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市政发〔2006〕37号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06年4月23日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西安市人民政府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工作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达到了“十五”计划预期目标(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见表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四区一基地”的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优势进一步发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这些都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第二章 “十一五”发展面临新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新阶段。我市也步入人均GDP由2000美元跨越3000美元的重要转型阶段,是西安加快发展、加快提升的关键时期,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综合实力迅速扩张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环境,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国内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也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实力雄厚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装备制造业基础良好的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结构升级。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阶段,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我市集聚外部生产要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迅速发展。西安作为国家西部开发的一个重点区域,将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城市群战略加快实施。国家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形成若干新城市群。这有利于发挥西安在黄河中上游特大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加快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城市群建设,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提升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 ——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更加明晰。中央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五类先进制造业,提出大城市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为我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现实机遇。 ——具备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物质、思想和群众基础。通过多年努力,西安经济总量跃上了新台阶,主导产业已经明确,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升级加快,进入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阶段。“四化”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定位、六大发展方略的确立,为西安“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 二、面临的挑战 ——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国东中西部竞相加快发展,加剧了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的竞争,对我市“十一五”加快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不足的问题,都不容我们忽视。 ——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享有公共服务差别大的问题有待破解。 ——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主导产业不强,工业体量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较低,吸纳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能力较弱,有待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解决。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实施规划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文化名市、环境优市、依法治市发展方略,以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彰显古都风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西安,向着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 二、坚持的原则 ——立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进程。首先要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又快又好发展的路子,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努力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来。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活力。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优化投资环境和吸引大项目为重点,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彰显古都特色,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充分挖掘和利用千年古都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彰显西安人文之都、现代新城的魅力。 ——发挥科技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实现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西安。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坚持富民强市,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高度重视生产和生活安全,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四个建设”同步推进,提高执政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按照规划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文化名市、环境优市和依法治市六大方略,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创新型城市和教育名城,构筑全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全国交通通讯信息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综合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区域中心地位明显提升。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人文化特色更加突出,生态化建设成效明显,山水园林城市初步显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更加安全、稳定、民主、和谐。 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共确定综合性主要指标22个(见表2),分为预期性、导向性和约束性三类。“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58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 第二篇 城市发展布局 实施“规划立市”方略,把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产业梯度布局和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五章 优化空间布局,调整功能分区 一、城市空间布局 按照“九宫格局”和“一城多心”架构,拉开城市骨架,形成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格局。向东,开发临潼——新筑——未央湖——草滩——六村堡——咸阳为一线的渭河休闲旅游经济带,使临潼骊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西安城市经济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陇海线北部发展临潼国际旅游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向西,在西安与咸阳两市之间沿沣河两岸的广大空间,规划建设西咸共建区,实现产业互补,推进共同发展。向南,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秦岭北麓旅游资源,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形成城乡生态协调格局,引导城乡可持续发展。向北,在渭河以北地区结合经济开发区扩展,形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区,使主城区与渭河以北地区整体发展。综合治理渭、灞、泾河生态环境,形成城市功能区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的格局。 二、城市功能分区 明确城市区域重点和发展特色,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在古城墙以内,逐步弱化行政功能,强化文化、旅游、商贸、金融、娱乐功能,恢复历史文化古城风貌,彰显古城特色。在主城区,形成以人文旅游、文化服务、商业零售业为主的格局。东部调整纺织、军备制造工业区,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会展、旅游和高尚住区,形成浐灞大水大绿格局。西部以三桥为中心的工业、仓储区,发展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并加快与咸阳联结综合开发。南部文教科研区,与长安中心区衔接,发展大学园区、高尚住区和旅游休闲度假区。北部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现代制造业区和围绕交通枢纽的综合发展区,以铁路北客站为依托,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散辐射功能。东南部结合交大科技园、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曲江旅游开发区和杜陵保护区,发展高科技园、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高尚住区,同时建设城郊森林区。西南部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区,做精、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西北部在保护汉城遗址区的基础上,结合西咸经济一体化,发展空港区。东北建设高尚住区和旅游度假区。 在主城区外围建设形成六个城市副中心区:以新型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户县副中心,以旅游、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的临潼副中心,以物流、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新筑副中心,以航空产业为主的阎良副中心,以汽车制造、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及能源、精细化工为主的泾河工业区副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以及旅游业为主的长安副中心。 三、城镇体系 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综合配置各类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形成中心市区、中心城镇和镇的三级城镇体系。到2010年,规划中心市区面积60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524平方公里。在中心市区以外,逐步形成高陵、周至、户县、蓝田县城四大中心城镇,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城。规划建设50个以建制镇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的小城镇。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户县、高陵撤县设区步伐。通过减村并乡扩镇,促进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 第六章 加快“四区一基地”建设,构筑经济发展新高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争创世界一流高技术园区为战略目标,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引进消化再创新,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和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建设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在自主创新能力、创业与企业孵化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做到全国一流,在园区建设与经济规模、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方面做到西部第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通讯、集成电路、软件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到2010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开发配套5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出口年均增长20%;税收年均增长25%;吸纳就业人口50万人。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经济繁荣的城市新中心。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汽车、机械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大规模、大产业、大经济”的格局。到2010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开发配套7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出口年均增长46%;税收年均增长30%;吸纳就业人口15万人。 曲江新区。打造以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建设中国最佳传统文化示范区,西部文化产业集中消费区,西安最佳生态环境区,最佳生活居住区。重点发展以唐文化及休闲产业为主线的旅游业,建设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大型游乐项目,以旅游景点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开发配套面积47平方公里,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50 %;吸纳就业人口10万人。 浐灞河生态区。依托浐灞河流域丰富水资源,建设生态化新型城区。以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为主,根据城市滨河地带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重点发展会展、生态旅游、商贸、文化教育等产业,形成生态旅游区和会展聚集区。到2010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开发配套50平方公里,形成水面1.5万亩,绿化面积1万亩。 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中国最具实力的航空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航空高技术研究、设计、试验中心,形成国际性的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重点发展大型飞机、支线飞机、超轻型、轻型通用飞机等,研发制造航空发动机和航空新材料,生产机轮刹车、起落架等飞机零部件和飞行控制、航空电子、导航系统等机载设备。做好机务维修、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到2010年,累计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开发配套面积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 第七章 加强区域协作,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一、发挥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 发挥行政推动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主导产业等方面,加强沟通和衔接,实现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规划建设西咸经济一体化共建区,重点发展物流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使之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试验区。加强关中五市一区的合作,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发挥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提升西安在黄河中上游的中心城市地位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配置、长期合作、滚动发展的方式,积极推进西安与陕南陕北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经济合作。继续落实我市和陕南三市签订的《合作协议书》,在经济技术合作、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干部交流、公路交通、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劳务输出、农副产品销售、中医药基地建设等10多个领域和方面加强协作。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发展西安精细化工等产业,促进经济的融合。以推进关中城市群建设和加强与陕南、陕北经济合作为基础,面向陇海兰新区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发挥辐射、聚集和综合服务作用,同时,扩大与周边省会城市及东部地区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西安中心城市地位。 三、加强与欧亚各国和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以欧亚经济论坛为契机,创建欧亚城市合作与市长联系网络平台,加快疏通铁路运输管理渠道,优先开辟由西安经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塔什干至欧亚各国的国际航班。通过联合丝路沿线各国,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丝路旅游的总体价值。积极推进建立欧亚合作发展基金,促进在西安建立欧亚开发银行,增强与中亚地区的金融交流。加强与欧亚地区国家、地方和城市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加强与欧亚各国和城市间的合作为切入点,推进西安国际化进程。 第三篇 产业发展重点 实施“产业强市”方略,通过政府导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提升工业化水平。 第八章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研发和产业基地 以发展电子信息、软件、生物技术、新材料为重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突破,使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带动全市产业技术结构全面升级。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 一、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和生产通信设备及产品、计算机及外部设备、信息网络及安全产品、广播电视技术产品、光电子、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等产品。加快美国美光公司芯片封装测试、芯片技术及其产业化、信息技术产业移动增值服务、医疗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单晶硅扩产、“虚拟现实—CIG”技术产业化、海天天线和西安大唐合建3G通讯产业基地、西岳集成电路6英寸生产线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900亿元。 二、软件业 优先推进嵌入式系统和多媒体系统软件开发,大力发展商务流程外包(BPO),使其成为西安软件产业发展的特色。积极开发CAD/CAM、工业过程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服务、金融财税、教育娱乐及多媒体、信息安全保密与病毒防治等应用软件。探索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建设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工程研究中心、重点软件企业软件开发平台技术升级等项目,使西安成为软件研发、自主版权软件产业化和软件出口加工服务及商务流程外包(BPO)基地。到2010年,培育千人以上的软件研发企业80家,引进30家跨国软件公司在西安设立研发和技术支持服务中心。软件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三、生物技术产业 挖掘秦岭药系的经济潜力,发展中药产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物工程药物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力争在基因工程、药物筛选、生物芯片、生物育种和生物制剂等方面有所突破。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中成药技术改良现有药物品质和传统中草药,推进中药研制生产现代化,不断开发各类新特中药及天然药品,培育制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新药,构建全国新型中药、新药加工制造基地和重要的药品科研创新基地。发展化学原料与制剂、中药创新药物、医药中间体、医疗用品与器械、生物制品、保健品等。重点建设东盛集团西安国际中药港、金花集团人造虎骨粉系列产品加工及新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