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六政[2006]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六安开发区、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现予印发,请抓好实施。
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11日六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十一五”是我市实现“三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规划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市第二次党代会、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主要精神编制。主要是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上,阐述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提出发展措施,实现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振兴六安。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是不平凡的五年,在体制变动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非典疫情、禽流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以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全市思想观念逐步转变、城镇化取得突破、工业化较快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大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部完成,成为六安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主要表现在: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十五”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超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总量达到312.8亿元,人均达到611美元;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9.2%以上,超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总额达18.7亿元,人均达到276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7.5∶31.5∶31调整为2005年的26.7∶33.5∶39.8。农业基础地位加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2%,超计划目标0.2个百分点,旅游、房地产、信息、连锁经营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8亿元,年均增长20.1%,超计划目标8.1个百分点。完成了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新建改建城区干道80公里,改造旧城2平方公里,新增公共绿地100万平方米,竣工住宅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七纵七横连三环、两带三区四广场”的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40万人、5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框架,城市的载体功能大大增强。在中心城市建设的带动下,县城和集镇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8.7%,五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宁西铁路六安段建成通车,沪汉蓉快速铁路六安段及宁西、沪汉蓉、济广、合阜高速公路六安段开工建设,市到县区间快速通道基本形成。治淮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并实现生活用电同网同价。通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568”计划全面启动,已开工项目270个,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退位基本完成,国有商业企业改制退位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农民负担大幅减轻。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乡镇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服务效率得到提高。公共财政改革力度加大,医疗、住房等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累计到位境内资金144亿元,利用境外资金1.74亿美元。华电六安电厂、长江精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入驻我市。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5.5亿美元,年均增长21.2%;其中出口累计完成5.3亿美元,年均增长21.4%,超计划目标6.4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超过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2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超过计划目标6.7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7810元。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平稳渡过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率平稳下降,自然增长率6.4‰,2005年未总人口677万人。扶贫工作继续加强,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环境保护得到重视,森林覆盖率达到34.5%。科技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顺利升格。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国防、体育、档案、保密、地震、气象、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上述情况表明,我市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关键时期。
(二)“十一五”环境
“十一五”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有新的机遇和条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发展新机遇。一是有一个较好的经济大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逐步扩大;全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全省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进入黄金发展期;我市紧邻“长三角”,在承接产业转移有近水楼台之利。所有这些,都为我市经济的加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国家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将进入实施阶段,我市作为农业大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合肥、武汉等中部城市群的加快发展,也将对我市产生有力的拉动作用。
2、发展新条件。一是从区位条件看。“十一五”期间,合武铁路、阜六铁路和宁西、沪汉蓉、济广、合阜高速公路六安段陆续建成,加上312、105、206三条国道的改建,六安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和提升。
二是从资源配置看。我市生态环境优良,矿产、水、优质安全农产品、旅游和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在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的情况下,我市的资源优势将逐步转化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是从现实基础看。“568”计划的顺利实施,使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经济发展的平台更加优越,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