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月八日 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 21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我省“十一五”主要是近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以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原材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工作,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今明两年及“十一五”的资源节约活动,使全省上下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得到较好实施,资源节约率和合理利用率明显提高。在2003年的基础上,2006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下降10%以上,万元GDP取水量下降10%,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55%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2万户。“十一五”末,上述指标争取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 1加强规划指导。省政府各部门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指导原则,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和措施。近期要组织编制《安徽省“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安徽省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安徽省可再生能源规划》、《安徽省风电场工程规划》、《安徽省水资源规划》、《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组织实施《安徽省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规划》。各市应结合实际,编制相应规划。 2加强宏观管理。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约的原则;限制高消耗项目的建设;限期淘汰国家明令淘汰的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3启动9大节约工程。根据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启动并推进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农业节水、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绿色照明、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9项工程,积极支持并推动节约型项目的建设。 (二)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1抓好重点工业行业、企业节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化和化工、建材、酿造、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各大煤矿、各大电厂等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高耗能企业(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重点企业名单见附件1),要制定“十一五”节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十一五”节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由企业组织编制并报各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执行,同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高耗能重点企业,每年组织一次节能检查和监测,对检查监测中发现的浪费能源的做法和行为,责令整改。 2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对现有的高耗能设备和落后技术、工艺进行更新和改造,采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原料路线,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能效水平。 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开发和推广节能、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鼓励在汽车上使用天然气。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的推广应用。 4推行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有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并加强监管。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鼓励开发建筑节能与太阳能一体化建筑;鼓励采用高效照明电器和变频节电技术,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 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 6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有水力资源的地方推进水电建设,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发展村用、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继续做好核电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7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努力运用经济、法律等调控手段,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引导能源合理配置和利用,降低高峰用电负荷。对高能耗重点单位实行重点监管,制定科学考核办法,实行节奖超罚。加强煤电油运协调,保证发电用煤特别是迎峰度夏用煤需求,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8加强能源计量工作。依法督促企业加强能源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的管理,组织计量技术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能源检测、培训等服务,帮助、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能源计量工作。 (三)大力开展节约用水 1推进城市节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开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提高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提倡循环用水、一水多用、二次用水,杜绝浪费。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供水、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在工业、农业和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等市政设施管理运营中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努力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在合肥市和皖北缺水地区全面推行中水回用,在合肥、淮北两市继续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 2推进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节水农业模式,在江淮分水岭和皖北缺水地区,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结构节水、管理节水于一体的综合节水技术。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特别是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3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有关部门要制定年度开采计划指标和相应的措施,对取用水逐步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使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尤其是皖西北地区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超采区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淮南、淮北等采煤矿区要大力开展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四)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节材。新建、改建、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严格设计规范,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从源头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建设项目施工要严格执行工艺技术标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减少消耗,防止浪费;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大力开展节约降耗活动,努力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杜绝“跑、冒、滴、漏”,提高经济效益。 2提高材料使用寿命。鼓励生产和使用高强度、耐腐蚀材料。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降低材料消耗,提高产品品质,延长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