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人民政府,畹町管委,州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统一认识,完善思路,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完成新时期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全州农村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认识我州扶贫开发面临的严峻形势 “十五”扶贫开发以来,全州共争取立项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9273.22万元。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28.22万元(中央、省扶持13798.72万元,州投入360万元,县市投入369.5万元),投入信贷扶贫资金24745万元。实施了3个特困民族乡,9个边境贫困乡,34个重点扶持村,87个安居温饱村,76个村民小组整村推进扶贫,5875人的易地开发扶贫,8899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和劳务输出、科技、卫生、教育扶贫等扶贫开发项目。据初步统计,全州基本解决了42361个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了43346个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成果。全州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优势产业群得到逐步培植,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呈现出经济较快发展,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我州扶贫开发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一)贫困人口总量增加,返贫率高。进入“十五”扶贫以来,我州与全国全省一样解决贫困人口的进度缓慢,步履艰难。2001—2004年全州仅解决了50606个贫困人口。但是,由于遭受2004年“7·5”、“7·20”特大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全州致贫、返贫人口达198032人。据统计,2004年末全州农村贫困人口高达479813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5.3%,占农村人口的57.1%。通过四年的努力,我州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从2000年的344519人增加到479813人,增加135294人,增长39.3%。 (二)贫困程度深。在全州479813个贫困人口中,纯收入低于637元的绝对贫困人口高达225494人,占贫困人口的47%,这部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扶贫难度较大。 (三)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工作推动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力增加投入,贫困群众温饱尚未解决,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自救能力弱,加之仅争取到1个国家级重点扶持县,上级资金总量投入少,与扶贫开发实际需要资金相比缺口较大。 (四)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一是贫困地区水电路基础设施不足、不配套,功能不完备,农田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率小,靠天吃饭状况突出,50%以上贫困人口人均基本农田地不足1亩;全州还有部分村寨和主要生产基地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 二是部分群众的安居、饮水、就医等必需的生活条件尚未解决,无房和住茅草房、杈杈房、救灾棚、油毛毡房等住房困难户27261户,有148674人、73539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未得到解决。 三是“7·5”、“7·20”灾害进一步加剧扶贫难度。不仅使贫困地区经多年努力,特别是“九五”、“十五”扶贫修建的大批基础设施和逐步培植起来的赖以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严重损毁,贫困人口大范围返贫。而且大批原在贫困线以上的坝区傣族群众因灾成为新的贫困人口。 (五)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中央要求2010年前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扶贫大会上承诺到2010年我国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强调指出:如期实现扶贫《纲要》确定的目标,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事关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实施;事关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的实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现在距2010年仅有4年时间,我州扶贫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