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遵府办发〔2006〕32号
【发布日期】 2006-03-08
【实施日期】 2006-03-08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的通知
 
遵府办发〔2006〕32号
 
 
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
  现将卢守祥市长在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OO六年三月八日

关于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2006年1月 22 日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卢守祥

 

各位代表:
  根据《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制定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通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十五”计划顺利完成,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目标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2005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404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1.6%,比“九五”快1.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5437元,年均增长11.2%。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粮食年产量基本稳定在300万吨左右,畜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2005年的39%,“七大产业航母”已具雏形。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凸显。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31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30.4%提高到34.1%;企业利润33.8亿元,是“九五”期末的3.2倍。第三产业开始提速,新型商贸形态不断涌现,旅游、房地产、通讯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末,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5.1∶38.6∶36.3,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财税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总收入由“九五”期末的24亿元增加到60.1亿元,年均增长20.2%;地方财政收入从11.6亿元增加到22.16亿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0.3%提高到14.9%。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开创新的局面。“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8.5亿元,为“九五”期末的3.6倍,年均增长27.2%,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全市完成公路建设9347.7公里,提前实现了“县县通油路、90%的乡镇通油路、85%的行政村通公路”目标,公路通达深度和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初步形成“水火互济、大小并举”格局,装机容量达到319万千瓦,超过“十五”200万千瓦的预定目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农业灌溉、防灾抗灾、农村人畜饮水和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增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完成退耕还林3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左右。“数字遵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镇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整体推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加速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率达31.9%,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污水截流、饮用水源保护、小街小巷环境整治、10万亩风景林、植物园、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旧城区改造、垃圾处理等工程顺利实施,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创建湄潭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通过专家验收。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有新提高。基础教育进一步夯实,提前一年实现“两基”攻坚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九五”期末的18%提高到28%,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遵义师范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办,合并组建遵义中西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经教育部专家组评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新建校舍面积175万平方米,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所增强,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成功防止“非典”疫情侵入。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体制调整如期完成,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明显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人口自增率由2000年的10.6‰下降到6.7‰,符合政策生育率从87.6%上升到94.94%。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78.9%和87.5%。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迈出新步伐。国防建设、人防战备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民政、外事、新闻、档案、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7982元和2319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8.5%和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8.5%。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脱贫24.55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12.6万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工伤、生育保险相继启动;农村低保每人每月补差由13元提高到40元,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  ——重大领域改革有所突破,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的成效。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市县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两个100%”目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社会事业、市政公用事业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6亿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依法治市取得新的进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市有10%以上的农户享受创建成果,“四民社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各级政府自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