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分宜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分宜县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西省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分府发[2006]08号
【发布日期】 2006-02-21
【实施日期】 2006-02-0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分宜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分宜县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场,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各单位:
   《分宜县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已经县人民政府第二十六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分宜县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我县农村村民基本生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是对持有我县农业户口、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村民实行救助的制度。
  第三条 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农村村民基本生活,坚持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
  第四条 农村低保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的管理工作,县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县统计、物价、审计、监察、工商行政管理、教育、卫生、人口计生、建设、公安等部门分工负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农村低保有关工作。
  县民政局以及乡(镇)民政所负责农村低保的具体管理审批和审核工作。
  村委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承担农村低保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章 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
  第五条 凡持有本县农业户口的村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的,不论其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如何,都应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同一家庭中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其农业户口人员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六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或抚养关系、户口在一起并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包括:
  (一)夫妻;
  (二)父母与子女;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双亡的未成年或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认定的其他人员。
  第七条 保障对象重点包括:
  (一)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家庭。
  (二)患有节育手术并发症致贫的计划生育家庭。
  (三)没有住房、靠租房度日或住房被乡、村列为危房的困难家庭;
  (四)子女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或无能力就读大、中专院校的困难家庭。
  (五)年龄未满18周岁的孤儿,包括无父、母弃儿(女)改嫁、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孤儿。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有劳动能力,但因好逸恶劳造成贫困的家庭;
  (二)购买使用小汽车、货车、摩托车、电脑等高档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家庭。
  (三)3年内自建住房和高标准装修住房的家庭。
  (四)安排子女择校就读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选择高于国家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学校就读的家庭。
  (五)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嫖娼行为或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行为的家庭。
  (六)弄虚作假,不按规定申报家庭收入的家庭。
  (七)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
  第九条 农村低保对象保障金的计算方法:
  (一)农村村民按照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其计算公式为:保障金额=(保障标准-家庭收入÷家庭人口)×保障人口;
  (二)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村民基本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行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煤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且随物价指数的变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收入的增长适时适度调整。2006年度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暂定为60元/人.月。
  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民政局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三章  农村村民家庭收入的核算
  第十条 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包括:
  (一)家庭经营纯收入。
  (二)外出打工收入。
  (三)副业收入。
  (四)赡养、抚养费收入。
  (五)其它收入。
  第十一条 下列项目不计入农村村民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领取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
  (二)义务兵的津贴和退伍费;
  (三)独生子女费。
  (四)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以及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
  (五)政府给予的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别贡献人员的奖励金;
  (六)县以上劳动模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