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现将泸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三月十六日
泸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前言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市面临着许多事关全局或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课题。科技进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根本途径,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依赖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驱动,依赖于人们科技素质的提高。根据中央、省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泸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泸市府办发(2004)27号)的精神,特制定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基础 (一)加强领导并突出重点,全市科技工作跃上新台阶 在全市各区县和市级各部门实行的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使我市科技工作深入到了全市社会和经济的各个层面,增强了科技工作的显示度。西部化工城项目开发、全市信息化工作实施、泸州市农村“小康快车”星火示范工程、中药现代化产业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市科技局被省厅评为全省先进单位,江阳区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突出“45233科技行动计划”主线取得显著成效。紧紧围绕全市高新技术发展,大力培育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五年间共计实现产值107.14亿元,税利21.16亿元;科技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共计投入资金24.02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0.54亿元,企业投入20.69亿元,银行贷款2.78亿元;成果转化78 项,顺利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以“小康快车星火示范工程”促进农村科技工作 围绕“三农”问题,全面实施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行动计划。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农村小康快车星火示范工程”,即以“三位一体”模式整合科技、人才、基层组织建设资源和优势,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该工程被省科技厅列为全省唯一的重点农村小康建设星火示范项目。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全市143个乡镇均已实现计算机联网并建立了乡镇中心信息服务站,建成泸州农村小康星火科技网,一大批泸州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市场。大力实施了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了农村、农民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了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启动实施了小城镇科技示范,有力地推进了泸州农业产业化进程。 制定了《泸州市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赶黄草、黄栀子两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基地,并积极通过中医与中药的协同发展,促进了我市中药新药开发。中药产业迅速发展,现有通过国家GMP认证中药生产企业3家,生产中药品种14个,发展壮大的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已确定为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三)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成立了泸州市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市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有效整合了全市科技资源,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在全市支柱产业中选择了10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并逐步在全市重点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3年泸州市被四川省科技厅列为全省5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之一。 围绕西部化工城建设,重点支持了一批化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发展。化工城科技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了科技桥梁和纽带作用,建成西部化工城项目库、专家库,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厂家、商家前来洽谈项目,寻求合作,成为西部化工城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要渠道,提高了西部化工城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迈上新台阶,全市经认定、登记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14家,其中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对调整和优化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逐步构建和完善了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大力加强同中科院及全国知名大学的联系,为企业寻找技术依托和搭建起成果转化的桥梁。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制定全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大力推行科技项目立项专家评审制,逐步实践和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有力地规范了科技计划管理,有效提高了科技计划管理效能。 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决定》、《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泸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科技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总量为106025人,其中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7428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43907人,中级职务(称)以上科技人才24503人,正高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优专家228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1人。 积极加大了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市、区县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十五”期间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共投入773万元;于2002年设立了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四年共投入经费666万元。积极争取了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取得突破,多项新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支持。 “十五”期间,全市共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51 项,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全市共颁发市级科技进步奖124项,科技进步管理奖36项,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先后向478名扎根古叙山区连续工作30年以上,为山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颁布了《泸州市专利保护规定》,全市专利管理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增强了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56项,获专利权400项,组织实施专利技术465项。 (六)广泛开展科普咨询,积极进行对外科技合作 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实施全市科普工作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大力建设科普活动场所,科普阵地建设显著扩展,初步形成了社会化科普工作网络。财政科普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全市两级财政年科普经费人均已升至0.1元以上。 积极组织科技顾问和专家参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咨询、论证工作。引进一大批国外先进科技项目,积极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实效,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 (一)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资本和世界科技向我国转移、流动的机会增大,为我们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向全世界开放,国外高科技投资和产品将大量涌入,西部地区低素质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将逐渐丧失,我市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实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此为契机,我国近年来在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产业化以及战略高技术和重要公益性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我们引进国内先进技术,以及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国家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保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将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国家“十一五”规划把成渝经济圈列为全国加快发展的五大经济区域,省上将加快川南城市群建设步伐,加上长江经济带、泛珠江三角州、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等区域经济互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为我市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契机。东盟工业欠发达,为泸州的部分行业技术和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泸州机械、化工等产品都为东盟各国所需,且技术合作、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随着南通道的逐步拓展,泸州-越南-东南亚各国的通道更加便捷,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西部化工城”和“港口城市”建设将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我市煤电路化港综合开发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西部化工城”作为省重点化工和清洁能源基地、全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化工园区,古叙矿区已列入国家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开发规划,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趋成熟,必将吸引更多资金、技术的进入,同时,更多的计划、科技、技改项目将得到国家、省的大力支持。“港口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使我市临港经济,特别是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有快速发展,我市将真正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物流中心和连接长三角经济圈、泛珠江三角州的枢纽。 党管人才和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发挥。对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现人才流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科技人才作用和地位,建立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等方面,均将产生积极作用,可创造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有效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科技发展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区域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我市科技总体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科技资源分散等,都是面临的突出问题。究其根源,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基础条件落后的客观因素,也有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市科技发展的主要瓶颈。 各级、各部门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有差距。我市虽然实施了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但由于考核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工作不能落到实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科技体制改革上,科研机构改革尚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整体推进体制改革的局面尚未形成。在运行机制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市场驱动与政府调控的科技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在资源配置上,各企业、科研单位间资源整合存在矛盾,造成资源浪费,科研效率相对低下。在政策导向上,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难以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