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凉山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凉山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州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我州是农业大州,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规划》是在总结我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政府农建目标和围绕州委、州政府“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制订的一部具有很强资料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农建战略规划,是全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指导大纲。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规划》精神,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建设行动、主要步骤和对策措施,制订好本地区、本行业的农建规划,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探索新阶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为全面建设我州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OO五年九月十九日 凉山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为了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由州农建办(州救灾办)牵头组织州农业、水利、林业、农机、交通、国土、环保、农能、扶贫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本规划。 一、目的意义 制定农建规划是提高我州减灾增收能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村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农建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农建现状 全面准确地认识州情,把握农建现状与形势,是研究制定全州农建规划的依据和基础。 (一)基本州情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大西南腹心地带。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12个乡镇、3724个村,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总人口424.32万人,其中:彝族118.25万人,占总人口的44.37%,农业人口360.17万人。凉山是脱胎于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的边远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目前仍有11个国家贫困工作重点县,还有54万人尚未解决温饱,属绝对贫困人口。经过解放后50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4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23.8%;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8.9%,粮食总产量达35.9亿斤,比上年增产5670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76元,达到2156元,增长21.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凉山是攀西资源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能、农业、矿产、旅游、文化五大资源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其中,丰富的农业资源最为突出和最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地貌复杂、高差悬殊,最低海拔305米,最高海拔5958米,以山地地貌为主,多为高山和中山,占70%,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孤岛”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干湿季节分明,年降雨量为1100毫米,90%的雨量集中在大春作物生长的5—10月,具有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夜雨昼晴的特点,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各种生物资源达6000余种,农作物产量高、品质优。全州土壤类型齐全,土壤种类资源丰富,全国各种土壤类型在凉山均有分布。全州共有21个土类、47个亚类、74个土属、121个土种,主要耕作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红壤、黄棕壤,土壤类型表现出呈水平地带、垂直地带分布的规律,农业生产明显的受立体气候、立体农业生态、立体植被和立体土壤分布控制和影响的特点。安宁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光、热、水、土资源十分丰富,是四川重要的粮食、烤烟、蚕桑、糖料、畜牧、水果、早市蔬菜、林业生产基地,已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州境内水资源丰富,总量为1517.2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5478.6万千瓦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生物资源种类丰富、品种繁多,有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科6000种以上,脊椎动物114科、536种,可供开发利用农林牧资源3000多种。 (二)自然灾害 凉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灾害类型多,干旱、风雹、洪涝、地震、病虫害和地质灾害等,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制约我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因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暴雨往往引发较大范围洪涝及山地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发生连锁反应,破坏交通,损毁农田,毁坏水利设施,改变河流形态,诱发次生灾害,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据2000—2004年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约667.3万亩,绝收面积为128.52万亩;平均每年因灾死亡人数在50人左右,死亡大牲畜近3.5万头(只)。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1亿元以上,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3.28亿元。 (三)农建成绩 在“十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增添措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水利建设成绩显著 全州共有水库267座: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47座、小(二)型水库215座。其中病险水库136座,现已整治销号81座。现有节水灌面59.012万亩,其中渠道防渗55.098万亩,管道输水3.8万亩,喷灌0.062万亩,微灌0.052万亩。渠道防渗占节水灌面的93%。干渠2023公里,防渗704公里,防渗率35%;支渠17961公里,防渗5456公里,防渗率30%,还有许多斗农毛渠,防渗率不到10%。全州渠系水利用系数0.4。我州共有旱山村1347个,494557人、1479452牲畜缺水。2002~2004年安排了1000万元资金,用于24个贫困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项目建设。全州共建供水站137处,国债资金103处,其它资金34处,总投资7590万元,解决了34.17万人饮水困难。全州有水土流失面积29481.3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60114.68平方公里的49%,2000年至2004年已治理的1413.43平方公里(其中重点治理1142.23平方公里,利用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治理27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还有28067.94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全州有重要防汛任务的河流153条,现有堤防370.83公里,护岸79.64公里。全州已建水电站634座,装机容量74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现已形成以110KV为骨架,35KV为主的地方电力网,共有高压输电线路14601公里。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凉山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地貌特别,田少地多,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以至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达53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66%。州委、州政府历来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就是通过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以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数量。从1989年至2003年,凉山州共计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和开发283.4万亩,占全州耕地实际面积的42.28%,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53.24%,累计投工投劳4.29亿个,挖填土石方5.37亿立方米;衬砌“三面光”排灌沟渠8426公里,建造蓄水池、凼、塘、库等2.85亿口,容积达347.8万立方米;修建机耕道、人行道4000余公里;修建防洪堤10.06公里;改造区植树造林36.78万亩。完成总投资19.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75亿元,占总投资的74.87%;集体和群众投资4.95亿元,占总投资的25.13%。 3、生态建设取得突破 凉山州是四川省的三大林区之一。全州林业面积为388.8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64.4%。有林地面积19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06%,活立木蓄积2.35亿立方米。从1998年和1999年相继在我州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截止2004年底,全州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累计投入10.23亿元,减少森林资源消耗600多万立方米,4272万亩森林和新造林地得到有效管护,共营造生态公益林801万亩(包括森林抚育118.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2.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累计投入16.1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56万亩,荒山配套造林128万亩。1998年以来,全州新增森林面积687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2.06%,增长了7.8%。自然保护区由4个增加到10个,保护区面积由0.072万平方公里上升到0.29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幅员面积的比例由1.2%提高到5%,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建设实现了5年初见成效的目标,正朝着“10年大见效”目标稳步迈进。 4、农村提灌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