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松政发〔200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松原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纲要》的要求,认真编制专项规划,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完成。 二OO六年二月十五日 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按照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精神,依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实际,制定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五年,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是建市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2005年预计(下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4亿元,年均递增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18.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33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4.2亿元,年均递增21.2%。 2.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5.6亿元、190.4亿元、79.4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1.7%、16.1%、14.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6:43.7:23.7,调整到2005年的26.2:52.1:21.7。“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年均递增17.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60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36万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4.5亿元,年均递增15.4%。 3.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入,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信用社等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全面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4.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开发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省级开发区增加到3个,新建省级工业集中区5个,市级工业园区12个。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年均递增63.6%;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5年累计引进域外资金234.4亿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9426万美元。 5.城乡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5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1.2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7倍。一批高等级公路、桥梁建设工程,城区主要街路改扩建工程,市、县城区给排水网络工程,燃气、集中供热工程,以及能源、水利、通信等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中心城市主体框架与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6.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工业污染源重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江南污水处理厂,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二级水平,松花江出境水质稳定控制在三类水标准。植树造林8.3万公顷,治理盐碱地260万亩,新增林草面积是前十年的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水源地保护取得成效。 7.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2个,推广各类科技成果300余项,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5%;组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市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和“120”急救中心,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计划生育工作有新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发展顺利。依法治市工作稳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保持稳定。 8.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0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35倍和1.13倍。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果,5年新增就业岗位16.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4%和47%,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平方米和20平方米。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1.5岁。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们发展有利。从国内环境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将全面升级;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地区之间的差距将可能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逐步缩小。吉林经济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必将有力推动松原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分析我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宏观环境,“十一五”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如果能够有效地抓住机遇,妥善处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会使松原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1.“黄金发展期”。 (1)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后发优势将逐步得到发挥,再加上经济增长的惯性作用,我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2)产业结构处于加快升级期。建市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率由1992年的30.2%提高到2005年的49.8%,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在全球产业重新分工和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发挥松原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提高工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将会延续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城镇化处于加速推进期。伴随工业化的加速推进,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动,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呈现加速趋势,必将进一步带动城镇化的迅猛发展。 (4)改革开放处于全面深化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社会事业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将会更加显现。履行入世承诺,对外开放步伐会进一步加大,为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5)人民生活水平处于快速跃升期。进入新世纪,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快速提升,高档商品的消费迅速增加,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变动,对供给规模和结构必然会起到引领作用,从而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2.“矛盾凸显期”。 (1)转变增长方式与要素资源短缺的矛盾。我市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经济总量不大,大型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少,地方工业比重低,经济发展外向度不高,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靠高投入、高消耗进行扩张,受资源约束,缺乏持久的市场竞争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加速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市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不相适应,草原“三化”问题仍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于推进工业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3)发展差距拉大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矛盾。我市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从1992年的1.89∶1,上升到2005年的2.58∶1;农民增收缓慢,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弱势群体、特困阶层存在相对贫困化的现象。“十一五”期间,这种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社会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4)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我市建市较晚,受财力限制,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较多,公共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难度加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成为完善市场体系、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 (5)工业内部结构单一与保持经济稳定性的矛盾。石油化工在我市工业经济中比重较高,2005年达80%以上,发展较快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仅占10%左右。这种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是增强经济稳定性和提高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根据松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主要任务,“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按照“提速、扩量、增效、晋位”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县域突破”战略,突出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松原,加快石油化工城、绿色食品城和生态旅游城建设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十一五”时期,要妥善处理好增长速度与效益之间、石油开采与非油产业发展之间、中心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之间、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坚持一个统领,实施“四大战略”,重点发展“三四二”产业。 1.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2.实施“四大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突出项目开发建设,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人才高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建设“开放松原”,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方针,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构筑全方位对外对内开放的新格局。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以县域工业为突破口,积极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3.重点发展“三四二”产业。根据我市产业基础,着眼“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电力、建材、制药、旅游四个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石油、汽车两个配套产业。 (二)发展目标。 我市“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任务,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第三位,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1.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73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人均达到3000美元左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6亿元、452亿元、167亿元,年均分别递增4%、18.5%和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8∶61.5∶22.7;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70亿元左右,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5年累计达到1700亿元左右。 2.体制创新目标。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公共财政体制初步建立。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干线公路等级,形成与周边大城市的快速通道;水、电、气供给配送能力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比较完备。 4.生态环保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30%左右;草原“三化”治理面积完成100万亩,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重点企业实现达标排放,生骷吧罘衔镂藓砺拭飨蕴岣?城市大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社会进步目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城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千人拥有医生数超过4.2人,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6.生活水平目标。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到15700元和5600元,年均分别递增12%和10%。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7.5平方米和25平方米,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43%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以上。 三、工业经济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市场为导向,从谋划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对现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优质名牌产品,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1.石油化工业。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以油气开采、炼油、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线,重点实施油气增产、精深加工和精细化工、化肥增产三项工程,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增强拉动作用,逐步建成吉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到2010年,石油化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32%左右。 (1)油气开采。依托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石油集团公司等企业,抓住中石油不断加大对吉林油田投资的机遇,坚持老区加密调整和新区快速建产并重的原则,采用新技术,实行滚动勘探开发,不断提高钻采能力,扩大原油和天然气产量。重点抓好原油和天然气增产工程,加强“三低”油田开发建设。到2010年,原油产量达到700万吨,天然气开采量达到12.6亿立方米,油气当量实现800万吨。 (2)石油炼化。依托前郭石化分公司、松原市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以提高炼量为基础,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不断拉长产品链,实现石油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重点抓好吉林石油集团30万吨甲醇扩建、松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丙烯酸及酯、中石油前郭石化分公司2万吨聚四氢呋喃及4万吨扩能等项目,深度开发氨纶、聚丙烯酸盐、二硝基甲苯、甲苯等精深加工及精细化工产品。抓住国家调整炼制业布局机遇,继续扩能上产,到2010年,原油炼制能力提高到350万吨。 (3)天然气化工。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以吉林油田分公司为重点,加快天然气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条的形成。进一步扩大长岭天然气制取甲醇项目生产规模,开发建设48万吨精甲醇、20万吨乙酸、8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