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
云政发[2006]37号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50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打牢粮食安全、结构调整、产业培植和农民增收的基础,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成效显著。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我省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建设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后,省委、省人民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自1990年到2005年末,全省累计投入93亿个工日,各级财政投入173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581万亩增加到2225万亩,解决和改善了1334万人和97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奠定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由基本实现丰衣足食开始逐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明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些地方的供水开始由解决饮水困难向提高饮水质量转变,抗旱防洪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形势不容乐观。从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状况看,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较滞后,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差距明显。全省人均库塘蓄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5以上的农村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6%。二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如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高稳农田面积逐年减少的状况将不可避免,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将会逐步显现。三是农田水利设施功能退化,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很多地方因自然灾害造成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河渠淤塞,堤埂溃烂,工程效益衰减。全省有40%以上的水库处于病险状态,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0%,有1/4左右的耕地受到洪水威胁。四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仍显不足,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有较大矛盾。五是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两工”取消,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锐减,仅2004年的减幅就高达50%;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及水价机制等亟待加快改革步伐。六是全省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牢靠,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这些问题,如不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势必制约和影响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乃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三)坚定发展信心。“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发[2006]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发展的首要地位,强调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使农田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站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大力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阶段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把大干农田水利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抓紧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高效的统筹协调保障机制和长效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解决我省“三农”问题、实现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二、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重点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整合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