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人民政府批转铜陵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市经贸委《铜陵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十三日 铜陵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工业发展回顾 “十五”是铜陵建市以来工业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工业对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快速扩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税收成为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2001—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年均增长28%、34%、44%、82%,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9.8,较2000年提升96.9点。 (二)工业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工业投资呈现新高潮,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1—200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34.5亿元,争取国债项目及“双高一优”等国家级项目27项,总投资77亿元,目前已建成5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37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拥有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4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31个,一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重大信息化项目投入使用。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明显。2002年我市被列为省环保产业基地和清洁生产试点城市,环保产业初见端倪,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处在全省领先地位。2005年,有色公司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我市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三)工业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以2000年以来,我市以“两个置换,两个退出”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并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资产剥离、社会职能移交等工作,2004年底,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特色经济明显。“十五”期间,铜产业、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优势产业扩张势头强劲,尤其是铜峰电子、三佳科技、精达特磁、六国化工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有力提升了铜陵工业形象,中科铜都、朝山新材料、安纳达钛白粉等上市储备企业,有望形成具有鲜明铜陵特色的上市群体。二是企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7家。三是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名牌产品不断涌现。“铜冠牌”电解铜、“六国”磷铵、“精达”牌电磁线等产品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名牌产品。四是所有制结构明显改善,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由国有为主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 “十五”工业各项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为“十一五”工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十五”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虽有较大突破,但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65%,是芜湖的55.1%,马鞍山的46.5%,且差距有拉大趋势。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快。突出表现在: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牵动性强的项目不多。缺少牵动性强的项目,特别是缺少支撑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项目。我市列入全省861项目库的加工项目中,单体投资大多相对较小,牵动性不强。 四是非公经济整体实力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个数虽占65%,但缺少较大较强的企业,“专、精、特、新”也明显不足。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市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现代化雏形已渐形成,经济发展的环境总体有利,支撑经济增长的良性要素继续存在,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资源制约逐步显现。我市虽是资源型城市,但传统主导产业原料资源紧缺。如:铜工业中的电解铜国内自产原料占总需求量的20%(其中本地自产原料一半),化学工业需要的磷矿等原料主要靠外购,降低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同时,大量矿产资源的开采,已严重破坏了我市生态体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工业用地储备量严重不足。我市区域面积小,“十一五”期间,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人地矛盾会越来越大,将影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入世”过渡期结束,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直接和激烈,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多年快速发展,与我市经济技术差距越来越大,使我市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资金、技术梯度转移难度加大。此外,国际上以设置技术壁垒、实施反倾销诉讼等新形式的贸易保护渐强,对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地方影响较大,特别是对我市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影响更加明显。 (三)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后,污染排放总量有所增加,环境容量已近饱和,这将严重影响我市铜冶炼、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县区经济比较薄弱。2005年,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占全市的7.6%、1.4%,且龙头工业企业很少,知名品牌不多。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新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以扩大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为着力点,以培育特色经济为突破口,打造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思路 围绕一条主线,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六大战略(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控制、非均衡发展、品牌、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建设4个特色园区(铜加工园、电子材料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循环经济工业园),打造好工业发展平台,延伸产业链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进行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到“十一五”末,初步形成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完成工业化阶段历史任务,把我市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全省最具发展后劲的工业经济重地之一。 2.具体目标: 经济总量: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年均增长18%,力争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21%。 工业投入:“十一五”期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 所有制结构:2010年,工业企业户数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1%以下,民营企业占80%以上。 (四)发展战略 1.产业集聚战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优势骨干企业、重点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