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2006年—2008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沪府办发〔2006〕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2006年—2008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上海市2006年—2008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03年—2005年,本市实施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争做国内大城市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的模范和生态建设的模范”的要求,经过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的共同努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本市在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绿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向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基础设施。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49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郊区城镇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提高了16%;中心城区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5900立方米/日;建成了吴淞工业区集中供热网;建成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 二是进一步削减了污染排放总量。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19%,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了47%,农田化肥使用量削减了7万吨,化学农药使用量削减了735吨。 三是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监管。修订完善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了一批政府规章和环保标准;占全市水环境污染排放总量85%以上的工业企业安装了污水排放在线监测设施;对35家环保重点监管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率提高了15%。 四是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2005年与2003年同期相比,全市区域降尘下降29.4%,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3年稳定在85%以上;苏州河水质稳中趋好,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质平均改善了21.5%。吴淞工业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同类工业区的先进水平,桃浦工业区消除了恶臭污染。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加了7个百分点,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3.4平方米,达到11平方米。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有六大特点:一是重在加强领导,强化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形成了市区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推进合力。委员会每季度召开的推进会议为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完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重在有序推进,强化实现既定工作目标。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绿化建设六大领域工作全面推进,实现了计划目标。三是重在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了中心城区黑臭河道治理、人口密集区燃煤污染整治、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桃浦工业区恶臭污染整治、水源保护区畜禽污染整治和全市绿化建设,中心城区、水源保护区、吴淞和桃浦工业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四是重在治污治本,强化进一步偿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大力推进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水治理能力和固废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源执法监管力度。五是重在机制创新,强化政府的市场引导监管职能。进一步完善了污染者付费机制,出台了重点难点问题的推进政策,推行了环卫行业、水务行业、绿化养护体制改革。六是重在抓出实效,强化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全市整治河道水质基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较好水平。满意度调查显示,市民对本市环保工作力度和环境质量基本感到满意,95%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有改善。 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污染历史欠帐还未还清,发展中环境保护压力还很大。一是环境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尚未全覆盖,郊区未构成污水处置框架体系,保留工业区环境治理设施不完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不足。二是环境污染有待进一步治理。部分工业区和企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煤烟型污染和石油型污染有加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日趋显现,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三是环境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本市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均有较大差距,部分直排环境的污染源不能保持达标排放,环境监管能力相对不足。四是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全市部分河流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中心城区河道水质还不稳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近年来持续升高,扬尘污染不容忽视,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举办世博会和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巩固成果,持之以恒,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特制订《上海市2006年—2008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也是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是上海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这三年是上海市迎接2010年世博会、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是上海朝着建设生态型城市总体目标承前启后、奋力推进的重要阶段,但也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凸现的关键时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做好本市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切实减少污染排放总量和资源消耗,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为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这一发展主线,按照“有利于城市布局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的要求,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着眼点,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不断改善本市环境质量,坚持推进上海科学发展,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争做国内大城市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的模范和生态建设的模范,促进上海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计划的实施继续坚持“三个结合”。即全市统筹与以块为主实施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 各项工作推进继续坚持“三重三评”。即在全面推进中重治本、综合治理中重机制、资金投入上重实效;环境保护的成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科学数据评定。 全市环境建设继续坚持“三个并举”。即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举,更加突出源头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完善并举,更加注重机制创新;中心城区与郊区并举,把郊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总体目标 承上启下,持续努力,加快还清环境污染历史欠帐,大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为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打下基础。具体目标是: ——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发展更和谐。城镇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完善,中心城污水收集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郊区污水治理设施覆盖90%左右的城镇,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保留工业区已开发地块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工业区启动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城乡一体的绿化系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森林覆盖率达到13%。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更安全。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15%左右,氨氮削减10%左右;保留工业区内污染源纳管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市燃煤电厂70%容量的机组实施烟气脱硫,电厂排放二氧化硫削减17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放射性废物实现安全处置。农田氮肥亩均使用量削减10%,化学农药亩均使用量削减8%。 ——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更科学。根据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制定污染排放控制目标和削减计划,水环境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与环境容量基本匹配,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之内。建立环境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市级环保重点监管企业全面实施在线监控,占全市污染负荷85%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更美好。巩固和提高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成果,全市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高,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吴泾工业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功能区要求。浦东新区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区,闵行区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建设先进区。全市15%左右的乡镇建成环境优美乡镇,建成20个左右的环保生态村。 (四)重点领域与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