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2004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规定,最近,省教育厅对全省17市2004年度教育工作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从督导评估反馈的情况看,各地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2003年度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 )60号)要求,认真整改,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危房改造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和改善,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解决。 根据省政府领导同志意见,现将省教育厅《关于2004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实际,针对存在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 二○○五年九月十二日 关于2004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对2004年度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 )103号)精神,省教育督导评估团于2005年4月5日至19日,对全省17市2004年度教育工作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本次督导评估共随机抽查了17市及其33个县(市、区)、89个乡(镇)、602所学校(含幼儿园,下同),并与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领导及教育、财政、人事、税务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对各市、县(市、区)的自评结果进行了核实验证,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17市2004年度教育工作做出了定性、定量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市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各市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召开了有关会议,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具体部署,对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经常深入到县(市、区)、乡(镇)、学校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少市把教育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列入年度为民办的实事之中,集中力量,集中投入,切实予以解决,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各地对教育综合督导工作高度重视。市、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工作落实,教育、人事、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全力配合搞好自查自评和督导检查,使综合督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督导评估反馈的情况看,2004年以来,各地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2003年度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 )60号)要求,认真整改,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危房改造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和改善,取得了明显成绩。 (二)“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到2005年1月,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的县(市、区)达到45个,在县域内统一教师工资发放标准的县(市、区)达到59个,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28个和2个。另外还有一批县(市、区)正在积极做工作,有望今年落实到位。菏泽市撤销了乡(镇)教委,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工作。 (三)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1.农村教师工资普遍增加。与2003年相比,2004年各市农村教师工资都有所增加。月均工资增加100元以上的有9个市,其中东营市增加最多,全市农村教师人均月增加318元。 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达到国家必保工资标准的县(市、区)由2003年的94个增加到了105个(其中达到省标准及以上的85个),占县(市、区)总数的75%;所辖各县(市、区)教师工资都不低于国家必保工资标准的有8个市。低于国家必保工资标准的县(市、区)已由2003年的52个减少到35个。 2.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的县(市、区)及乡(镇)明显增多。根据抽查情况,2004年各市普遍重视按省“一费制”标准要求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有不少县(市、区)的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达到或超过了省定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下限。在抽查的33个县(市、区)及其66个乡(镇)中,农村小学、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最低拨款标准的有11个县(市、区)、27个乡(镇),初中有31个乡(镇),各占抽查县(市、区)和乡(镇)数的33%、41%、47%,分别比2003年抽查时提高了9个和29个、29个百分点;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零”的乡(镇)也由2003年的各占39%,减少到分别占36%和33%。 3.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及拨付教育的数额均有较大幅度增加。2004年全省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成效显著,除少数市外,征收率都在95%以上,全省征收率由2003年的88%提高到98.07%,有9个市全额或超额征收。全省实征额达21.3亿元,拨付用于教育18.5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3.6亿元和3.2亿元;拨付额占实征额的86.8%,比2003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 (四)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学校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截至2004年12月末,4年来各市查出的危房面积共计749万平方米,已改造消除危房451万平方米,占60%。其中威海、东营市进度较快,分别已完成本市所查出危房面积的97%、93%,其次是莱芜、潍坊、济宁、济南、日照、滨州6市,完成了83%-90%。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各市、县(市、区)、乡(镇)都制定了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措施,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安全责任明确,防范措施落实,经常开展学校安全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校安全工作检查。 (五)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综合督导评估后,各市进一步重视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不少市采取了专项措施。如:济南市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升级改造工程;青岛市继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东营市实施“援助农村教育计划”,市政府拨款2000万元,为250所中小学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为263所中小学增添了图书,并支援每个乡镇建立了1所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潍坊市投入2500多万元,完成了对100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枣庄市政府下发文件,在全市实施农村中小学“三新工程”(新课桌、新课凳、新讲台),市、县(市、区)财政分别设立专项补助资金280万元、配套资金520万元,要求在2005年9月1日前配备新课桌、凳85000套、新讲台2100套,工程实施已初见成效;聊城市2004年新建成教学楼69栋;威海市、泰安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各市都加强了微机配备和数字多媒体教室及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步伐加快。 (六)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各类教育持续发展。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重视并加强了对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各类教育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1.“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发展。各市坚持“两基”督导检查制度,全省有12个市的23个县(市、区)接受了省“两基”巩固提高复查。青岛、潍坊、烟台等市实施了“双高普九”,制定了“双高普九”规划。济南、泰安等市实施了创建教育强乡(镇)活动,带动了义务教育水平提高。 2.高中阶段教育加快了普及步伐。各市坚持体制创新,努力扩大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2004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1.28%,比2003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多数市都在2004年出台了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加了14.6万多人,特别是我省西部的德州、菏泽、枣庄等市,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基础较好的青岛、济南两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别达到50.78%、50.73%。 3.学前教育逐步受到重视。从抽查情况看,各市均建立了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及时为符合办园标准的幼儿园办理注册手续,实行了幼儿园分类管理、分类收费制度,幼儿园管理比较规范,多数幼儿园办园水平较高。 4.民办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潍坊等市掀起了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新热潮,从市到各县(市、区)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04年,潍坊市社会民间投入民办教育的资金达12.37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截至2005年1月,全省还有95个县(市、区)未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还有81个县(市、区)县域内教师工资标准不统一;多数县(市、区)未将中小学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较突出。 1.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少数县为0,部分县太低。抽查的33个县(市、区)及66个乡(镇),低于农村小学30元、初中40元省最低拨款标准的县、乡各占67%。其中抽查的乡(镇)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均为零的有22个,抽查的县(市、区)2个乡(镇)均为0的有7个,分别占33%和21%。其中日照市东港区,在对2003年教育工作综合督导抽查的2个乡镇和本次综合督导抽查的2个乡(镇),小学、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均为0,2年来没有改进。 2.部分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偏低,个别县甚至仍存有拖欠现象。全省还有35个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均月工资低于国家必保工资标准。其中低于600元的有 10个县(市、区),成武县依然是全省最低,仅为456元,督导中抽查该县2个乡,有1个乡教师平均月工资仅为373元,到4月7日省综合督导抽查时,2个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分别仅发到1月份、2月份。 (三)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和管理使用不规范问题依然较严重。 1、城市教育费附加少数市征收不足,多数市欠拨,部分市没有完全按规定使用。17市中城市教育费附加欠征数额最大和征收率最低的均是莱芜市,欠征1498万元,征收率仅为60.39%。除威海、德州2市外,其他各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教育费附加欠拨问题。其中,欠拨数额较大、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5个市;欠拨数额最大的是青岛市,高达6639万元,其次是济南市、淄博市,分别为4475万元、3936万元。拨付率低于85%的有菏泽、日照、淄博、青岛、聊城、枣庄、济南7市,其中菏泽市最低,仅为50.11%。2004年15个市共欠拨2.9亿元;加欠征的3976万元,共有3.3亿元资金没有到位。 城市教育费附加资金不按规定使用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用于基础教育以外的基本建设,如党校建设、高职学院建设;二是用于发放工资;三是用于返还地方税务局征收手续费等一些属于教育事业范围之外的事情;四是少数市城市教育费附加的使用没有通过教育部门,而是由财政部门直接自行安排使用,不符合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不利于保证全部并合理地用于教育。 2.部分市、县(市、区)统筹、截留、挪用教育费问题仍较严重。一是统筹、挪用教育收费。据本次督导查实的6个市及其7个县,2004年统筹学校收费资金就达8448万元,个别县(市)甚至用学生杂费发放教师工资。平度市财政部门2004年截留、挪用市直学校学杂费3542.55万元,并将平度实验中学杂费27.78万元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将城市教育费附加832万元用于发放教师增资。二是部分市及县(市、区)对省拨付的专项资金截留或滞留,没有按规定及时拨付教育部门和学校使用。2001-2004年上级政府安排给巨野县的各类教育专款到2004年底还有117万元没有拨付到位。 (四)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简陋,亟需改善。对学校抽样检查发现,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校舍不足,陈旧,破损严重,存有不安全隐患。有的学校大班额严重,成武县实验中学班额高达88人;不少学校的校舍仍是钢筋水泥檩条,少数学校存有D级危房未拆除。自然实验教学仪器配备不足,达不到“普九”配备标准要求。图书数量少,可读性差。学生自带课桌凳现象较普遍,17市中14个市存有学生自带课桌凳问题,有的直接由学生自带课桌凳到学校,有的由学生家长出资,学校统一购置。 多数乡(镇)尤其是村办幼儿园设施比较简陋。不少村办幼儿园没有玩具和图书,没有活动器材,没有达到幼儿1人1巾1杯、流水洗手、提供饮用水的基本条件。 (五)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落实不到位,工程进展缓慢。到2004年末,全省危改工程规划总投资40.45亿元,筹措到位资金28.12亿元,尚缺资金12.33亿元。在筹措到位的资金中市、县、乡三级政府投入虽然比2003年有提高,但仍然偏低,其中市级政府投入楸壤畹停鑫?.11%。督查结果表明,各地普遍没有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危房改造投入保障机制,市、县、乡三级政府普遍没有将危房改造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目前地方财政拨付的危改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教育费附加。据统计,到2004年12月末,全省仅完成了需改造危房面积的60.21%,还有298万平方米危房没有消除。17市中有8个市改造消除危房面积还不到需改造危房面积的80%,其中德州、菏泽2市仅分别完成了31%、35%。 (六)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个别地方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短缺。省政府规定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提取2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多数市没有落实。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增长幅度不高,甚至下降。多数职业学校实验实习条件较差,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实习实训基地匮乏,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需求。少数市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明显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 (七)教育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部分幼儿园教育教学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成人化、小学化倾向明显;个别地方对民办幼儿园审批不严,存在未注册的个体办园,达不到办园条件要求。二是部分市及县(市、区)、乡(镇)没有设立对家庭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救助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不少抽样学校学生辍学现象较严重;三是少数中小学校园、教室内不整洁,学生食堂、宿舍卫生条件差;学籍管理不规范;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放置乱。 三、整改措施 (一)尽快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将教师工资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各地应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02)28号文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在解决财政困难县的公务员工资时,必须把教师工资一并解决;财政困难市、县(市、区)在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时,要首先用于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要尽快调整县、乡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县级财政在安排年度预算时,要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留缺口。要从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局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在县域内统一教师工资发放标准,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不拖欠。 (二)进一步落实农村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各地要认真落实“一费制”的规定,按照省确定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根据县、乡财力情况,研究确定当地的拨款标准,并合理划分县、乡两级财政分担比例,按确定的分担比例,纳入县、乡财政预算,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努力达到省定拨款标准上限;经济困难地区一步达到省定最低标准确有困难的,应做出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达到省定标准。在近两年有关教育督导检查和政府教育工作考核中,要把消除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空白县(市、区)、乡(镇)作为重要指标,重点予以督查和考核。经过各级努力,确保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不低于省定标准的上限,其他地区,包括经济困难的县(市、区),不低于省定标准的下限,并随着各地和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增长。 (三)依法足额征收和管好、用好教育税费。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是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对于保障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大征管力度,切实做到足额征收,及时入库。各级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将征收入库的教育费附加及时足额拨付给教育部门。教育费附加的管理要按照国务院国发(1986)50号文件规定:“按专项资金管理,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要加大查处统筹挪用教育税费行为的力度。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加强管理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教育费附加、教育收费的管理,把截留挪用教育经费问题作为审计、督查的重点内容,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查处,追究有关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省、市、县每年要将审计、督查情况通过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四)切实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应加强统筹,把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纳入市、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各地按照基本标准要求,摸清底数,做出具体规划,逐县、逐乡、逐校抓落实,把解决大班额、按标准配备自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器材、增加图书、解决学生自带课桌凳等作为突出问题,着力予以解决,尽快消除薄弱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加大筹措危改资金力度,确保中小学危改工程顺利实施。市、县、乡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筹措危房改造经费的主体责任,根据危改工程规划,设立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政府对危改投入的力度。有关市级政府应加强对困难县(市、区)危房改造工作的支持,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的资金帮助困难县(市、区)加快危改进度。同时,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探索农村税费改革后危改资金筹措的新渠道,调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多方筹措危改资金,确保中小学危改工程顺利实施。省和市要建立危房改造工作通报制度,对成绩突出的要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六)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市级政府统筹,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出台政策措施,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积极支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七)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控制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力度,落实贫困生救助制度和控辍目标责任制,把控制辍学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档案和学籍档案,加强学籍管理,确保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到规定要求。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彻底消灭脏、乱、差现象。要进一步重视发展学前教育。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意见,把学前教育发展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列入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加强管理和指导,提高学前教育水平。进一步完善我省对学校、幼儿园督导评估工作制度,加强对学校、幼儿园督导评估,促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次督导评估对各市的反馈意见我们已印发至各市,要求各市对存在问题认真整改,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对整改情况跟踪督查。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市、县(市、区)和有关部门。 山东省教育厅 二○○五年九月五日 附件: 1.2004年各市教育工作发展水平督导评估结果 ┌─────────────────┬───┬───┬───┬───┬───┬───┬───┬───┬───┬───┐ │ │ 威海 │ 莱芜 │ 青岛 │ 潍坊 │ 东营 │ 烟台 │ 淄博 │ 泰安 │ 济南 │ 济宁 │ ├─────────────────┼───┼───┼───┼───┼───┼───┼───┼───┼───┼───┤ │总 得 分 │538.11│473.72│445.5 │440.29│439.76│418.15│416.67│393.54│393.06│384.63│ ├─────────────────┼───┼───┼───┼───┼───┼───┼───┼───┼───┼───┤ │A1管理体制(60分) │ 60│ 60│ 45│ 42.17│ 44.4│ 47│ 42│ 39│ 42│ 33│ ├─────────────────┼───┼───┼───┼───┼───┼───┼───┼───┼───┼───┤ │ │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 B1贯彻教育法规政策(20分) │ │ │ │ │ │ │ │ │ │ │ ├─────────────────┼───┼───┼───┼───┼───┼───┼───┼───┼───┼───┤ │ B2完善以县为主体制(40分) │ 40│ 40│ 25│ 22.17│ 24.4│ 27│ 22│ 19│ 22│ 13│ ├─────────────────┼───┼───┼───┼───┼───┼───┼───┼───┼───┼───┤ │A2监控机制(120分) │ 120│ 110│ 114│113.75│ 107.5│ 103│ 104│ 115│ 98│ 110│ ├─────────────────┼───┼───┼───┼───┼───┼───┼───┼───┼───┼───┤ │ │ 25│ 15│ 19│ 20│ 15│ 20│ 9│ 20│ 20│ 15│ │ B3依法监督和督导整改(25分) │ │ │ │ │ │ │ │ │ │ │ ├─────────────────┼───┼───┼───┼───┼───┼───┼───┼───┼───┼───┤ │ B4教育教学管理(40分) │ 40│ 40│ 40│ 38.75│ 38.5│ 40│ 40│ 40│ 39│ 40│ ├─────────────────┼───┼───┼───┼───┼───┼───┼───┼───┼───┼───┤ │ B5学校安全(25分) │ 25│ 25│ 25│ 25│ 24│ 25│ 25│ 25│ 23│ 25│ ├─────────────────┼───┼───┼───┼───┼───┼───┼───┼───┼───┼───┤ │ B6教育工作考核和奖惩机制(30分)│ 30│ 30│ 30│ 30│ 30│ 18│ 30│ 30│ 16│ 30│ ├─────────────────┼───┼───┼───┼───┼───┼───┼───┼───┼───┼───┤ │A3教育经费投入(240分) │ 217│ 182│140.84│151.16│ 173.5│ 133.5│ 156│118.27│127.35│ 126.8│ ├─────────────────┼───┼───┼───┼───┼───┼───┼───┼───┼───┼───┤ │ B7教育经费投入增长(50分) │ 50│ 50│ 32.34│ 29.66│ 32.1│ 30│ 30│ 28│ 49.35│ 40│ ├─────────────────┼───┼───┼───┼───┼───┼───┼───┼───┼───┼───┤ │ B8教师工资(40分) │ 40│ 40│ 40│ 38│ 40│ 40│ 40│ 25.77│ 22.4│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