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夏德仁市长在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夏德仁市长在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业经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二月六日 附: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13日在大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 长 夏 德 仁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5年和“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2005年是我市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大大连”建设的关键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已全面完成。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0亿元,增长5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1.4亿元,可比增长18.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2亿元,增长13.5%;完成自营出口124.3亿美元,增长22.4%;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增长36.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分别增长15%和15.6%。 2005年,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按照《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加大投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比上年增长66.8%。50个港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大窑湾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2个泊位投产、2个泊位主体工程完工,三期工程开工建设;“一岛三湾”核心港区海上养殖清理工作全面展开;大窑湾北岸围堰提前合龙;大连湾、大窑湾航道改扩建和大窑湾港区北防波堤工程顺利推进;大连湾通用杂货泊位、保税区汽车码头等项目进度加快。区港联动试点稳步推进,保税港申办工作开始启动;沈阳、通辽、满洲里内陆干港建设进程加快,新开通了2条集装箱班列。大孤山国际物流园已基本具备国际中转、配送、采购和转口贸易功能。航运交易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大连港东部港区搬迁全面启动。大连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亿吨,增长17.6%;集装箱吞吐量268.6万标箱,增长21.5%。完成了长兴岛开发总体规划和3个专项规划编制,公共港区建设全面开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快速推进。烟大火车轮渡铁路、码头主体工程竣工,土羊高速公路、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沈大与丹大高速公路连接线和金窑铁路复线开工建设。周水子机场军转民工作取得突破,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完工,与南方、东方航空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开通国际航线12条,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541万人次,增长17.2%。数字口岸建设步伐加快,港检、关检联动合作进一步加强,“大通关”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突出重点,扶优做强,现代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推进产业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四个基地”、八大产业集群和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工业经济后劲增强。重工·起重铸钢扩容改造等373个项目竣工,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6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大连石化和西太平洋石化扩能改造已基本形成3000万吨炼油能力。国家战略储备油基地部分储罐开始安装。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进展顺利,国家级动漫游产业基地、光产业园55万LED芯片用外延片等项目开工建设。又有8家世界500强软件企业落户大连。丰田工机创新汽车部件、德国FEV发动机研发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一汽大众30万台轿车发动机、大柴道依茨汽车发动机等项目开工建设。承担了大型隧道掘进机等12项国家重点工程的装备研制,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有新提高。造船重工和新船重工整合重组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成为中国造船工业的“旗舰”。中远30万吨修船坞基本完工。十大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亿元,引进外资项目40个、内资项目112个,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大钢、大化搬迁改造工作全面启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491亿元,增长23%,增加值增长21.2%。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20亿元,增长30.7%;软件销售收入100亿元,出口3亿美元,分别增长43%和50%。“四个基地”产业带动作用强劲,完成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4.5%,增长23.4%。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有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大连产权交易所成为省级交易中心。 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期货大厦建设进度加快。特色便民商业建设和“千村百镇”市场工程全面展开,城乡流通现代化体系不断完善,我市成为全国“三绿工程”样板城市。全年接待海外游客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旅游总收入210亿元。举办各类展会123个,成交额323亿元。 三、抢抓机遇,强化招商,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我市充分利用国办36号文件的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承办了“WTO小型部长会议”等20多个大型国际会议,举办了“韩国重点工业园区招商说明会”等30多个大型经贸活动,接待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经贸团组400多个、客商10多万人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058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35家,跨国公司投资明显增加,德国大众等1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连新办了19家企业。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性公司24家。服务业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新批服务业外资项目421个,合同外资18.5亿美元。先导区带动作用增强,新批外商企业数、合同外资数、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占全市的47.9%、59.5%和58.1%,引进大项目占全市的72.3%。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出口分别占出口总值的44%和24%,有4个出口品牌被评为国家名牌。对外经贸合作步伐加快,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820项,合同金额3亿美元;新成立境外企业19家、办事处4家。 四、积极扶持,优化结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向“三农”投入16.6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7%。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总产值340亿元,增长15%。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大优势产业所占比重提高到90%,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抵御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扩大,新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4家,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农村造林绿化生态建设全面推进,新增加林木1亿株。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积极扶持县区工业园区发展,安排软贷款26.7亿元,搭建了11个政府投融资平台、3个中小企业平台,有效带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农村工业化程度、发展后劲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出现了多年未见、多项指标大幅增长的好形势,有3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跻身全省百强乡镇行列。全年新办民营企业1万多户,引进内资150亿元;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增加值、实缴税金分别增长23%、21.5%和28.1%,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1.2%。 五、加快建设,改善环境,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按照《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全市安排城建重点项目162项,完成109项,实现投资额200亿元。泰山热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营,世界博览广场、市游泳馆竣工投入使用,庄河电厂开工建设,红沿河核电站实施“五通一平”建设。“西拓北进”战略成效明显,甘井子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旅顺口区、金州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