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 阳府〔2005〕13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转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粤府(2005)58号)和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缓解我市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现就我市做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市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载力弱、经济欠发达、人口总量较多、城镇发展较快,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水平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长此下去难以为继。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起政府推进、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推进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化监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三)总体目标: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约型社会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起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框架和分阶段推进计划;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机制初步建立;建成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城镇;逐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四)具体目标:力争至2010年,我市资源生产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7吨标准煤,节能率6%;每万元GDP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10%,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使用水量下降到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8%,农田灌溉亩年均用水量800立方米;耕地面积保持在286万亩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散装水泥供应量为20万吨,散装率达到20%;工业废水回用率45%以上,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达到60%;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2.38千克,万元GDP的COD排放量控制4.0千克。 二、大力节约能源 (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贯彻实施《广东省加强节电管理工作的具体规定》和即将出台的《广东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大电力用户的能效评价工作,推行电力保障自愿协议,切实抓好错峰用电工作,逐步建立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 (六)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以降低产品制造的能源消耗为目标,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纺织、食品加工、五金刀剪等重点耗能行业和3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跟踪和指导,督促企业提出具体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收集和分析全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费基础数据,定期公布全市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七)实施项目效能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有关节能规定,对重点耗能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审查,达不到最低效率标准的项目,依法不予核准和备案。近期选择水泥、不锈钢、热电等重点耗能项目开展试点。 (八)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贯彻落实省即将出台的《建立节约型机关的实施意见》,重点抓好政府办公楼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节约办公用品。 (九)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