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漯政〔2006〕29号
【发布日期】 2006-04-03
【实施日期】 2006-04-0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漯政〔2006〕2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及驻漯各单位:
  《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已于2006年2月23日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四月三日
 
 
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 
   2006-2010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为阐明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中共漯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漯河的重要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目标

 第一章 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  过去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面正确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2.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3%,高于“十五”计划2.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768元(突破1500美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8%。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构成由“九五”末的二、一、三演变为“十五”末的二、三、一格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82.1%,其中工业增加值189.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8%,比“九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特色日趋明显,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得到巩固,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和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以粮食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为主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省唯一的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前景看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正在形成。
  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4亿元,是“九五”期间完成投资的1.7倍,年均增长17.7%,其中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正在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环保等大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达到31.7%。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9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0.4%和7.6%。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有新进展。以企业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5%提高到“十五”末的52%;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实际累计利用外资2.6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有20多个国家、地区的知名企业和众多国内知名企业投资漯河;有近百种产品出口到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出口总额9513万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8.6%。
  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十五”期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品29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成效。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人口增长始终维持低生育水平,土地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总的来看,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跃上了一个大台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际国内产业梯次转型加速,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进入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支持中部崛起,河南全面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漯河是“中原城市群”四大产业带中的重要结点城市,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市场、产业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漯河在中原城市群中快速崛起。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市积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中国食品名城”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增大,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将在“十一五”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政府执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得到加强,管理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较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别是全市上下业已形成的团结奋进、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更为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比重偏低;高层次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中原城市群各市竞相发展的势头强劲,给我市形成的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因而,“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既定的“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带动、科教兴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致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使漯河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下六项原则:———加快发展,建设经济强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努力走在中原城市群前列。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及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利,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发挥中心城市及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城乡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具有漯河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扩大教育供给,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和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利用国际国内资本的水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得到严格控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新成就;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区经济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工业强市
 
  进一步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食品工业,培育重化工业,扶强造纸工业,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完成投资达到270亿元,到“十一五”末,全部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

第三章 提升“中国食品名城”品牌
 
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继续把食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优先支持的产业,着力巩固壮大食品工业和龙头企业,开发新兴食品,培植、引进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到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60%左右。
  专栏3 “十一五”期间“中国食品名城”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食品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20亿元以上,食品工业完成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达到2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肉类加工业:本地生猪屠宰量突破1000万头,肉制品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精深加工比重达到70%以上,产品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食品生产基地和世界有重要影响的肉类食品供应基地。
  ★粮食加工业: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粮食加工转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基地。
  ★果蔬加工业:蔬菜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成为重要的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饮料制造业:全市饮料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
  ★调味品加工业:全市调味品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
  ★食品包装材料业:包装材料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第一节 肉食品加工业
 
  加大猪肉制品和禽牛羊兔肉制品等新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扩大高低温肉制品、中西熟肉制品、发酵肉制品、生鲜肉制品、出口分割肉等精深特色加工能力,实现肉制品加工多样化、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集中各种优势资源,支持双汇集团走国际化道路,争取双汇集团的双汇国际和双汇物流尽快上市。到“十一五”末,双汇肉制品产量进入世界前三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为“十二五”期间进军世界500强创造条件。
 
第二节 粮食加工业
 
  扩大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的粮食深加工领域。发展以高档专用粉、营养强化型面粉、谷朊粉、小麦胚芽油、绿色保健食品为主的小麦深加工产品;以玉米胚芽油、淀粉发酵、淀粉糖、变性淀粉为主的玉米深加工产品;以分离蛋白生产、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为主的功能性大豆食品;油料加工要利用玉米、大豆开发玉米油、大豆油,开发高级烹调油等油脂产品;饲料加工要按照专用化、系列化、颗粒化方向,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饲料添加剂及预混饲料。
 
 第三节 其它食品工业

  饮料制造业:开发功能型饮料、果蔬汁饮料、啤酒、乳制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
  果蔬加工业:充分利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优势,发展蔬菜保鲜、速冻、脱水、真空冻干品种。
  调味品加工业: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膜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发骨味素等新型天然调味品、复合调味粉和方便调料。
  烟草工业:加快生产线技术改造,生产规模确保30万大箱,力争50万大箱,一、二类卷烟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第四节 主要配套工业
 
  食品包装材料业:创新食品包装理念,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个性,巩固扩大PVDC肠衣膜、多层高阻隔复合膜、彩色软塑料制品、胶印制品等彩色印刷和包装材料,开发建设新型绿色环保型包装材料、PVDC树酯项目、PVDC肠衣膜、包装纸、塑料彩印等项目。
  食品机械制造业:主要发展成套面粉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

 第五节 形成食品产业集聚
 
  利用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依托龙头骨干企业,以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为主要途径,形成全市各具特色的南、北、中三大食品工业聚集区。即:以双汇集团、中旺集团、旺旺集团等大型企业为基础,以高新区为依托,形成以肉类深加工和粮食精加工为主的南部聚集区;以郾城区中小食品企业为基础,以孟南工业园为依托,形成以饮料、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为主的中部聚集区;以临颍南街村集团、龙云集团、北徐集团等骨干企业为基础,以粮食深加工、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和肉制品加工为主的北部聚集区。

 第六节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  围绕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食品各行业的准入规范和标准,逐步形成符合漯河实际的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包括不合格产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返回制度。
  建立漯河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系统,包括食品安全事件可追溯制度,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收集、整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类信息资料,与世界各国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同行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引导食品企业建立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开展食品行业质量认证、全面质量管理、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等认证体系建设。
  专栏4 食品工业主要投资项目
  ★肉食品加工:规划畜禽屠宰、分割,高、低温肉制品项目共10个。
  ★粮食加工:规划小麦、玉米、大豆加工、深加工项目共24个。
  ★饮料加工:规划奶类、酒料、蛋白及功能性饮料类等项目共11个。
  ★其它食品加工:规划调味品、骨素和肠衣、烟厂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共17个。
  ★食品配套产业:规划食品包装、印刷类项目共13个。
  ★食品安全体系:建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