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中高等院校: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实施科教兴潍和工业强市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有效手段,对我市“抓好三个重点、打造三个品牌、突破薄弱环节”,尽快建成“两个中心、两个基地、一个枢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更好地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现就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实施。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骨干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我市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健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爱岗敬业、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劳动者,迅速缓解我市目前出现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状况,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2.任务目标: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加大投入,办好潍坊职业学院和潍坊高级技工学校,积极支持驻潍省属高职院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对全市高职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初步形成专业布局合理、办学规模适度、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进一步提升亮点,加快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基地建设。 到2007年,全市建成独立设置的职业学院10所,高级技工学校3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0万人左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招生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施“2431”工程,每个县市重点建好1所高标准的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调整专业结构,优先发展与以海洋化工、动力机械、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以商贸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高科技农业等潍坊主导产业关系密切的专业。 到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35所左右,在校生达到10万人左右,建成与全市主导产业关系密切的现代化骨干示范专业40个左右。 ——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以职业院校(含高级技工学校,下同)为依托,建立若干个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企业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依托,建立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初、中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职业培训,全市技术工人90%以上获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达到8%以上,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基本实现持证上岗的就业制度。培训10万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7万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从业人员的年培训率达到40%,培训下岗(失业)转岗人员10万人次,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二、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做强做优中等职业教育 3.加快县域职业教育布局调整。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合并、联办、共建、划转等多种方式完成县域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城区职教资源,逐步撤并或迁建农村职业学校,实现职业教育城区办学,彻底解决职业教育“小、散、低、差”的问题。到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现在的70多处调整为35处左右,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2500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