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二十三日 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 “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动力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努力使湖北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制定本纲要。 一、形势与任务 (一)我省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是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现有各类科技活动人员19.2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5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158家、普通高等院校85所,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其中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居全国前3位。历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及资助经费额居全国前4位。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平,湖北作为我国重要研究开发基地的地位日益凸现。 二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2005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96亿元、增加值 534亿元、出口交货值9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8.2%。“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支柱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全省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明显进展,省内65%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普及应用了CAD技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明显成效。淡水鱼、水稻等主要农产品的优质率明显提高,双低油菜、瘦肉猪等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农业机械装备和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大别山区实现整体脱贫。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是区域创新体系初具雏形。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现已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个;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省医药工业研究院等20家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或整体进入企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长,初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公共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依托。技术转移和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批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完成了全省科技条件资源普查,建设了湖北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湖北科技信息网与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中国科技网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等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启动,为实现全省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 尽管我省科技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发明专利少,绝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下端;二是科技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高水平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业化导向弱,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效应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不强,技术产权和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不健全;五是对外开放吸纳能力不足,集成和应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不够。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北科技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机遇: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必将进一步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湖北科技、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为湖北科技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国内外技术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湖北科技实现跨越发展和产业技术能力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科技发展的区域化、全球化日益加快,为我省更多更好地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湖北科技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支撑发展的任务艰巨。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不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制约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加快建立以中高技术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湖北科技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通过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手段控制技术制高点,并凭借资金、技术、体制等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三是国内新一轮区域科技、产业竞争日益紧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序幕,各地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关键环节,开展了新的竞争与合作。在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圈等区域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能否充分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面对新时期国内外竞争、合作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自觉融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洪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创新思维,优化环境,努力实现湖北由科教资源大省向创新型强省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鄂、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湖北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逐步建立以中高技术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技术体系,为建设创新型湖北、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对全省经济增长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形成有力支撑;基础研究优势领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突破性发展。湖北科技在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到2010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8名。 --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0年达到1380亿元(含信息服务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完善,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形成10个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00家,其中:销售收入达百亿元的企业3-5家,过5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50家,过亿元的企业300家。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出能力稳步提高,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和废水达标排放率显著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目标。建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造就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于全国前4名,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3名;基础研究水平质量稳步提升,全省SCI、EI、ISTP论文数量位于全国前4名。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位居中西部省(市)前列,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 --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对接国家创新系统,初步形成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初具规模,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实验动物、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共享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 --科技创新投入目标。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支出占全省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全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不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左右。 (三)总体部署。 “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是: --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 --坚持“两个面向”。一是坚持面向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湖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二是主动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湖北科技资源优势,不断巩固提升湖北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加强“三个层面”。 一是选择优势领域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与前沿战略高技术研究,努力获取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以产品、产业为中心,集中科技资源,突出集成创新,形成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三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增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发挥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优势,把握未来若干年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提供持久动力;二是将提高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工业和农业的创新能力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为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将发展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制约湖北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的技术瓶颈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一)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3G/4G)、下一代网络体系(NGN)、纳米级芯片技术、SOC技术等正处于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可能产生重大突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我省光电子信息领域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人才、技术优势,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产业规模不大,市场主流终端产品不多,产业配套不健全。“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充分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升级换代、信息产业优化调整的难得机遇,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发展思路: 1.以下一代网络技术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和标准,引领发展潮流,抢占制高点;继续大力发展光通信设备及光通信器件、无线通信及终端、电子元器件、激光设备等优势技术与产品,巩固市场地位。 2.突出软件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适应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应用信息化软件和解决方案;加快数字媒体、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软带硬”,发展嵌入式软件产品,以软件优势带动相关产品制造和市场开拓;发展“定制软件”和“出口外包”。 3.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支持低成本光纤到户产品、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融合产品等消费类信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4.积极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可信计算机等关系国计民生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关键技术与产品的国产化和进口替代。 优先主题: 1.光通信技术及下一代网络。 围绕新一代网络的建设与应用,重点研究开发下一代网络(NGN)电信级软交换设备及有关标准、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安全和测量技术等;加强低成本宽带光纤接入技术(FTTH)、光节点技术、光传输技术、全光交换技术、光交换网络与计算机的光互联技术、实用化光相干通信与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多业务传输平台和密集波分复用光通信技术与器件、IP网络设备、新型光纤等;研制光电子器件技术及产品。 2.无线通讯系统与终端。 重点研制WCDMA和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等3G产品、3G产品手机及核心软件、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天线及天馈系列。研究开发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及设备、车载移动通信系统、GPS系统及设备、3G直放站系列技术等移动网络优化技术及系列产品。加强移动增值业务系统、移动增值业务管理运行支撑系统和移动网络安全系统的开发,促进移动增值服务业的发展。 3.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 重点研制硅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大规模生产技术、信息显示材料和器件技术、信息存储材料和器件技术、光磁存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及器件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耐高温、耐腐蚀、耐辐射的高频、高功率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着力解决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单晶、多晶和非晶太阳能电池,敏化太阳能电池等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产业化进程。 4.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 重点研究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集成电路与IP的设计技术与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库;加强从芯片设计到应用的技术集成研究,开发不同频段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及相关的标签制造技术,建立若干重点应用示范系统;研究开发高性能可配置通用计算SOC平台及基于SOC平台的应用系统和设计技术;发展用于无线通信、数字家电、家庭信息网络、汽车、工业控制、智能传感等领域的各种专用芯片。 5.激光技术及应用。 重点研制高功率、高效率、高光束质量、多波长、长寿命气体和固体激光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输出藕合系统,激光微细加工技术与系统,用于光纤通讯的长波长激光设备,激光雷达,高功率、高精度激光切割、打孔、熔覆、热处理、焊接等激光精密加工设备,高性价比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图像防伪、激光显示等产品;鼓励开展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6.数字视听(3C技术及融合)产品。 重点研究开发数字电视发送、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数字电视终端技术与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接收卡(IC卡、CAM卡)等数字电视关键元器件及配套件。积极开发用于HDTV的高分辨率PDP、TFT等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件及其配套关键投影器件。开发高清晰DVD,研制基于NGN的数字电视系统和数字电视终端等适合于下一代网络发展需要的数字电视系列产品。 7.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重点研究与我省优势产业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以及金融、物流、电力、社区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所需信息化软件和解决方案,加强二维条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支持3S、3C、国产数据库、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网络应用平台等基础软件与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及产业化。加快教育软件、游戏软件、动漫技术及制作等数字媒体技术和软件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 8.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及产品。 重点研究可信计算硬件平台、标准规范等;开发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