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吉市政发〔2006〕9号
【发布日期】 2006-03-04
【实施日期】 2006-03-04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吉市政发〔2006〕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中省市直企事业单位: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

  《纲要》是根据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在《中共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吉市发[2006]2号)的指导下编制完成的。《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十一五”时期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编制完善本单位的“十一五”规划,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搞好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协调,确保《纲要》顺利组织实施。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6年至201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光荣。全市人民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建设和谐吉林市,努力促进又快又好发展,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二○○六年三月四日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

  2006年至2010年,是加快振兴吉林市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有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国家、省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地区实际,现提出《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5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5%;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3:46.6:40.1。

  --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我市已跨入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并被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中国内地最宜开设工厂城市。

  --城乡基础设施面貌显著改观。“十五”期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50亿元,全面实施“民生民利工程”,新增城市道路面积430万平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0万吨,新增集中供热面积960万平方米。能源、交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7.5万千瓦,新建改造公路8460公里,建成大中型水利工程53处。

  --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城镇化率达到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效显著,“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提高到97%;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2岁;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得到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利用外资5.6亿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66亿元。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230元和3428元;城乡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开展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经济实力与国内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机制不活,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体制和机制的约束还比较明显;民营经济不强,民营企业规模小、比重低,发展活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外资和外贸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就业矛盾集中显现,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二、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人均GDP正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消费结构发生新变化,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将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分工区域化、集群化日益明显,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产业重组调整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区域经济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结构继续深刻转型,不同利益阶层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反应和需求不尽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我们在制定实施发展战略过程中准确把握,积极应对。

  三、历史机遇

  我市地处东北亚的腹地,具有潜在的区位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发展将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一是国家振兴东北战略进入实施阶段,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深入,我市将充分享受“一揽子”优惠政策支持;二是中部崛起将创造巨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我市实施以内需为主导的市场开拓战略;三是东部发展模式转换,特别是产业梯次转移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四是随着发展观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绿色GDP的增长,我市资源环境的存量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四、主要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总量与城市规模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水平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城乡就业等社会问题的解决程度与经济发展及群众的要求不相适应;资金、技术、人才、体制等“瓶颈”制约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又快又好发展。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扩充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和谐吉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自主创新、开放带动和生态建设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国际化;努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加快现代化工业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步伐,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在全省率先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任务,使全市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城市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初步实现在全省率先发展的目标。具体指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达到16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市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5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达到4000亿元,其中市区投资2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40亿元,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中市区财政收入突破110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到2010年,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8:54:38;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 %;进一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

  --核心竞争能力。到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户数突破1万家,其中市区规模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培育形成3-5户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6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6%以上,基本形成与工业强市相适应的产业框架和企业结构。

  --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中心城区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4座次级中心城市达到或基本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一批重点城镇达到小城市规模。

  --人民生活质量。到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6000元;恩格尔系数每年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汽车普及率、通讯及网络终端占有率显著提高;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

  --社会发展水平。到2010年,常驻人口达到46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人均预期寿命74岁;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万人占有专业技术人才4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险综合覆盖面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开支占财政预算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30%左右,环境保护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2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松花江吉林江段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体标准;城区空气一、二级天数达到75%以上,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下。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十一五”期间,促进政府高效廉洁,社会民主进步,普法扎实深入,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全社会法制管理水平。

  三、战略选择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必须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自主创新、开放带动、生态建设四大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工业率先跨越带动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实施生态建设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注重城乡和区域统筹,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间,以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继续实施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不断优化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

  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合理整合现有开发区,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学引导产业和项目布局,加快建设江北、九站、江南、哈达湾工业集中区和一批县(市)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合理分工、聚集发展,带动城市功能的转换升级,不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集约效益。“十一五”期间,4大工业集中区规划投资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工业税收保持同步增长。

  --发展完善江北工业集中区。整合现有化工区和龙潭开发区,突出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相应发展机械制造业,尽快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化工生产基地。

  --加快建设九站工业集中区。以建设现代化、综合型工业新城为目标,支持吉林经开区向北梯度拓展,高标准建设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突出发展化纤纺织、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

  --创新发展江南工业集中区。统筹规划高新区、丰满开发区和石井沟老工业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实施连片式、园区化开发,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

  --改造提升哈达湾工业集中区。统筹规划哈达湾-越北区域,重点发展冶金、造纸产业,相应发展汽车配件、食品加工、物流产业,努力建成东北重要的精品钢基地、造纸产业基地和吉长经济带起步区。

  --加快建设县(市)工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结合县城扩容改造,引导促进生产要素适度集中布局,突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资源型加工业和为城市大工业配套的产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支柱产业。

  (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目标,以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按照集群化、链式化发展方向,积极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和骨干企业聚集,发展培育石化、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轻纺、高新技术6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机械、建材、医药等传统产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初级加工为主向深度加工为主的转换。

  --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集群。以建设国内重要的综合性石油化工基地为目标,统筹规划化工园区,扩大原料规模,强化精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条,加速企业聚集,大力提高石化行业综合产出水平。重点拓展三大产品领域:石化原料,加快实施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全力推进建设60万吨ABS工程、14万吨聚碳酸酯工程和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工程,大力发展丙烯腈、a-烯烃、异丁烯、甲醛、化工助剂、表面活性剂等系列产品;精细化工,依托原料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中间体、香料、油品添加剂、橡塑助剂、催化剂、特种溶剂、农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规划建设国家化工新材料基地,重点发展功能高分子树脂及工程塑料、有机硅及下游高性能产品、功能纤维及特种纤维三大系列产品。到2010年,石化行业销售收入跃上1000亿元新台阶,精细化工率提高到30%以上。

  --发展完善汽车产业集群。依托“一汽”集团,加强与德国、日本等国外大公司的合作,加大改造建设力度,突出发展整车制造,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建设国内重要的轻微型车和商务车生产基地。整车制造,加快微型车改造扩能和升级换型,推进建设商务车、经济型轿车项目,积极发展农用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发动机、底盘、车灯、内饰件、汽车电子、非金属件6大系列配套产品,提高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能力。到2010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300亿元。

  --改造提升冶金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冶金产品,形成比较完善的冶金产业体系,建设东北重要的精品钢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三大系列产品:不锈钢及制品,积极推动铁合金集团、炭素集团重组改制,在加强铁合金、炭素产品扩能改造的基础上,推进建设百万吨精品钢项目,延伸开发不锈钢系列制品;特种钢,依托建龙公司,加快实施百万吨特钢项目,规划建设磐石金属制品工业园;有色冶金深加工产品,巩固扩大镍、钼系列在国内的优势,大力开发羰基镍、铝镁合金、石墨基复合材料。到2010年,冶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实现农业工业化,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三大产业链条:“玉米经济”产业链,重点推进建设燃料乙醇工程、沱牌玉米园区,延伸发展精制玉米油、蛋白饲料、全糖粉、特强粉、酶制剂,到2010年,形成3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能力;长白山特产加工,围绕人参、鹿茸、林蛙、食用菌等长白山特有动植物资源加工,加强价值工程设计,大力开发市场;农畜产品深加工,适应绿色消费需要,发展大米、大豆深加工,肉类及肉制品加工,乳及乳制品加工,做大饮料、葡萄酒、调味品等产业。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发展壮大轻纺产业集群。以化纤、造纸、家电产业为主导,以吉林化纤集团、吉林晨鸣纸业、吉林海信电器为龙头,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和项目建设,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企业快速扩张,同时,注重开发中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全行业上规模、上水平。化纤纺织,依托吉林化纤集团,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加快实施15万吨差别化腈纶、6万吨粘胶短纤、5000吨长丝等骨干工程,延伸开发腈纶、粘胶纤维、纱、线、纺织印染面料,带动建设纺织工业园,实现化纤纺织一体发展,到2010年,形成45万吨化纤产品的总能力,建成世界级化纤基地。造纸行业,要加快完成低定量涂布纸工程,规划建设200万亩造纸林基地及34万吨高档文化纸林浆纸一体化工程,使造纸总产能达到100万吨。家电行业,要以冰箱、冰柜、洗衣机等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小家电产业。到2010年,轻纺行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追踪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突出相对优势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带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突出四大领域: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电子新型元器件、电力电子、汽车电子、信息家电、软件及系统集成;生物工程领域,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积极开发心脑血管类、免疫类、抗癌类生物新药,同时,积极开发推广农业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领域,重点做大碳纤维材料、化工新材料、激光材料等优势产业;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器、大吨位公路建筑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环保节能设备等产品。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900亿元。

  --改造提升机械、建材、医药等传统产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强重点企业改造,大力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机械行业,加快向汽车零部件、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领域转型;建材行业,在扩大水泥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医药行业,加快医药园区建设,巩固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大力发展化学合成药及制剂,积极发展生物制药。

  (三)强化消费拉动,大力发展服务业

  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方针,促进投资拉动型战略向投资、消费双向拉动型战略的转变,在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扩大教育文化消费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物流为重点的各类服务业。

  --积极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依托雾凇奇观、滑雪天堂、青山绿水、神秘陨石、满族风情等核心产品,发展提升雾凇冰雪旅游,丰富完善山水生态旅游,深度开发历史文化和地方民俗旅游,大力发展城市观光、产业观光旅游,积极打造“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