用率增量、生产力效果、粮食产量水平(单产增量)、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农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效果、扶贫效果等。 (六)项目生态效益情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使用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主要指标为:林草覆盖率增加值、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防护林保护耕地面积、防风固沙林保护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 第七条 对实施周期较长的跨年度项目,根据管理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价。主要是对项目完成进度、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的偏差情况等进行考核与评价,从而达到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的目的。 第三章 绩效评价的方法 第八条 绩效评价实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办法,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实行重点评价。重点评价一般选择具有代表性或使用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或项目。 第九条 项目评价的形式包括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 (一)现场评价是指评价工作组到现场采取勘察、问询、复核等方式,对评价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评价。 (二)非现场评价是指评价工作组根据项目单位提交的项目绩效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评价意见。 第十条 项目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典型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费用法、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打分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总支出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评价方法。 (二)最低成本费用法是通过分析项目成本费用进行方案筛选的评价方法,又可根据不同情况分为总成本比较法、平均成本比较法、边际成本比较法和临界值计算法。 (三)综合指数法是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 (四)模糊数学法是指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项目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项目带来的效益。 (五)打分法是指由行政机关、专家、社会公众,对各项绩效评价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分值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方法。 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具体方法可根据项目特点和评价工作的要求,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 第四章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十一条 项目评价遵循的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应根据不同的专项资金类型,不同的项目类别以及财政管理的要求,分别设置不同的指标。 (二)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力求简便易行,便于公众理解、接受,便于运用,同时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设计定量指标,反映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各类绩效水平,又要设计定性指标,反映项目预算执行、管理的好坏。 第十二条 项目评价指标 本指标体系的构建充分遵循了可行性、层次性、系统性、及时性和阶段性动态等原则,各级指标权重标准采用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确定。专家会议法是一种群组决策方法,是指由多名专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共识的一种方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指根据有专业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采用系统的程序,互不见面和反复进行的方式,对某一未来问题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 │指标名称│ 权重 │ 指标名称 │权重│ 评分标准 │ │ │ │ │ ├───────────┬───┤ │ │ │ │ │ 分级标准 │评分值│ ├────┼───┼──────────────┼──┼───────────┼───┤ │一、实施│ 0.2 │1.实施内容(土地平整、农田水│0.3 │按计划完成80%以上 │ 4—5 │ │内容绩效│ │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及其│ ├───────────┼───┤ │ │ │它)完成任务量 │ │按计划完成60--80%以上 │ 3—4 │ │ │ │ │ ├───────────┼───┤ │ │ │ │ │按计划完成不到60% │ 0—3 │ │ │ ├──────────────┼──┼───────────┼───┤ │ │ │2.土地平整程度 │0.1 │平整 │ 4—5 │ │ │ │ │ ├───────────┼───┤ │ │ │ │ │较平整 │ 3—4 │ │ │ │ │ ├───────────┼───┤ │ │ │ │ │不平整 │ 0—3 │ │ │ ├──────────────┼──┼───────────┼───┤ │ │ │3.连片程度 │0.05│集中连片 │ 4—5 │ │ │ │ │ ├───────────┼───┤ │ │ │ │ │相对集中连片 │ 3—4 │ │ │ │ │ ├───────────┼───┤ │ │ │ │ │较分散 │ 0—3 │ │ │ ├──────────────┼──┼───────────┼───┤ │ │ │4.田间道路通达性 │0.05│较好 │ 4—5 │ │ │ │ │ ├───────────┼───┤ │ │ │ │ │一般 │ 3—4 │ │ │ │ │ ├───────────┼───┤ │ │ │ │ │较差 │ 0—3 │ │ │ ├──────────────┼──┼───────────┼───┤ │ │ │5.农田防护林保护(防风固沙林 │0.05│较大 │ 4—5 │ │ │ │保护、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 ├───────────┼───┤ │ │ │ │ │一般 │ 3—4 │ │ │ │ │ ├───────────┼───┤ │ │ │ │ │较小 │ 0—3 │ │ │ ├──────────────┼──┼───────────┼───┤ │ │ │6.耕作层厚度 │0.05│较厚 │ 4—5 │ │ │ │ │ ├───────────┼───┤ │ │ │ │ │一般 │ 3—4 │ │ │ │ │ ├───────────┼───┤ │ │ │ │ │较薄 │ 0—3 │ │ │ ├──────────────┼──┼───────────┼───┤ │ │ │7.耕层有机质含量 │0.05│较高 │ 4—5 │ │ │ │ │ ├───────────┼───┤ │ │ │ │ │一般 │ 3—4 │ │ │ │ │ ├───────────┼───┤ │ │ │ │ │较低 │ 0—3 │ │ │ ├──────────────┼──┼───────────┼───┤ │ │ │8.土壤酸碱度和含盐量 │0.05│适宜 │ 4—5 │ │ │ │ │ ├───────────┼───┤ │ │ │ │ │较适宜 │ 3—4 │ │ │ │ │ ├───────────┼───┤ │ │ │ │ │不适宜 │ 0—3 │ │ │ ├──────────────┼──┼───────────┼───┤ │ │ │9.排灌保证率 │0.1 │较高 │ 4—5 │ │ │ │ │ ├───────────┼───┤ │ │ │ │ │一般 │ 3—4 │ │ │ │ │ ├───────────┼───┤ │ │ │ │ │较低 │ 0—3 │ │ │ ├──────────────┼──┼───────────┼───┤ │ │ │10.实施内容完成进度和及时性 │0.2 │完成及时 │ 4—5 │ │ │ │ │ ├───────────┼───┤ │ │ │ │ │部分工作及时 │ 3—4 │ │ │ │ │ ├───────────┼───┤ │ │ │ │ │整体工作滞后 │ 0—3 │ ├────┼───┼──────────────┼──┼───────────┼───┤ │二、功能│ 0.2 │1.项目用途 │0.3 │用途满足率80%以上 │ 4—5 │ │ 绩效 │ │ │ ├───────────┼───┤ │ │ │ │ │用途满足率60-80% │ 3—4 │ │ │ │ │ ├───────────┼───┤ │ │ │ │ │用途满足率低于60% │ 0—3 │ │ │ ├──────────────┼──┼───────────┼───┤ │ │ │2.项目配套 │0.3 │配套好 │ 4—5 │ │ │ │ │ ├───────────┼───┤ │ │ │ │ │配套一般 │ 3—4 │ │ │ │ │ ├───────────┼───┤ │ │ │ │ │配套差 │ 0—3 │ │ │ ├──────────────┼──┼───────────┼───┤ │ │ │3.项目达标 │0.4 │达标80%以上 │ 4—5 │ │ │ │ │ ├───────────┼───┤ │ │ │ │ │达标60-80% │ 3—4 │ │ │ │ │ ├───────────┼───┤ │ │ │ │ │达标低于60% │ 0—3 │ ├────┼───┼──────────────┼──┼───────────┼───┤ │三、资金│ 0.2│1.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0.4 │规范 │ 4—5 │ │管理绩效│ │ │ ├───────────┼───┤ │ │ │ │ │较规范 │ 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