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潍政发〔2006〕10号
【发布日期】 2006-02-14
【实施日期】 2006-02-14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张新起市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潍坊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二ΟΟ六年二月十四日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2月8日在潍坊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潍坊市市长 张新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五”是我市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1.2%、12.5%、15%、16.9%和17.1%,一年比一年发展得更快更好。2003年实现“一个高于、两个过千亿”。2004年实现“六个两年翻番”,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1亿元,财政总收入14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7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3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7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三次产业比例由20∶46∶34调整为13∶57∶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1位,昭示着潍坊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五年,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培植一批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33家,完成销售收入2729亿元、增加值66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3倍、4.1倍和3.7倍。有9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3家超过150亿元。28家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12个产品成为中国名牌,均列全省第2位。五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5%。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40亿元增加到4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了12.3个百分点。与工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物流、金融、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38亿元,年均增长12.3%。
  这五年,是“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五年。大力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基本建立起了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监督检测三大体系,制定推广农业技术标准136项,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858个,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1万公顷;2005年农产品出口创汇7.5亿美元,蔬菜、禽肉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解决了51万农村人口吃水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42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万人。认真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累计减负11.8亿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17元,比2000年增加1580元。
  这五年,是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全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市率先加快发展。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扩大高新区、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范围,全面启动北部沿海开发,着力搭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框架。坚持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改造、大整治。新改扩建了北海路、东风街等30余条主干道路,高标准完成了人民公园、张面河等精品工程,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夜景照明工程和绿化景点,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实行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来,中心城市共完成城建投资8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7倍,建成区面积扩大了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30万。争创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荣获中国特色城市奖、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通过省级考核。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各县市全面加大了城市和重点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面貌明显改观,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5%。
  这五年,是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成果丰硕、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五年。坚持“突出抓招商”,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调动四个积极性,激发了全民招商引资的热情。各类园区健康发展,出口加工区一期工程封关运行,“三会”、“双十”招商等节会活动越办越好。五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9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4亿美元,1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潍坊。外经贸工作成绩突出,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26.2亿美元,其中出口91.3亿美元,是“九五”的2.4倍;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6亿美元,是“九五”的4.3倍。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05年,民营业户达到17.5万户,注册资金突破500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提供税收占税收总额的69%,分别比2000年提高11个、14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已有10家企业、11支股票上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446家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完成改制。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运营。坚持“要害抓环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38项,成立了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建立了市长公开电话服务体系。设立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组织开展“双评”活动,经济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
  这五年,是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五年。
  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60项,获2项国家级、9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普通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连续5年全省第一,素质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高职学院发展到10所、在校生8万人。40项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运动员夺得1枚奥运会金牌、7枚全运会金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下。再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获得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统计、地震、气象、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955件。依法治市、普法教育、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持续开展严打专项斗争,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
  政府公共资源更多地转向关注民本民生。解决了10.4万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1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954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4011元和4515元。
  这五年,是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积累成功经验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统一了“三个思想认识”,破除了“三大陈旧观念”,树立了“三个超常规意识”,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和着力解决“四个关键问题”、突出抓好“六个战略重点”,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面对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和困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面对“非典”和禽流感考验,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凝心聚力,攻坚破难,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坚定。坚持抓住重点求突破,对市委确定的重点工作,广大干部群众认识统一,强力推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的措施越来越得力。坚持创新思路破难题,面对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重点”,努力提升农业、城建、教育“三个亮点”,突破服务业、科技、三北开发“三个薄弱环节”,打破土地、资金、人才“三个瓶颈制约”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