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行政公署关于印发兴安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旗县市人民政府,盟直有关部门: 根据盟委《关于制定全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兴党发(2005)19号)文件精神,盟行署从我盟实际出发,在组织专家论证及广泛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兴安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已经行署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三月八日 兴安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推进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我盟紧紧抓住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五”期间,全盟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提出并实施了“农业稳盟、工业立盟、旅游兴盟,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富民强盟”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是兴安盟复建20年投资的2倍,经济发展后劲和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具有我盟特色的支柱产业框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十五”时期是我盟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出十分重要的一步,开始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竞争力不强;产业层次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条件较差;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社会事业发展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我盟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和自治区提出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将为我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盟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盟已列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范围,为我盟加强与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借力借势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自治区扶持东部盟市发展特别是采取特殊措施扶持我盟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我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从自身情况看,“十五”以来,我盟的发展思路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更加明确,工作措施更加清晰,制约全盟经济发展的“两缺四不畅”,即缺资源、缺能源和公路、铁路、民航、电力不畅通等问题正在逐步破解,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谋发展、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全盟上下已经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坚持“农业稳盟、工业立盟、旅游兴盟,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富民强盟”发展战略,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融入东北,联接周边,建设大通道,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全面推进由农牧业经济为主导型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型社会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兴安盟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做大经济总量。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调整结构,做强产业,形成集群,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更大范围配置资源。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开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谋划大项目,促进大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 树立开放意识,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的思想性、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在公路、铁路、民航、电力通道和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取得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兴安作为重点。加强“三农”工作,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到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 全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左右,力争达到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17500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左右,达到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以上。 ——社会事业。 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72万人以内。 ——资源环境。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9.7%;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平均大于280天/年;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三废”处理率力争达到全区平均水平。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12600 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385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农牧民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70%。 二、产业发展重点 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活第三产业。突出发展能源、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规模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农牧型经济为主导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转变。 (一)第一产业 着力实施“一调两化”,即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集约化、产业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实现增加值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左右。 1、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 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中心,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不断调整农牧业结构。2010年畜牧业、林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稳步发展种植业。 改善种植业结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75万吨。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无公害专用粮食和经济作物,积极培育特色作物品种。 突出发展畜牧业。实现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提高粮食及秸秆转化利用率,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加快牲畜改良,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到2010年,全盟奶牛存栏50万头,牛奶产量75万吨;肉牛出栏50万头,肉羊出栏1000万只;生猪出栏300万口;肉鹅养殖1000万只,肉鸡2000万只。肉类产量达到40万吨,羊绒羊毛产量达到1.8万吨。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达到3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林业。继续实施林业建设五大重点工程,促进林业稳步发展。通过转变机制、引资造林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壮大林产业基地,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效益。到2010年全盟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300万亩,山杏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完成造林250万亩,封山育林250万亩。林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10%。 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依托我盟水资源特色,积极推行水库网箱、围栏养殖,大力发展池塘养殖,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殖。不断优化养殖模式,着力调整鱼种结构,积极引进名优鱼种,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加大北部地区珍稀冷水鱼类保护,开展人工繁育养殖试验。到2010年全盟水产品产量达到5000吨。 2、提高农牧业集约化水平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完成“人人3亩水浇地”和牧区人人10亩饲草料基地建设,全盟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0万亩,其中重点牧区水利建设8万亩。 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生产。集中种植600万亩适宜耕种的土地,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保护基本草牧场,全面实施禁牧、划区轮牧和季节性休牧,积极发展舍饲半舍饲养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单产和畜牧业效益,加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动植物防疫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围绕乳、肉、绒、薯、粮油加工等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化经营链条,培育绿色、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基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具有我盟比较优势的七大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即绿色水稻基地、脱毒马铃薯基地、高油大豆基地、优质饲草和中草药基地、专用玉米基地、优质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培育和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持。促进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向区域集中,2010年,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带动农牧户达到全盟农牧户的80%。 加快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贮运、分拨配送、检验检测、供求信息、市场交易等配套设施和功能。培育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规范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农牧民之间利益分配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第二产业 大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具有兴安盟特色的产业框架。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以上,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 1、工业。 大力实施“工业立盟”战略,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挥我盟比较优势,发展大产业,新上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形成大集群。工业要向城镇集聚,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以能源、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制药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实现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 能源工业。“十一五”期间,我盟投产和在建电力装机达到400万千瓦以上,其中:①火电装机300万千瓦以上,主要有科右中2×13.5万千瓦热电厂、乌兰浩特2×5万千瓦热电厂、突泉2×5万千瓦煤矸石热电厂、阿尔山2×5万千瓦热电厂、乌兰浩特2×30万千瓦热电厂、科右中一期2×60万千瓦、乌兰浩特2×60万千瓦一台机组发电、前旗煤化工自备电厂2×30万千瓦一台机组发电。②风电装机100万千瓦。重点在突泉县、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规划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场。③生物质、水力等新能源发电装机10万千瓦。主要工程有乌兰浩特秸秆发电和绰勒、苏河、文得根、白音花等水力发电以及沼气等农村牧区能源项目。加快推进乌兰浩特德伯斯2×60万千瓦电厂、突泉2×60万千瓦电厂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④稳步推进扎赉特旗图牧吉油砂开采及炼油项目。利用我盟扎赉特旗境内油砂储量丰富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见效。力争“十一五”期末综合开采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 重化工业。充分利用我盟及周边地区电力、煤炭、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和壮大重化工业企业。重点建设科右中旗、科右前旗、乌兰浩特煤化工项目。积极培育玉米化工产业,争取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到2010年,力争全盟形成年加工260万吨甲醇、30万吨二甲醚、45万吨聚丙烯、100万吨玉米化工规模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冶金建材业。适应城镇化和装备制造业大发展的形势,加快乌钢扩能改造,实现年产300万吨的生产能力;规划建设乌兰浩特、科右中旗、扎赉特旗高载能园区,重点发展硅铁合金、工业硅、电石生产,到2010年形成30万吨硅铁、20万吨电石的生产能力;扩大水泥生产规模,在现有80万吨能力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形成200万吨规模;加快新型保温材料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扶持科右前旗宏达压铸上规模、上档次。 农畜林产品加工业。依托蒙牛乳业公司,大力发展乳品加工业。在目前日处理鲜奶800吨的基础上,力争2010年达到1400吨;依托草原兴发和王府发达实业公司、科右中旗稻香村、科右前旗兴牧公司等肉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加工业,2010年实现肉类加工能力40万吨;依托草原兴发、吉林德大肉鸡扩建项目、突泉贝思特鹅业,迅速扩大鸡、鹅的加工能力,力争到2010年使全盟的年屠宰加工鸡、鹅的能力分别达到2000万只和1000万只;依托恒利粮油、万佳公司、华资雪峰等粮油、糖企业扩产改造,2010年专用玉米加工能力达到4亿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