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关于印发《扬州市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扬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6-10-30
【实施日期】 2006-10-3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法规
【法规类别】 其他

关于印发《扬州市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扬州市人民政府

       扬府办发〔2006〕137号

      

      

      关于印发《扬州市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三十日

      

      

      扬州市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为继续保持商贸业高质量、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特编制《扬州市商贸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一、“十五”扬州商贸业发展回顾

      1、流通规模快速扩大,拉动经济稳步增长。

      “十五”以来全市商贸业以扩大内需、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目标,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动全市商业经济跃上了新的台阶。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九五”期末的152.0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63.7亿元,年均增长12.5%,年均增速比“九五”期间提升了4个百分点。2005年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较“九五”期末增加18.4亿元,年均增幅17.0%。商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7%。

      2、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连锁经营势头强劲。

      商业业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十五”期间,随着我市商贸业加快对外开放,多种新型业态纷纷进入,连锁经营快速扩张,全市商业业态中传统业态经营比重逐年下降,大型综合超市、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经营比重逐年提高。大润发、苏果、世纪联华、五星电器等省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相继来扬布点。本地的大德生药店、新国道超市、中亚糖酒、汇银家电等连锁企业长足发展。第一座“销品茂”——时代广场经培育已日趋成市。全市连锁经营已从超市、便利店发展到医药、餐饮、沐浴、美容美发等20多个行业,销售规模逐年扩大。2005年,全市新型业态企业销售30.1亿元,占市场份额的13.2%,比“九五”期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

      3、商业网点大幅增加,大型项目进展顺利。

      全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5万多个,城乡居民每千人拥有网点达12个,其中列统的大型商贸网点41个,营业面积78.9万平方米。2004年以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了乡镇商业网点建设速度,商业网点不断增加,方便并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批新的商品市场正在加快崛起,红星美凯龙、沃尔玛购物广场、五亭龙国际玩具城等已逐步成为我市商业发展的新亮点。

      4、中心商圈基本成形,商业形态初具层次。

      以文昌阁商圈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拥有“销品茂”、时尚精品百货店、专业家电卖场、四星级宾馆饭店、高档休闲中心等大型商贸餐饮企业10多家,同时遍布专卖店、专营店等新型业态商店,初步形成了满足消费者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等综合消费的功能,既服务于扬州本地,又辐射周边地区,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散量逐年扩大。

      初步形成了以广润发和京华城为标志的西部新商圈,以扬州商城、新世纪大酒店、国际珠宝城为重心的南部新商圈,以曲江小商品市场、副食品城、金盛家居城为龙头的东部新商圈,以五亭龙玩具城、江阳商贸城及在建的沃尔玛购物广场为支撑的北郊新商圈,调优了商业布局结构,拓展了现代商业发展空间。

      社区商业进一步完善。各社区配套商业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大型商贸企业深入社区开办连锁网点,提升了社区商业档次,形成了一批商业功能完善、业态多样、便民利民的居住小区。

      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培育区域商业中心,发展特色街区,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了各地商业繁荣。

      全市商贸业已初步呈现出以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商业副中心为支撑、社区商业和乡镇商业为基础的多层次商业布局特征。

      5、改革改制加快推进,经营主体日渐多元。

      全市加快了商贸业所有制结构调整。通过多轮改革改制,至“十五”期末,全市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万名职工身份置换基本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基本到位;机制转换基本到位;资产处置基本到位。实现了社会流通经济形式多元化、商贸企业股权构成多元化、国有商业资本参股形式多元化,形成了国有、民营、合资商业等多元经营主体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2005年,全市民营企业、合资企业销售额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约25个百分点。

      6、传统产业特色鲜明,快速成长亮点不断。

      “扬州三把刀”代指餐饮业、沐浴业、美发美容业,是我市具有独特优势的服务行业,是我市的城市名片和经济品牌。十五期间“扬州三把刀”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业协会。各协会加强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开展服务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了“三把刀”快速壮大,从业人数翻了一番达6.3万人,2005年营业额达40亿元以上,比2000年增长1.5倍,增幅居商贸各行业之冠。富春、苏扬足疗、陆琴脚艺、酷牌等品牌企业,不断开展品种创新、服务创新,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嫁接连锁新型业态,加快了做大做强步伐。“扬州师傅”也成了传承、发扬“三把刀”技艺的金字招牌。

      二、扬州市商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网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还需进一步加强。

      商业网点布局还不尽合理,目前老城区网点过剩,而新区及居民小区网点相对偏少,服务功能较弱。大型商业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屡有发生,急需推动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尽快落地,同时建立健全大型网点设立听证制度,以指导和规范我市的商业网点建设。

      2、商贸业现代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

      目前,全市作为现代商业发展主流的连锁经营规模不大,业态不全,营业额所占比重不高。现代营销方式覆盖面不广,各种物流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少数商贸企业尝试建立了物流配送系统,还未形成专门的商业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制约了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和流通效率的提高。

      3、商贸业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我市商贸业尚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集团,组织化程度不高,辐射和集聚力度不强。批发商业发展缓慢,地方工业与商贸业整合缓滞,缺少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特色鲜明、集散力强、管理手段和交易方式先进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连锁超市公司。

      4、商贸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还需进一步调整。

      就区域而言,存在着市区与县域商贸业发展不平衡;就行业而言,存在着餐饮业增长较快,零售业增长较慢的不平衡;就企业而言,存在着外地来扬企业发展迅猛,而地方商贸企业发展乏力的不平衡等。

      三、当前扬州商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宏观形势看,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趋势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已兑现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逐步取消了外商零售、批发、物流及其它服务行业的限制。外资商贸企业的不断进入,将对我国商贸企业的发展产生新的促动,促进我们应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重新整合现有资源,改变目前商贸业与物资等行业的相互分割和分散发展状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区域经济日益融合,使国内商贸业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

      从我市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积累,特别是“十五”以来的努力,我市已构建起基础设施新平台、产业集聚新平台、城市环境新平台、体制创新新平台和干部人才支撑新平台,这些都为扬州商贸业合理布局,调优结构,做大规模,壮大实力,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尤其是宁启铁路的运营,润扬大桥的开通,区域交通枢纽的形成,更为扬州商贸业发展,进而培育成为区域性的商贸流通中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扬州商贸业发展的环境背景较好,商机主要体现为几个“加快”:一是加快了客流互通。带来了扬州与镇江、苏南间的客源互动互通,有利于商贸企业增客流、旺人气、扩销售。二是加快了商流。扬州与镇江、苏南连为一体,形成了紧密型区域市场,互相扩大了市场腹地,放大了商贸业发展空间,扬州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可以放手向镇江、苏南市场拓展。三是加快了物流。缩短了商品在途时间,有利于增强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更方便连锁商业的配送,加快第三方物流的运输。四是加快了信息流和资金流。从深层次看,融入苏南市场、长三角经济圈,有利于我市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市商贸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整合资源,放大集散功能,推动形成规模;有利于引进更多外资和民资,人才与技术,加快扬州商贸业的技术改造和营销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不言而喻,扬州商贸业在融入苏南、长三角经济圈乃至世界经济过程中,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接轨加快,将使我们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公司、国内商贸企业集团的激烈竞争。国际、国内商贸巨头进入扬州抢滩,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挤压我市中小商贸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引发新一轮震荡与重组。国际、国内商贸巨头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实行低价销售,抢占扬州市场大块份额,有可能削弱地方商贸企业的发展后劲。总之,当前扬州商贸业的机遇在于竞争,挑战也在于竞争。唯有直面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为扬州商贸业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四、“十一五”扬州商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扬州商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现代化的区域商贸中心加快建成,促进经营空间日益拓展、综合消费日益扩大,促进城乡市场活跃繁荣,提升传统商贸特色和服务水平,提高商贸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一)“十一五”扬州商贸业发展基本定位

      充分运用宁启铁路运营、润扬长江大桥开通、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区域性交通枢纽已现雏形的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在主动接轨,整合资源,承接辐射,加强合作,区域联动的同时,建立起立足扬州、辐射周边、产销结合、畅通高效的商贸流通体系和功能先进、运作规范、规模宏大的商品批发市场体系;东联西拓,承南启北,把扬州建设成为辐射苏中、苏北以及毗邻省市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城市。

      (二)“十一五”扬州商贸业发展目标

      1、基本建成“1+4”的商业中心框架。

      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以发展特色、完善功能、增强辐射为重点,加快完善放大1个市级商贸中心,全面推进4个商业副中心的建设。优化商业布局,加快战略调整,基本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副中心引领多层次商业区域特色错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商业布局结构。

      2、基本建成网络化的商贸流通体系。

      加快商贸营销网络建设,推进以连锁商业为主导的零售体系,以区域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为主体的批发体系,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的销售体系,以总经销、总代理为主体的采购体系,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推动实体网络向虚拟网络延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形成城乡联动、区域互动的市场流通体系。

      3、基本建成特色化的商务休闲胜地。

      将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与优美人居环境和园林景观优势相结合,与推进旅游度假城市建设相结合,放大叠加优势效应。充分发挥“扬州三把刀”的传统技艺优势、人才优势和名店名品优势,嫁接现代经营方式,提升传统行业整体实力;统筹兴建餐饮、娱乐、休闲设施,营造特色商业景观,开发创新特色服务,把扬州建设成为特色化的商务休闲胜地。

      4、基本建成服务质量体系和市场诚信体系。

      以系列行业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心打造“扬州师傅”的品牌新形象,制订相关行业服务新标准,推出“放心工程”、“诚信兴商”等一系列新举措,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优质服务,基本建成商贸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和诚信经营体系。

      (三)“十一五”扬州商贸业发展的主要预测经济指标是:

      1、商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3、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5%;

      4、期末新型业态商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以上。

      五、“十一五”扬州商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商圈建设力度,优化商贸发展布局

      以《扬州市区商业网点规划》为导向,加强市区商业中心、副中心建设,不断优化商业布局,增强辐射力度,放大集散功能,引导商贸业规范、协调发展。

      1、开发完善市级商业中心经营功能。

      市级商业中心建设总体目标是:在现代立体交通格局下,继续提高商业集聚度,积极调整非商业用地,提升商圈功能,开拓经营服务新领域,构建购物、观光、休闲、娱乐、服务、资讯等多功能配套的中心商务区。加快实施从“区域型”向“广域型”转换,服务群体由全市扩大到苏中,辐射苏北,融入南京和上海都市圈,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消费新天地。

      (1)文昌阁中心区域为精品百货店集居地和扬州首座“销品茂”——时代广场所在地,大力培育“销品茂”繁荣成市。提升金鹰、万家福、百盛等百货店品牌形象,优化服务,创新管理,成为展示现代生活、引领消费潮流的窗口。

      (2)加快中心商圈的横轴与纵轴建设。

      ①从文昌阁至国庆路口的文昌路段,大力发展以专业经营、品牌专卖等满足时尚化、个性化消费的现代零售业,凸现时尚品牌专营街的特色。

      ②汶河北路以发展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商务等综合经营功能为特色,并加快四望亭路、淮海路等支线道路美食经营的开发,形成“工”字形商业带。

      ③从文昌阁至大学路口段,要在形成家电专营店集聚区的基础上,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成为辐射周边县市、皖东及苏中地区的家电集散地。

      ④从国庆路口到泰州路口段以百货、电子、电瓶车为主要经营特色,融入并扩展中心商圈。

      ⑤文昌阁至甘泉路口的汶河南路段与文昌广场、仙鹤寺和毓贤步行街组合,打造休闲、观光、购物等综合消费新区域。甘泉路口以南的汶河南路段以发展摩托车、电动车专营为主,以满足大众化的餐饮、服装、日用品消费为辅,使之成为专营特色鲜明的主题街。

      2、重点推进市区“四个商贸副中心”的建设。

      (1)城东商业副中心。

      依托城东密集的商品交易市场群,以广陵区新行政中心、广陵商业步行街、湾头亲水休闲商圈为主体,打造城东商贸副中心。加强区域内中心商业街区、现代旅游服务、大型连锁超市、区域配送物流、区域农副产品及小商品集散中心等要素项目的建设,将城东商业副中心建成沟通城乡,辐射苏中、苏北,呼应主城区与江都市区,加快实施城市“东联”战略的重要枢纽。

      (2)新城商业副中心。

      以大润发大卖场、京华城中城生活广场为核心,加快周边会展中心、主题商厦、五星级宾馆、中高档餐厅、火车站商业街区、来鹤台广场、产权分割式商铺等重大要素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集聚购物、休闲、会展、娱乐、现代资讯、商务旅游、专业服务等各类服务业要素,将其打造成为辐射苏南、皖东的商旅休闲商圈。

      (3)瓜洲商贸副中心。

      润扬大桥开通后,桥北休息服务区的设置,森林公园的建成,瓜洲区域优势和硬件优势凸显。通过规划和培育,推进“春江花月夜”景观的兴建、古镇的综合开发,将瓜洲打造成为集聚旅游、购物、娱乐、服务等各类要素,沟通镇江、扬州市场的桥头堡,辐射南北的商贸副中心。

      (4)蜀岗商贸副中心。

      运用瘦西湖风景区客流如织、沃尔玛购物广场和瘦西湖新天地商业街等强辐射的优势,以扬子江北路江阳商贸城、五亭龙玩具城为依托,推进市场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宾馆饭店设施的兴建和改造,整合商业资源,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将蜀岗周边打造成为集聚旅游、休闲、餐饮、购物等要素为一体的特色商业中心。

      3、加快特色商业街的建设。

      继续调整维扬区兴城路、淮海路、美食街、盐阜路工艺品街,广陵区甘泉路服装街、江阳路建材市场带等各类专业特色街的经营结构,提高专业经营容量和经营水平。发挥各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商业特色的优势,引导和开发各类适合现代消费趋势的特色商业街。重点将国庆路打造为展示扬州传统商业文化和旅游新景观的老字号一条街,将教场打造为体现扬州民风的民俗风情街,将毓贤街打造为补充文昌商圈休闲、旅游、餐饮功能的步行街,将“双东”打造成为集盐业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手艺为一体的传统商业特色街。

      4、加快社区商业建设。

      针对全市各社区具体情况,指导发展与小区规模、居民消费水平相匹配的社区商业形态,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对老城区、沿街住宅区如史可法东路、梅岭西路等历史较长的街路周边住宅区,推进建设沿街式商业,着重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导入新业态。对连运小区、曲江花园、南浦花园等点状居住小区,推进多点式商铺建设,重点发展分散型便民利民商业网点。对京华城等大型居民小区,推进团组式商业设施建设,以大卖场、主题商场为主体,形成集购物、餐饮、医药、服务、休闲为一体的商业群落。

      积极推进社区商业标准化工作,通过调整结构,完善业态,增加服务功能,促进社区商业规范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标准和5个省级标准社区商业示范区。

      5、加快县域商业网络建设。

      县域商业要以县城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集镇商业为基础,以为县乡居民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为目标,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构建新型县(市)商业布局构架,基本形成“县(市)城区市场——中心镇市场——乡村市场”畅通、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三级流通网络。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商贸运行质态

      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专卖、便利等新型业态商业,加速培育地方大型骨干连锁企业,提升扬州商贸业现代化水平。以资产、品牌、技术等资源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形式,加快全市商贸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重点扶持主业突出、经营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德生药店、汇银家电、新国道超市、中亚糖酒等连锁企业拓展市场,做大规模。推进商务部部署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大型连锁企业从城市市场向集镇市场、农村市场延伸,加速构建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积极推进靠大战略,鼓励单体超市、粮油店、食品店、杂货店加快转型,加盟大型连锁公司,开展特许经营。启动“总部”经济,充分运用近几年扬州综合环境日益改善的有利条件,鼓励、引导市外大中型连锁企业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扬州,提升扬州商贸业的整体形象。

      (三)加快挖掘传统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全力打造地方传统民族品牌。加快“扬州三把刀”行业体制和机制的转型,大力推进“三把刀”向产业化、现代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创新思路,开辟服务项目,开发名品精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以老字号为依托,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集中优质资产、优势资源,实施规模化生产和连锁化经营,提升竞争实力,做大企业规模。着力培育富春、老妈火锅等餐饮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年营业额超亿元的淮扬菜餐饮龙头企业。着力培育苏扬足底、陆琴脚艺等骨干沐浴企业,形成连锁店达百家的经营规模。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定位准确、竞争力强的行业品牌和知名企业。精心培植“扬州师傅”品牌,制定各行业“扬州师傅”技术标准,增强品牌文化认知度,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节兴市,充分运用“烟花三月”旅游节这一平台,开展促销、比赛、考察、交流等系列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推进商旅结合,与创建旅游大市相配套,加强商贸业与旅游业全面合作,将餐饮、沐浴、美容美发等服务项目编排进旅游线路,丰富扬州旅游内涵,拓展“扬州三把刀”的发展空间。

      (四)加快批发市场升级,增强商品集散功能

      加快批发市场业态提升、功能扩张和管理升级,推进批发市场组织创新和结构创新。强化批发市场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形成市场植根于地方产业、产业壮大市场规模的良性发展。引导相关批发市场与水产品、农副产品、牙刷、服装、汽车配件等生产基地合作,拓展上下游生产经营链条,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产品集散中心。不断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调整经营结构,发挥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加强批发市场硬件改造和软件建设,搭建以信息服务中心为主导的服务平台,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力。积极推行交易方式创新,引进连锁、代理、配送、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十一五”期间,争取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

      (五)加大市场监管,加强诚信兴商建设

      加大依法治商力度,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协同开展商品质量、服务规范、食品安全、价格执行等专项或联合的检查与整治,整顿规范经营活动,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建设商业诚信经营体系,以“诚实守信,货真价实”为重点,大力推进诚信服务,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通过企业争创、行业推动、交流互动,培育50家无假货示范店、4家示范市场、2条示范街,由点到线、由线及面不断发展。研究制定商业行业经营规范,出台一批新的行规行约,引导全行业守约自律、诚信经营。实施放心肉品、放心蔬菜、放心豆制品、放心早餐等“四放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确保消费者饮食放心,清理整顿生猪定点屠宰场,推行机械化屠宰,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面实施标签标识、进货索证、场内公示等准入制度,基本实现畜产品、水产品、豆制品、蔬菜安全上市。推广绿色蔬菜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建立保障食品质量、符合无污染要求的运输、仓储、销售网络。推进“放心早餐工程”建设,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增加市区布点的基础上,向周边县(市)辐射。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商贸业新的增长点

      强化招商引资,以吸引国际先进业态为目标,积极利用外资、民资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专卖专业店、电子商务,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我市商贸业的整体水平。充实调整商贸业项目库,建立商贸客商资源库,通过招商会、投洽会,发布招商信息,推介招商项目,寻求新的合作伙伴。鼓励和吸引外资民资兼并或参股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二次创业”的进程。针对我市商贸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强化对五星级酒店等服务项目招商、落户;继续引进新型业态入驻扬州,改造提升商业质态;努力引进国际500强品牌商贸企业来扬,提升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提供项目审批、开工建设、竣工运营等全程优质服务,营造富商、安商、亲商氛围,以商引商,以情引商,实现共同发展。

      (七)加快培养各类人才,加强服务质量建设

      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商贸流通业尤其是新型业态商贸企业是现代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领域,亟需各类专业人才。充分运用扬大、扬州商校等教育基地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和员工培训工程,优化我市商贸业人才结构。将企业招聘与高等院校教育相结合,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高、中级职业技术人才。高度重视职工技术教育,广泛开展各专业、各层次的职业培训,普遍推行员工持证上岗制度。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的教育和推广,加快知识更新和技能更新,培养一批与时俱进的业务尖子、营销骨干和管理能手。建立“扬州师傅”的培育、评选、推介机制,“十一五”期间通过技艺、理论与素质的培训,培育出2000名商贸各类行业的“扬州师傅”,使“扬州三把刀”的专业人才梯度涌现,走向世界。

      加强商贸业服务质量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强化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的培养,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德治商”与“以法治商”并举,努力形成文明经商、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严自律、创“三优”活动,建设时代特色鲜明的扬州商业文化,树立良好的商业窗口形象。以“让顾客放心”为主题,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宗旨,深入开展“商贸服务质量年”活动,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把扬州建成放心消费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六、关于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认真搞好商业网点规划实施与管理。

      充分发挥《扬州市商业网点规划》对商贸业建设和发展的导向作用、调控作用,促进商贸网点建设与经济发展、消费发展基本相匹配,并保持适度超前。抓紧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细则,完善操作机制,保持规划的严肃性,保证网点建设有序发展。建立并实施大型商业设施建设的专项听证制度,防止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各县(市、区)积极制定商贸业发展规划,做出商业业态、网点布局等详细规划,与全市整体规划互相衔接,互相联动,推动全市商贸业整体发展。

      2、加强政策引导。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重在法制管理和间接调控。重点抓好行业规划、行业协调、行业监督和行业服务。“十一五”期间,不折不扣地将近期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扶持商贸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加强服务,引导商贸企业学习、运用好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解说政策要素,顺应政策导向,实施结构性调整,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结合我市商贸业实际,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制订市场准入门槛,保护我市商业资源,保护中小商贸企业利益,保护流通产业就业的多渠道。完善企业投融资体制与担保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谋求健康发展。

      3、完善商贸业信息的监测反馈体系。

      加强对商贸业运行的宏观监控,进一步扩大商贸信息的监测网络,将现有监控40家企业扩大到50家,扩大覆盖面。全面掌握市场运行脉搏,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经营情况实行定点监测。加强对市场行情的调研和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加强信息发布,引导企业贴近市场,以变应变,提升实力,做大做优做强。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