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荆政办发[2006]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06年全市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任务分解给你们,请认真抓落实。
一、全市主要预期目标
1、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市发改委、经委、农业局、商务局、建委、交通局、科技局、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3、工业增加值增长18%(市经委,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5、外贸出口增长15%(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6、利用外资增长10%,招商引资客方实际到资增长30%(市商务局、招商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市发改委、经委,荆州供电公司,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8、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0元(市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市发改委、经委、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市人口和计生委,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为主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12、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市经委、国资委、信息产业局,各工业行业协会,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13、加快推进产业集群。重点抓好汽车零部件、纺织、精细化工、水工环保和石油机械制造、家电、食品加工、森工造纸等优势产业调整与发展。积极扶持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争创精品名牌,支持企业与国际标准认证体系接轨,扩大与知名品牌合作,提高产品竞争力(市经委、国资委、信息产业局、质监局,电信公司荆州市分公司,各工业行业协会,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14、加快实施“双百”工程。对全市10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力争今年楚源销售收入过30亿元,沙隆达过20亿元,一批企业过5亿元。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加强扶持引导,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力争新增规模企业40家。对10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加强跟踪服务,抓好沙市热电厂60万千瓦热电联产、凯乐短纤、亿钧自洁玻璃、城区垃圾发电、大田18万吨合成铵和30万吨尿素、711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生产线改造、洪城大型电站系列球阀、沙隆达吡虫啉和毒死蜱及离子膜碱、奥达高档服装面料、菲菲律印染生产线等4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建设,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对税收过3000万元的企业,从政策、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市发改委、经委、信息产业局,各工业行业协会,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1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好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加强重大设备共享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吸纳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形成特色园区。荆州工业新区力争新引进项目25个,新增投产企业10家;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都要力争新引进项目10个,新增投产企业5家(市工业新区指挥部办公室、经委、国资委、招商局,各工业行业协会,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16、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走县域经济“一主三化”发展路子,按照“非禁即入”、公平待遇原则,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参与公有制经济的改制改组。鼓励自主创业,让民间资金更多地转化为生产经营资本,扩大民间投资(市发改委、经委、工商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17、加快培育企业家队伍。高度重视企业家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尊重创业者,激励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中建功立业,多做贡献(市国资委、经委、人事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做好“三农”工作。
18、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5%(市农业局、水产局、林业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19、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粮棉油、畜禽、水产、果蔬、林业等产业,推进专业小区和板块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在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的基础上,力争水产品产量增2万吨、生猪出栏增30万头,家禽出笼增500万只,畜牧养殖小区增15个。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促进打工经济、劳务经济发展(市农业局、水产局、林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20、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荆江河势控制、荆江和洪湖分蓄洪区建设、荆南四河和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氵危水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积极改造大型泵站、大中型灌区,加快水稻主产县市高产农田项目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农村道路、电网、通信、广播电视、安全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省政府在荆州实施血防整县推进工程。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工作,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业局、水利局、发改委、交通局、广电局、河道管理局、卫生局,电信公司荆州市分公司,荆州供电公司,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
21、切实抓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示范,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巩固公安和石首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增加松滋和监利试点,落实参合农民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15元。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