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各单位,中央驻甘各单位: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6年2月28日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20日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序 言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我省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突出政府工作重点和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是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规划。政府将认真履行职责,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甘肃发展与改革大业,努力实现发展目标。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深化省情认识,抓住发展机遇,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以项目带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发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十一五”和后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9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达到7341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837万吨,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在调整改造中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6%;服务业持续增长,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城镇化水平达到30%。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2005年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5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3.4亿元。 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所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五年间,国债资金投入244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投入,有效地拉动了投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67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总投资的2.1倍。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点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一批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市场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6.2%。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5.8%,利用外资规模平稳增长。 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所增强。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全省68个县区整体实现“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3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成,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超过90%。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7%。48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205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农村绝对贫困面下降到7.2%,低收入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7.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2‰。 同时必须看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仍未改变,发展阶段明显滞后。一是全省正处在加快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型过渡的阶段,工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约束趋紧,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三是正处在重点突破和协调发展并重的阶段,新的增长点不多,城市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环境承载能力低;四是正处在改革攻坚的阶段,改革承受能力弱,市场化进程较慢,体制机制性制约明显,投资主体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仍将处在一个夯实基础、改善环境、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 今后五年,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发展环境看,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我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我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遏制城乡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国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我省转变增长方式,改造提升能源、原材料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促进我省继续加快改革步伐,为促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间产业重组转移速度加快,将为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提供更新机遇。当前,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省情认识更加深化,发展思路更加成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势头迅猛,后发展地区产业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省资本短缺、人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未来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总体判断,“十一五”时期,我省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比较有利,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迈向新阶段。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自主创新,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努力做到: 一是突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立足省情,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实施一批能够带动全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突出资源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实施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五是突出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改革攻坚,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相协调,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立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与改革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二)发展目标 ——总量调控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07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五年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目标。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高,服务业发展壮大。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6∶41.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0%和20%以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城市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居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目标。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左右;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指标范围内。 ——改革开放目标。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行政管理体制等重大改革取得新进展,要素市场建设有新突破;市场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战略性重大工程 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努力拓宽资金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内外资金参与,着力实施“十大超百亿工程”:西部通道和干线公路高速化为目标的公路建设工程;西北西南大通道兰渝铁路(甘肃段)工程;大型支撑电源和骨干电网电力供给保障工程;依托华亭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能源、煤化工综合开发工程;鄂尔多斯盆地陇东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工程;大乙烯为龙头的乙烯及其深加工工程;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工程;镍、铜冶炼深加工工程;以铝工业为核心的“电—冶—加”一体化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要求,继续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加速发展以公路、铁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 超前谋划、优先布局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运输通道,加快跨区域公路、铁路建设,发展航空、管道、水运等,大力改善广大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整合运输资源,优化网络布局,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公路。以国道主干线高速化、省际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通畅化、运输站场网络化为目标,加快现有干线网改造升级,完善高速公路网与大中城市节点的连接,进一步改善县际公路,加快通乡公路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通达深度。“十一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建和改造通乡油路13000公里,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000公里,基本建成兰州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和酒(泉)嘉(峪关)、张掖、平凉、天水、陇南等五个省级公路辅枢纽。 铁路。以完善干线通道、加快支线建设为重点,开工建设西北至西南新通道兰渝铁路,扩能改造陇海、兰新、包兰、兰青等干线铁路,建设西安至平凉、天水至平凉、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形成陇海与宝中、兰新与青藏铁路干支线相连接的铁路运输网络。做好西安至兰州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加快兰州铁路枢纽改扩建工程和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提升兰州作为路网铁路枢纽的地位,积极推进酒(泉)嘉(峪关)、天水、平凉区域枢纽的形成,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00公里,路网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3%和65%。 民航。加快建设以中川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中运输网络,加快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和天水、金昌机场建设,做好陇南、夏河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管道。重点加快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工程建设,拓展天然气管道运输。完成鄯善至兰州原油管线和乌鲁木齐至兰州成品油管道建设,开工建设兰州至郑州成品油管道。以涩宁兰天然气管线为依托,加快沿线天然气管网及延伸工程建设。 水运。积极探索航电结合、梯级开发、滚动发展的路子,加快重点地区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黄河干流主要通航航道等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