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甬政发[2006]21号
【发布日期】 2006-03-13
【实施日期】 2006-03-1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宁波市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宁波市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三月十三日

宁波市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是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之年,是全面启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战略和建设“平安宁波”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转型,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的良好开局。主要调控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以内。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十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8万亩,加强与粮食主产区产销协作,加强粮食市场建设,搞活粮食流通,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继续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启动建设10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新培育 5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1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完成2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对农民减负工作的监管。加大对山区、老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
  (三)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动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变,建成示范村40个,整治村250个,改造城中村10个以上。完成清水河道整治250公里,完成30万农民饮用水改造。推进乡村康庄道路工程建设,全面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目标。推进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运送、县(市)处理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强化水库、标准海塘等水利设施的修复加固和维护管理,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结合乡镇换届,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乡镇债务管理和监督。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经济合作股份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要素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实施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办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全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精神的落实,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研发园区建设,力争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尽快获得批准,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引进共建研发机构25家,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330项,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
  (六)提升临港工业素质。优化临港工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临港制造业。以新材料产业和集成装备业等为重点,推进后续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链。做好宁波光电产业基地、中金石化PX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镇海炼化大乙烯、大榭烟台万华MDI二期、白纸板三期二阶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北仑石化首期等项目建设进度,争取三菱PTA等项目建成投产。
  (七)扶持培育特色产业。继续培育和扶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文具模具、建筑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之都”建设。
  (八)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发布实施节水、节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实施土地闲置补偿制度。启动循环经济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开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