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梅市府〔2006〕1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四月十八日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一、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1、经济发展逐步加快 2、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5、人民生活稳步改善 6、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二)发展环境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较快发展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大力发展工业 3、加快发展服务业 4、巩固发展建筑业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3、扎实推进具有梅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三)协调内外源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大力招商引资 2、借助“外脑”促发展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4、加强区域协作 5、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6、发展对外贸易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加强电网建设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5、推进信息化建设 (五)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加快发展的管理体制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4、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5、完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 (七)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3、发展循环经济 (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扶持发展科技事业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4、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工作 5、培育发展体育事业 6、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纲要根据《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相对较快发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经济发展逐步加快。五年来,我市克服宏观调控、“非典”疫情及兴宁“8·7”矿难等因素影响,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14.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9%,比“九五”时期提高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23.0∶42.2∶34.8。人均生产总值7656元(按常住人口计),年均增长10.0%。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5.2亿元,年均增长1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18亿元,年均增长19.9%。外贸出口3.7亿美元(含保税仓出口额),年均增长3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7亿元,年均增长14.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9亿元,年均增长27.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比2000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体制改革有效推进。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政府宏观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推进。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全面实行免征农业税。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连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357公里,比2000年增加1156.1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71.54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境内205国道全线达二级标准,市到县交通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市到县、镇公路实现水泥硬底化。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梅揭、梅河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通车里程154.7公里。电力总装机容量197.76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94.3万千瓦;农电“两改一同价”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电价如期降到每千瓦时0.79元以下。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成倍增长。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成效显著,防灾减灾能力提高。通过“两大会战”,农村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公路。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3%,比2000年提高17.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9.79%,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较快,高中毛入学率60%,比2000年提高33.4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嘉应学院在校生达14638人,提前两年实现在校生规模超万人的目标。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梅州”呈现较多亮点。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00.3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3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5%和23.1%。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市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5、人民生活稳步改善。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95元,年均实际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1元,年均实际增长3.5%。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生态梅州”建设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相对稳定,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一控双达标”任务基本完成,2005年环境综合考核为77分。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7.3‰降至4.81‰。平均预期寿命75.9岁,比2000年提高0.2岁。 6、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四五”普法规划,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二)发展环境 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①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制约,使国际政治局势总体保持稳定,有利于我市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世界经济总体趋于好转,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我市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我省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振兴东西北规划”,从政策、机制、市场、产业等方面为我市加快发展、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梅揭、梅河高速公路的贯通,改善了梅州的区域环境,进一步拓展了我市的发展空间。③“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有效实施,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明确了思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的基础,特别是“十五”以来形成的逐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 面临多方面严峻挑战:①加快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欠发达、贫困落后面貌仍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全省的差距仍在拉大,脱贫奔康任务较为艰巨;经济结构不合理,以粗放型、低层次产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型经济仍占主体地位,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压力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②国内外环境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国内市场制约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提高我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国内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格局的形成,使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省内兄弟市之间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迫人,与省内同类地区相比,面临“后无追兵”的境地。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