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甘肃省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平政发〔2006〕61号
【发布日期】 2006-04-21
【实施日期】 2006-04-2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中央、省驻平各单位:
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平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序 言
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加速现代化建设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今后的五到十五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大开放、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全市将在这个时期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因此,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评估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分析了今后五到十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是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方针和战略任务的宏观背景。第二部分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块带经济齐发展,实干攻坚抓突破”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提出了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重大战略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第四部分围绕战略重点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  “十一五”规划是政府在未来一个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加快体制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将是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保证。
  本纲要与配套实施的12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总纲要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各专项规划突出了操作性和实施性。未来五到十五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都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鼓劲实干,积极组织实施好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努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  跨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成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改革开放步伐迈得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05年达到1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4915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07亿元,年均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1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8%。
  ——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6 :34.2 :36.2,2005年调整为24.4 :38.8 :36.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以发展草畜、果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煤电等优势工业加快发展,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改善。旅游、商贸等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  ——西部大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五”五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2.55亿元,比“九五”五年净增加49.33亿元,增长43.6%。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4.5%,2005年提高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由17.98%提高到22.32%。
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400元提高到7134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59元增加到1820元,年均增长6%。全市基本实现了“两基”达标。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初步形成。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5.4‰左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4万人减少到16.9万人。
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骨干的公有制经济和混合型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稳步推进。
  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不足,存量不活,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低水平和高消耗状态。二是传统农业特征明显,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三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在全省的位次靠后。四是投资渠道单一,规模偏小。五是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六是财政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七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从国内发展环境看,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重视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和投资支撑。
  从全省发展环境看,未来五年,我省将重点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教育事业和特色产业,这将更有利于我市“四大基地”的培育和“四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全省产业布局看,煤炭、电力、化工、铁路、公路等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在陇东。随着这些项目的f续开工建设,陇东地区将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地区,平凉将由此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
  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看,近年来,毗邻的咸阳、宝鸡、天水等地区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这既是动力和机遇,也是压力和挑战,为进一步激活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  从我市发展的基础和环境看,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时期。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以及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等重大项目的f续开工和建成,全市发展的基础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未来五年我市仍将处于一个继续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全市上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煤炭、电力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加快煤电、草畜、果菜、旅游等主导产业的开发,使平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增长两位数,促进块状经济和带状经济快速成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  (二)总体思路
  围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这一主线,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在项目建设、推进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个方面实施攻坚,在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煤田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十大过10亿元工程,全力建设全省能源化工基地、绿色畜牧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  (三)发展原则
  一是坚持工业强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快推进工业化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推进工业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大力提高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
  二是坚持扶农富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开发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三是坚持项目带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发展抓项目,准确把握投资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  四是坚持开放开发,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与沿海和中部产业对接,主动接受西安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扩大与毗邻地区间的广泛合作与互通,融入“西兰银”大经济圈,促进开放开发。
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
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立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民综合素质,继续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和谐社区和村镇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  七是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改善生态环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