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加快重庆汽车零部件本地化发展战略的工作意见
【字体:
【发布部门】 重庆市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渝经汽车〔2006〕7号
【发布日期】 2006-02-20
【实施日期】 2006-02-2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加快重庆汽车零部件本地化发展战略的工作意见


有关区县(市),六大整车厂,控股集团,重点零部件企业:
  汽车工业是我市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目前,我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已基本形成以机械加工为主,具备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桥、内饰系统、空调等各大总成较完整生产能力的供应体系。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企业共计628家,总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79家。实现总产值329亿元,同比增长11.98%;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15%;税金10亿元,同比增长15%,资产总计299亿元,同比增长18%;从业人员18万人,占全市汽车工业的74%。在全国行业中产量排名前三名的产品有28个。
  其中: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有237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有37家。实现总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1.96%。在全国行业中产量排名前三名的产品有17个。这对加快我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当前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存在着较多突出问题。
  1.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本市配套率较低。据统计,2005年长安集团、庆铃、重汽三大板块在市内的价值量配套率平均为42.2%。其中长安股份为62.9%;长安福特为28.9%;长安铃木为62.2%;庆铃为42%,重汽为15.4%。按照行业内整车企业的本地化率应不低于60%的一般惯例,市领导要求,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本地化率达到60%。
  2.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同步开发能力很差,缺乏汽车电子、新型材料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汽车零部件研发机构和有竞争力的产品。零部件配套布点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规模效益差,出口创汇能力小。零部件企业对整车厂依赖性强,参与市场竞争配套能力差。我市至今没有跨国零部件公司设置的研发机构。
  3.质量意识不强,控制手段落后。随着用户对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设计质量、过程控制质量到服务质量等方面,本市的零部件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按照鸿举市长和奇帆常务副市长关于加快我市汽车零部件本地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我市目前汽车零部件本地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加快我市汽车零部件发展,提高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的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