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关于2005年-2010年泰州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单位: 市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制定的《2005年-2010年泰州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实施。 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2005年—2010年泰州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前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合理配置本区域卫生资源,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过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卫生资源及其利用、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状况的综合调查,分析我市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和障碍,预测卫生发展趋势,制定本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第二部分 基本情况 一、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一)自然状况。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西接扬州,东连南通,北邻盐城。下辖海陵、高港两区和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个县级市,99个乡镇,1538个行政村,总面积5790平方公里,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1089.9毫米。 (二)人口状况。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503.6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其中男性257.57万人,女性246.09万人;非农业人口125.21万人,比上年增长4.1%,市区人口62.29万人,比上年增长2.6%;单位从业人员33.43万人,比上年增长-6.0%;在岗职工31.77万人,比上年增长-7.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424元,比上年增长15.9%。 (三)国民经济与居民生活水平。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80.0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513元,财政收入66.26亿元。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5:52.8:35.7,进出口总额6.34亿美元。 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4079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收入8517元,2003年末各项存款余额607.98亿元。 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8.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23平方米。 2003年农牧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年生猪饲养量426.38万头,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178.86万只和4937.83万只,肉类总产量达23.44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18.84万吨,全年多种经营产值48.04亿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 1、教育。 2003年全市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1.04万人;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19所,在校生32.83万人。全市财政预算用于教育事业费支出7.67亿元。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8%。 2、科技。 2003年全市全年组织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42项,星火计划13项,新认定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65项,新创2家省级技术中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69.99亿元。 3、交通。 2003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32.85亿元。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化公路比重为94%。交通系统内各种运输形式完成货运量198万吨,货物周转量21090万吨公里。客运量1467万人,港口货物吞吐量1111万吨。 4、邮电通讯。 2003年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1.65亿元,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7.36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141.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4.10万户,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11.31万户,宽带网用户3.09万户。 (五)环境状况。 2003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85.24%,其中市区为90.04%。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全市环保投资指数达到1.98%。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83.3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建成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66.30平方公里,覆盖率80%。 二、卫生健康状况 (一)居民健康水平。 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28‰,死亡率6.29‰,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99‰。全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2.35%。 (二)农村卫生。 2003年,全市1538个行政村共设1422个医疗点,有医疗点的村占全部行政村总数的92.46%;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68.85%,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84.0%。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376.97万人,卫生户厕43.2万户。 (三)初级卫生保健。 2003年全市初保以县级市为单位达标率100%,2003年底全市健康教育覆盖面71.21%。 (四)妇幼卫生。 2003年全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87.68%,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90.18%,孕妇住院分娩率99%。 (五)五大卫生。 2003年全市食品卫生监督抽检合格率87.5%;公共场所监测覆盖率97.2%,合格率82.9%;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率0.27%;近视眼患病率0.5%;放射卫生发证率100%。 (六)居民死因。 据我市部分地区监测,2003年居民死因前十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病、脑血管病、损伤与中毒、心脏病、消化系病、新生儿病、传染病、泌尿生殖系病、内分泌病。前十位病共占死亡总数的94.41%。 恶性肿瘤的总死亡率为226.1/10万,其中前五位是食道癌、胃癌、肝癌、肺癌、结直肠癌。 自杀、交通事故、溺水、跌倒四大死亡原因占损伤与中毒死亡的80%,自杀残废25-64岁占60%,交通事故死亡25-59岁占65%,溺水死亡20岁以下占70%。 (七)居民患病情况。 1、两周患病率10.13%,其中城镇12.31%,农村10.07%。 2、疾病顺位:2003年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顺位:妊娠分娩产褥期病 、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肿瘤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居民两周患病前十位疾病顺位: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及免疫疾病、肿瘤。 3、急性传染病发病情况:2003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为(按上报发病数计)143.42/10万,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32.24/10万,伤寒发病率3.89/10万。2003年全市性病上报发病数2646例,比2000年增加536%。 三、卫生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一)卫生资源。 1、卫生机构。 2003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40所,其中卫生部门三级综合医院1所,三级中医医院1所,二级综合医院9所,二级中医院4所,专科医院4所,中心卫生院22所,乡镇卫生院104所。 2、卫技人员。 2003年全市共有卫生人员19187人,其中卫技人员15955人,占卫生人员总数的83%。拥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0.91万人,注册护士0.41万人。 2003年卫技人员职称分布:正高级72人,占0.46%;副高级480人,占3.1%;中级3339人,占21.2%。 2003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数3.16人;全市共有医生总数9185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82人(中医0.19人):全市共有护理人员总数4177人,每千人口拥有护士0.82人。 3、床位。 2003年全市共有病床10655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为2.11张,其中综合性医院4224张,中医医院1009张,中心卫生院1320张,乡镇卫生院3122张,疾病控制及妇幼保健机构80张,其它卫生事业机构100张。 4、固定资产。 截止2003年底,全市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总值14.80亿元,专业设备总值4.98亿元。县以上医院固定资产8.71亿元,农村卫生院固定资产4.29亿元,疾病控制机构固定资产5664万元,妇幼保健机构固定资产1630万元。 县级以上医院平均建筑面积20311平方米,平均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危房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0.91%;中心卫生院及乡镇卫生院平均建筑面积3667平方米,平均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危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5.76%。疾病控制机构平均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妇幼保健机构平均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 5、大型医疗设备。 全市县级以上医院10万元以上设备350件,核磁共振仪1台,CT17台,500mA及以上X线机6台,钴60治疗机4台,肾脏透析仪12台,模拟定位机2台,超声心动图3台,彩色多谱勒超声仪9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9台,直线加速器3台,超速离心机3台,同位数诊断仪8台。 (二)卫生费用。 1、卫生总费用。 2003年,全市卫生总费用22.39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444.26元。 2、卫生事业费拨款。 2003年全市卫生事业费财政拨款12486万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3.07%,其中医院经费2756万元,卫生院补助经费2604万元,防治防疫事业经费 2068万元,中医事业经费989万元,妇幼保健经费356万元。全市人均卫生事业经费拨款24.77元。 (三)医疗服务情况。 1、居民两周患病就诊率及住院率。 居民两周患病平均就诊率158.31‰,其中农村161.13‰、城镇123.71‰;居民两周患病未就诊率38.87%,农村41.53%,城镇27.91%。居民年住院率2.87%,农村2.42%,城镇3.95%;居民患病应住院而未住院率17.93%。 2、医疗工作量和工作效率。 2003年全市卫生院年门诊诊疗391.09万人次,收住入院11.1万人次;县级以上医院年门诊诊疗231.86万人次,收住入院8.58万人次。 2003县级以上医院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11日(中医11.37日),病床使用率60%(中医49%)。 3、技术能力。 全市各级各类医院已具备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与急救能力,县级医院心血管、神经、消化、妇产、影像、中医推拿等专科发展较好,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消化内科及市中医院眼科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四、卫生问题分析 (一)资源配置不当,利用不充分。 1、卫生人力。 (1)人员饱和与人才缺乏并存,且分布不合理。 在卫技人员学历结构上:本专科生,城市医院占33.33%,卫生院占12.1%;初中及以下学历,城市医院5.7%,乡镇卫生院36.20%。 在卫技人员职称分布上: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城市医院为8%,卫生院为0.24%;中级职称人员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城市医院为22.37%,卫生院为16.51%。乡镇卫生院卫技人才匮乏较为突出。 (2)卫技人员结构不合理。 护理人员、医技人员与医生的比值分别为0.52与0.58,居民实际需求医生总数仅占实有医生总数的69.29%,医生处于过剩状态。而护理、部分医技及预防保健人员则相对短缺。 2、床位、设备与机构。 全市医疗机构(特别是一级医疗机构)实际占用总床日及病床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居民实际需求床位数仅占实际开放病床数的67.44%,在乡镇只占38%,明显处于过剩状态,部分地区医疗机构重复设置。卫生机构忽视基础服务设施装备,大型设备配置有失衡的趋势,磁共振、CT等大型医疗设备分布不均,总数基本饱和,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市和各县级市的急救医疗机构尚未建立,市、各县级市、中心乡镇的急救网络尚未形成,部分县级市的120院前急救电话尚未开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条件差,卫生监督机构缺乏人员和必要的执法监督条件。传染病病人的收治条件落后,规范化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病区的建设尚未启动。妇幼保健系统建设滞后。 (三)医疗机构收入结构不合理,补偿机制不完善。 药品收入高,医疗收入低。全市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劳务性服务收费低于成本价格。卫生事业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完善,造成医疗机构收入过度依靠药品补偿,结构不合理,削弱了卫生资源宏观调控力度,成为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和配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农村卫生保健网络不健全,中医事业发展缓慢。 全市有16%的村卫生室为个体办医形式,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缺乏统一管理,一部分村医处于散漫状态。少数乡镇卫生院由于政府投入少,基础设施差,卫技人才匮乏,当地的病人外流到城市医院,面临着生存上的困难。全市乡镇卫生防疫人员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部分乡镇卫生院对防保组(所)建设重视不够,预防保健人员素质不高,对防保工作的投入不足,设施落后,预防保健任务难以落到实处。 中医事业财政投入不足,中医专项经费缺乏,中医事业发展缓慢,缺少一批真正有特色、有影响的中医专科,缺少一代高水平、高层次的名中医,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 (五)管理体制不顺。 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传统体制仍然是影响区域卫生发展、合理配置区域卫生资源的障碍。由于在一定范围内过分强调了属地化和各自的职能,造成建设分散、无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