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滁政〔2006〕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业经滁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号召,大力推进滁州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纲要》描绘了未来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做好今后5年工作的行动纲领。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广泛宣传,并搞好本地区、本部门规划与全市《纲要》的衔接,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纲要》提出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落到实处。全市人民要在中共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如期实现“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滁州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滁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二○○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回顾
“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到“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328亿元,年均增长5.9 %;财政收入27.6亿元,年均增长10%,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二)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十五”后期出现了重要转机。到“十五”末,三次产业之比调整为27.4:38:34.6,产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城镇化率达33%左右。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5%,投资总量是“九五”的2倍多。滁城外环路、滁州卷烟厂技改、珍珠水泥、康佳数字彩电、天大无缝钢管、亚欧木业、滁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沙河水库等一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无线市话接入、光纤接入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蚌宁高速公路滁州段、万翔集团熔体直纺、东兴盐化综合技改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接长三角。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亿美元,年均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2.1亿美元,比“九五”多3000万美元;引进内资五年累计超过140亿元,比“九五”增加3倍多。
(五)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为标志,农业和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抓住被确定为全省首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的机遇,积极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天长市被国家科技部授予科技进步示范市。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滁州师专顺利升格为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中小学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医疗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滁州一院升格为三甲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成功举办了醉翁亭文化旅游节和菊花螃蟹节,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得到提升。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七)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到“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37元,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1元,年均增长4.6%。居民消费升级特征明显,出现了住房、交通、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随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全市“十五”计划目标,到“十五”末,有两项指标未能实现: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低于计划预期目标2.7个百分点;二是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比预期目标3亿美元少9000万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外向度还不高。究其原因,既有洪涝灾害、“非典”疫情、投入不足、县域经济基础较弱等客观原因,也有加快发展意识不够强、解决经济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力度还不够大等主观原因。回顾“十五”,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不足,并在未来五年中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号召,推进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我市发展步伐,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有利因素与条件:一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国际资本继续向我国转移,东部发达地区产业也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这为我市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机遇。二是我国经济在消费升级和城镇化等因素的拉动下,已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期,宏观经济将在较长时间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为我市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三是国家在区域发展上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我省为加速融入长三角提出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我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特别是全市人民具有改革创新传统,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四是经过“十五”的建设,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投资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十一五”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一是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经济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有所增加。二是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相比,“十五”期间我市的发展速度不够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未来加快发展的困难较多。三是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四是投资总量依然偏小,发展后劲有待提升。五是经济运行中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较为突出,各项改革亟待深化。六是城镇就业压力较大,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统筹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任务十分繁重。七是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相对滞后。
总之,“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有着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全市人民要牢固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思想,增强“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顽强拼搏,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在改革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寻求新突破,不断开创新局面,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中共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工业立市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引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民办事业;通过做大做强工业,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县域经济快速崛起,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通过财力的增强,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全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二)发展目标
1. 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78亿元(2005年价),年均增长12%。
到2010年,财政收入达60亿元,年均增长16.8%;其中,市直财政收入达28亿元,年均增长16.5%,县、市、区财政收入达32亿元,年均增长17%;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4%。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三次产业之比调整为17:48: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超过1000亿元。
2. 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33%提高到4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70%。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3. 可持续发展目标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约为0.9吨标准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4. 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000元,年均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30元,年均增长7%。居住、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加速发展上的无缝对接,努力成为全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
1. 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奋力崛起的决定》和《南京?滁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