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甘肃省酒泉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酒政发〔2006〕32号
【发布日期】 2006-03-27
【实施日期】 2006-03-27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机关各部门,驻酒各单位:
  《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06--2010年)已经市人大一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06--2010年)


序 言

  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接东部产业梯次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为了牢牢把握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各次全会精神,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科学定位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明确各项任务,动员一切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酒泉市委关于制定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制定本总体规划纲要。
 
第一篇 基础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市“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一)“十五”计划目标顺利实现,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张,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4.12亿元,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年均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2%,第二产业增长14.4%,第三产业增长11.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730元,比计划多增3130元。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12.83亿元,年均增长11.8%。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方财力的持续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42:34调整为2005年的20:42:38。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保持了粮食稳定增产,以发展特色农畜产品为主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在保护粮食播种面积64.71万亩的基础上,棉花、饲草、制种、葡萄、啤酒原料、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0万亩。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形成了10万吨啤酒麦芽、400吨啤酒花浸膏、1万吨番茄酱、5000吨脱水菜、10万吨饲草、15万吨面粉、20万吨棉籽、5万吨棉花、10万锭纺纱、5万吨乳制品、5万头肉牛和50万只肉羊生产加工屠宰能力。工业企业效益逐步改善,2005年实现利税6.8亿元,比"九五"末增加6.23倍。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完成旅游收入28.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5.65倍,五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546.75万人次,比"九五"时期增加520万人次。服务业实力不断壮大,第三产业门类不断拓展,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89.87亿元。重点围绕交通、水利、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新建酒航、清嘉、安敦、双石、嘉玉赤等等级公路和县乡道路1157公里;完成鸳鸯、党河、双塔、榆林河、赤峡、解放村等水库除险加固和鸳鸯、党河、双塔三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成六县市城区供水、三市污水处理、肃州区集中供热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2.6万吨、污水处理能力7.7万吨、垃圾处理能力150吨,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矛盾得到缓解。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50.54%提高到2005年的52.76%。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完成退耕还林3.13万公顷、治沙造林0.87万公顷、农田防护林0.53万公顷、经济林0.72万公顷、封沙育林育草6.3万公顷、绿色通道1600公里,新增自然保护区175.2万公顷,森林总面积达到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7%,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全市原262户城市工商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初步确立了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和以业主制、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管理体制,以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为骨干、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体,各类企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80%以上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农业税费、粮食、棉花流通体制和供销社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以招商、洽谈为主要形式的会展经济促进了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取得外贸进出口自营权企业达到68户,市场拓展到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特色产品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195万美元,利用外资规模达到1740万美元。
  (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795元,2005年达到9224元,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149元,2005年达到4465元,年均增长6.1%。科技管理、推广、研究机构发展到34个,“十五”期间共取得科研成果312项,全市取得职称的各类技术人员1.6万人。教学基础设施大力改善,“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初步形成,城乡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多层次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邮电通讯业飞速发展,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覆盖全市城乡,邮政网络通达各乡(镇),电话普及率达到56.6部/百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3%和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7‰以内。扶贫开发成绩显著,200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万人。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市提供了加快发展的现实机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为我市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的动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重组步伐加快,为我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大空间。
  酒泉作为全省“一肩挑两头”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极,具备“北进南出,东拓西展”发展优势,初具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地位,形成了坚实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核。市委、市政府以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战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富民强市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和落实,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发展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市场化进程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资源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增大等矛盾和问题,需要下大气力,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第二篇 目标任务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仍处在扩大投资、夯实基础、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工业强市和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