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晋政发[2006]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流通业的发展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现代流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省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遇到了传统产业弱化的突出挑战。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支撑,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山西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是抓住新机遇、寻求新动力、开拓新空间的迫切要求;是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增加就业,保障消费安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我省经济运行环境,促进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益提高的关键举措;是推进经济国际化、工业新型化、城市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提高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山西流通业有了较大发展,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增速居全国前列,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流通业发展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现代流通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山西流通业进入了必须也有条件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城市化步伐的明显加快、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都为流通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和现实可能。面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新机遇,面对全国现代流通加速发展的新趋势,面对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速发展山西流通业,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以下简称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大开放促进大流通,围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为山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省流通业的发展目标是,总量实现倍增,布局基本合理,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攀升。力争到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00亿元,年均递增达13%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2%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 ——流通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和营销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到2010年,全省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功能、服务水平和发育程度明显提升,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成为中西部流通现代化水平较发达的省份之一。 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大幅提高到40%左右,成为全国流通现代化水平较发达的省份之一。 (三)推进原则: ——坚持以工业化提供动力。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依托我省雄厚的工业基础,顺应现代化新型工业发展对流通现代化的市场需求,以现代化大流通带动现代化大生产,努力实现优势产业与现代流通的互动双赢。 ——坚持以城镇化拓展空间。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充分借助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集聚带来的旺盛需求和就业需求,以中心城市为现代流通发展的主要载体,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拓展现代流通业的增长空间,带动形成多元就业空间。 ——坚持以市场化注入活力。按照“市场主导、企业运作、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流通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外资、民资和有实力的煤焦企业进入流通领域,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相互融合,提高流通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 ——坚持以国际化提升水平。把扩大开放贯穿于加快流通发展的始终,努力使我省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广泛开展与国际服务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著名流通企业和品牌,引进国外流通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海外流通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营销网络,以国际化带动我省流通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1.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构筑农村消费品和农资新型流通体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农村市场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农村商品流通发展。支持各类大型连锁企业和农资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有效整合基层商业、供销、粮食系统及个体经营网点资源,按照商务部《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标准,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农家店,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十一五”期间,建设与改造6000家标准化日用消费品和农资连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