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合政〔2006〕4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紧密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好年度目标任务的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实施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二○○六年四月七日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合肥跨越式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宏观环境 “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一)“十五”发展成就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3.6亿元,年均增长16.5%,高于“十五”计划目标6.5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15.9%,比“九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30.88亿元,年均增长25.4%,高于计划16.4个百分点,5年翻了一番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15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五”末,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2:44.8:49。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以制造装备工业为标志的重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8.2%。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养殖业、粮油业、蔬菜业和林业4大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形成,各类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带初显规模优势。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体育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等蓬勃发展。 3、园区作用日趋显现。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开发区、县(区)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创新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经济区域,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园区工业已成为引领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4、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十五”以来,3县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大步进位的良好态势,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肥西、肥东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10位,长丰跃居中上游。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5、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十五”时期,立足“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开展大拆违、打通断头路、整治小街巷、改造旧小区”,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宁西铁路和合安、合徐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对外快速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城乡能源综合利用和配电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实现燃气管网化,集中供热有了较快的发展。新建一批园林景观带,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人畜饮用水问题初步解决。乡村路网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乡乡通油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6、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我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在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全面展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5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左右。 7、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产权关系更加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机制优势日益显现。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取消农业税,基本完成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稳步推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5年累计引进外资13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458亿元。 8、统筹发展成效初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实现教育“两基”达标,市区高中普及率达96%,3县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5.2%。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全市医疗保障、预防保健、卫生监督3大服务体系。开展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推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环境检测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国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一批企业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并开始实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9、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十五”年均分别增长9.8%和10.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公共服务不断加强,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热点。 “十五”时期的发展表明,我市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一快速增长时期,市场推动的力量明显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开始形成,投资与消费互动作用逐步显现,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环境 未来5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是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总体环境有利于合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1、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技术、商品交流日趋频繁,我国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沿海地区的相关产业和资本也将随产业升级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尤其是毗邻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趋势日渐明显。这有利于我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短缺要素,更好地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以市场为基础的增长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契机。 3、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实施。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将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给予倾斜。合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将得到国内外投资者更多的关注。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发展思路,明确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打造省会经济圈,支持合肥“全面提升全省经济中心地位”。这将进一步拓宽我市区域合作和发展空间,更多地获得国内分工利益和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 4、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作为长三角近邻和纵深腹地,随着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和合铜黄、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设,全国内河航运重要港口的定位,机场的迁建和升级,将使我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为我市加强对外联系和区域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增强城市集聚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5、科教优势进一步显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生物科技孕育新的突破。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一体化加速推进,有利于我市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 6、产业优势明显增强。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汽车及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等支柱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传统产业基础更加扎实,新兴产业规模加速扩张,整体产业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 7、发展氛围日渐浓厚。在沿海发达地区加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区域竞争态势中,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思想更加统一,人心思上、人心向上、人心求上的良好氛围已逐步形成,为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基础和动力,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摩擦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城市间和产业间的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竞争加剧。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足,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尚处于末位;在省内与沿江城市相比优势在缩小。如果不能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将影响全市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整体水平不高,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县域经济规模不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民营经济总量偏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资本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等。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任务艰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用建设任重道远,统筹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压力增大。市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必须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强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意识,居安思危,团结拼搏,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全省发展多做贡献,在中部崛起中勇当先锋。 二、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按照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努力推进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县域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在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基本思路。 --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大提升。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在全省的经济中心地位明显提升。到2010年,经济总量确保占全省的19%,力争达到21%;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争先进位,力争主要指标在中部乃至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前移。 --加快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大突破。在统筹的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确保800亿元,力争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24%至26%。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提高。积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左右。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创新,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积极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实现农村面貌的大改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到“十一五”末,3县生产总值确保55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以上,年均增长25%至27%。3县综合实力均居全省10强,力争1个县进入全国百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进步。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政治昌明廉洁、居民生活富裕、社会治安良好、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二)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通过“十一五”及更长时期的努力,逐步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加快“两个率先”进程,逐步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2、分类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1900 亿元,年均增长15.5%,力争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49:4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超过45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年均上涨2%左右;非公有经济占经济总量80%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末,合肥市区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7‰以内;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15%左右;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健全,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目标。“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保16000元,年均增长11%;力争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5500元,年均增长11.5%;力争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农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为10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5%和42%以下。 --可持续发展目标。“十一五”末,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8%;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大于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1346”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加工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 1、打造5大工业组团。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