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本政发〔2006〕1号)
各自治县、区人民政府,本钢、北钢,市政府各委办局、直属机构:
《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和完善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好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本溪市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根据国家和省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本溪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十五”回顾及“十一五”环境展望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诸多不利因素,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十五”计划的实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计划目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3.3亿元,年均递增12.7%,比计划目标高2.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925元,超过计划目标592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8亿元,年均递增17.2%,比计划目标高8.5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185亿元,增长1.17倍。“十五”计划是建国以来执行最好的五年计划,也是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全面增长的五年计划。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成效明显,“十五”期间累计实施工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400余项。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05年实现增加值14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由2000年的20%上升到42.2%。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6亿元,年均递增11.8%,比计划目标高1.8个百分点。农村一产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由2000年的42.8:57.2调整为2004年的23:77。
3.固定资产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3.5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总和的2.71倍。尤其是2004年和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均突破百亿元大关。重点项目有本钢薄板坯连铸高强度轧钢、本钢二冷轧、北钢“双四百”、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本溪至小市一级路、村村通油路、农村电网改造、金哨水利枢纽和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等。
4.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十五”期间全市共有279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占总数的61.5%,共盘活国有资产30.7亿元,减卸债务35.5亿元,安置职工8.4万人。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完成土地二轮承包,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基本完成社保试点工作任务,初步在全市构筑起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市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由873项减少到204项。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引进域外直接投资项目2754项,引进域外直接投资174.2亿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51亿美元,出口创汇15.1亿美元。
5.城乡面貌有较大改观
大峪新区建设初具规模,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老城区改造全面铺开。滨河南路全面建成,市区道路大面积改造,村村通油路比例达到85%以上,本溪至小市一级路顺利建成通车。大规模实施供水、供气和供暖改造工程,公共基础设施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稳步实施,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蓝天碧水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2%,居全省首位,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10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我市第一所本科院校--辽宁科技学院正式成立,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新模式,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医疗卫生资源调整成果显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初见成效,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五女山山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推动了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人口健康指标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7.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05元,年均递增10.5%,高于计划目标3.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2元,年均递增7.9%,高于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所改善,2005年,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7.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3平方米。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退路进厅成效显著,引进一批国内著名的大型连锁超市和品牌连锁店,市场繁荣,物价基本稳定。
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市生产总值实现343.3亿元,人均达到21925元;冶金支柱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现代中药、钢铁深加工制品三个接续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新区开发初具规模,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比过去更加雄厚。
“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大,历史包袱沉重,在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二是工业污染仍较严重,市区环境质量差;三是城市功能不完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四是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加大;五是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转移加速进行。我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对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中央正在制定的“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建立补偿机制和援助机制”等政策,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机遇。沈阳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市与其它六城市经济进一步融合,为发展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振兴本溪老工业基地发展思路,在全市上下取得共识。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和优化经济环境等成功经验的进一步推进,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我市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在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经济、政治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国家、地区之间的资源之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制约我市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就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历史形成的债务包袱等问题仍然突出,受资源、环境和科技等瓶颈制约,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总体上看,我市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发展的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就能乘势而上,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本溪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优做强冶金支柱产业,初步把旅游、现代中药、钢铁深加工制品三个接续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实施赶超型、跨越式发展,把本溪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和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中心城市重点产业的配套加工基地、沈阳等中部城市休闲娱乐度假的“后花园”。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生态功能,发展科教文卫,提升全民素质,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本溪,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本溪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二)战略任务
“十一五”期间,重点完成六大战略任务:
--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本溪。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总体目标,实现“六大新突破”:
--全市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拉开“再建新本溪”序幕,实现发展新突破;
--做大做优做强冶金支柱产业,初步把旅游、现代中药和钢铁深加工制品三个接续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实现结构调整新突破;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推进全面对外开放,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 --还本溪青山碧水蓝天,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实现环境质量新突破;
--交通便捷、生活设施完备、社会事业发达,实现城市功能新突破;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实现人均收入新突破。
具体分为四大目标体系:
经济发展
1.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000元。
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0%。
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28.68吨。
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8.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
9.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5%。
1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社会发展
1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12.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
13.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55张。
1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61.2万人。
15.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
16.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
17.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0%。
18.新增就业25万人。
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0.人均寿命达到75岁。
2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以内,总人口达到161.2万人。
22.亿元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35以下。
生态环境
23.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为全年天数的80%以上。
24.太子河老官砬子断面水质保持Ⅱ类水标准,太子河兴安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
25.中心市区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0分贝以下。
26.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
2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28.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5%,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
29.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30.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
人民生活
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
3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33.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0.66平方米。
34.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平方米。
(四)空间发展布局
“十一五”期间,按照“开发新区、改造老区、治理沉陷区、拆迁棚户区、调整完善中心区”的建设方针,城市沿太子河上溯向东北扩展,第二产业沿沈丹交通走廊向南北延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沿本桓公路向东发展,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明确产业布局和方向,集约配置各类资源,强化重点区域开发,建立起协调发展的空间功能分区和合理有效的开发秩序。
城市向东北扩展--城市向姚家、威宁、卧龙和牛心台方向发展。完成以商贸和居住为主的大峪、姚家开发。启动以文化、体育、行政、商务和休闲居住为主的威宁新区建设。
二产业向南北延伸--二产业沿沈丹高速公路、铁路重点向石桥子、高台子、郑家、北台和桥头地区拓展。建成以现代中药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高台子工业区,建成以化工工业为主的郑家工业区,建成以冶金及钢铁深加工制品业为主的北台和桥头工业区,建成以钢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南芬循环经济示范区,建成以无污染的轻工和机械加工为主的牛心台工业区。
以旅游为主的三产业向东发展--沿本桓公路方向发展以旅游景观、旅游商品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产业带。
中心城区改造--地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