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博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淄政发〔2006〕1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淄博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淄博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十一五”时期及到2020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制定顺应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适合淄博市情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发展回顾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十五”科技发展目标,团结实干,开拓创新,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基本完成了“十五”科技发展的任务目标,连续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1、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重点围绕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5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05%,比2000年提高13.55个百分点。 ——新材料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抓住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的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实施“7123工程”,加快新材料基地建设,新材料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领域的产业规模与水平已在国内居优势地位;陶瓷纤维及制品、玻璃窑用耐火材料、增塑剂、纳米氧化锌等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我市在全国43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综合实力评审中列第6位,在18个综合性基地中列第3位。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开始启动。我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形成了布局相对集中的制造业聚集区,是国内及亚洲地区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也是国内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中枢神经类等药物的重要生产基地。2005年,我市经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科技园区发展加快。“十五”期间,淄博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比2000年平均增长5倍以上,年平均增幅达到40%以上。2004年,淄博高新区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列第12位,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环境综合排名列第26位。齐鲁化工区坚持外向型、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精细化工和深加工产品协调发展的石化产业基地。齐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发展迅速,其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等4个功能区,已成为我市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重要的试验示范区。 ——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末,全市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30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6家。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坚持科技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机械、冶金、建材、服装纺织等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一批老企业的存量资产得到盘活;坚持以新带旧和关键配套产品的开发与升级,不断拉长传统产业链条;坚持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一批优势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实现了传统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3、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力量,走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的路子,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以上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全市已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8家,其中国家级5家。由山东工陶院、山东硅研院、山东理工大学共同组建的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省内工业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由山东理工大学、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山东铝业公司研究院等一校五院联合成立的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开辟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的新路子。 ——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淄博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淄博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山东石油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各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民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两翼,融高科技项目孵化、查新、评估、专家咨询等为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 ——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到912家,成为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带动了科技成果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科技创新推动了高水平科技项目的实施,“十五”期间,我市共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5项,其中国家“863”项目、科技攻关项目83项,重大专项1项,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6项,农转资金项目3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33项,是我市历史上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计划最多的时期。“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77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的7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556项,达到省内领先或省内先进水平的47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9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 ——科技人才队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到23.6万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17901人,设立博士后流动站6个。 4、农业、农村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带动了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粮食、蔬菜、林果等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 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和支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05年末,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300余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组织达46家。 5、知识产权工作得到加强,保护力度加大。 ——建立健全了工作体制。市及各区县相继建立了知识产权局,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的落实。加强了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建设,先后制定了有关的法规和办法。 ——建立区县、园区、企业联系点和与外商、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实行了专利申请目标责任制,设立了专利发展补助资金。狠抓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鼓励和支持专利项目实施,促进了专利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了专利制度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专利执法力度,成立了淄博市保护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工作联合办公室,实现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由单一部门执法到多部门联合执法的转变。 ——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市共申请国内专利6544件,专利授权量3727件,申请量每年保持15%的增长速度。截至2005年末,全市国内专利申请量累计已达11565件,专利授权量6509件,均居全省第5位。先后建成山东专利镇一处、省专利技术转化基地一处,有30个企业被命名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2005年,我市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6、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层次高、成效大。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推进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了我市进行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层次,促进了“产学研”联合,使一大批项目实现了技术跨越。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已成为市委、市政府搭建的科技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高层次平台,成为院士、专家与企业,高新技术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长期发展的平台,成为淄博吸引国内外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外商投资的重要桥梁。我市已与40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与俄罗斯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国内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研发骨干力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五年间,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各类合作协议2370余项,并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1、科技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正发生重大的变化。20世纪后期出现的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等新趋势和新特点,变得更加显著和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21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各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紧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 2、科技自主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浪费大,污染重;环境、资源、能源、人口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淄博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加快,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日韩产业协作区和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随着青岛龙头作用和济南省会城市优势的进一步发挥,随着山东半岛城市间的融合互动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推进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所有这些,都为我市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在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加大。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工业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和产品档次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传统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能源、原材料、初加工产品占有比重大,能源、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将对我市部分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我市高等院校少,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薄弱、分散,高水平科技成果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层次人才匮乏,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县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不同产业间的高新技术发展不平衡;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偏低,缺乏有带动性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四是科技投入不足。尽管我市近几年逐步加大科技投入,但从总量和增幅来看,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不加快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另外,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城市建设、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都要科技进步的引领和支撑。因此,全市上下要从实现“两提前、一率先”奋斗目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构建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开创淄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强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基本原则 (1)立足市情,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分析国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