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问题,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全省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重要意义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国内保障程度低。我省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较低,石油资源匮乏,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利用效率低;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地区性缺水、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形势严峻;受多种因素影响,近两年电力、天然气供应紧张;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淡薄。我省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污染重,目前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废气、废渣、废水等对环境污染严重,“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不仅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加大,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资源节约工作。 二、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目标:经过两年努力,使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显著增强,部分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节约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资源节约政策、法规标准和措施不断完善并得到较好实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取水量下降,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耕地减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初步形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基本要求:按照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立足长远、务求实效的原则依法推进资源节约活动。一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在研究制订“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二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铁合金、电石、烧碱、电解铝、水泥、钢铁等行业准入条件,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完善产业政策,扶优扶强,促进优胜劣汰。三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推动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整体技术进步水平。四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相结合。要优化电力生产调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在强化负荷管理的同时大力节约用电;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特别是加快大型灌区和缺水城市节水工程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