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花卉苗木业发展规划》、《池州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池州市竹业发展规划》、《池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颁布单位: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池政办〔2006〕5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池州市花卉苗木业发展规划》、《池州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池州市竹业发展规划》、《池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六年十月三十日
池州市花卉苗木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十一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花卉苗木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促进全市花卉苗木业健康发展,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池州市花苊缒疽捣⒄构婊?
一、花卉苗木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随着城市绿化步伐加快,面积扩大,品位提升,我市各地花卉苗木发展异军突起,国有集体个人“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全市现有花卉苗木面积3.5万亩,其中规模以上面积(成片10亩以上)的达3.3万余亩,千亩以上的绿化苗木企业达5家,500亩以上的超过10家。基本上形成了以318国道青阳·贵池绿化苗木基地片,沿206国道及香隅一线的东至绿化苗木基地片,沿325省道一线的石台六都七都横渡绿化苗木基地片和殷石线的矶滩七里绿化苗木基地片等为主的线状和片状发展趋势。基地建设以香樟、桂花、栾树、银杏、无患子、杜英、枫香、紫薇、喜树、马褂木、广玉兰等树种为主,同时还引进了北美枫香、光皮桦、矮紫薇、红枫、洒银柏等绿化树种。常规绿化苗木已形成一定发展规模。全市圃地存量5000多万株,圃地产值逾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千余万元,从业人员万余人,年可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5万余人。但从整体上看,一是规模和区域优势不明显,总量小;二是绿化苗木种类偏少,结构单一,立体绿化、水生绿化、彩叶观花绿化树种极少,花卉栽培仍在起步阶段;三是科技含量低,基本上以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主。四是市场经纪人队伍小,素质不高,基地建设与绿化工程建设企业衔接不紧密。
二、花卉苗木业发展总体原则和主要目标
发展总体原则: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坚持以开发乡土绿化树种为主,适当发展观叶、观果、观花和立体绿化、水生绿化树种;坚持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立足科技兴苗(花),加大科技含量,强化技术服务和市场引导,提高基地建设和市场化水平。
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市花卉苗木业面积达到7万亩,新发展花卉苗木3.5万亩,其中东至县2.5万亩,石台县0.2万亩;贵池区0.3万亩,青阳县0.5万亩。圃地存量达1亿株,年销售苗木2500万株(盆),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建设5个0.5万亩以上的重点花卉苗木乡镇(场),25个千亩以上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打造池州花卉绿化苗木品牌。
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设花卉苗木基地。以国有林场和国有苗圃为依托,以大户、能人为主体,以培育绿化大苗为重点,面向长三角和上海世博会,“十一五”期间,继续构建以国道318和206为主线,以省道325、221、殷石线、殷查线为支架的点、线、片、面相结合的花卉苗木基地。新建绿化大苗基地3.5万亩,总投资5600万元。基地建成后,全市苗木花卉圃地存苗达1亿株,年销售各类苗木花卉2500万株(盆),收入达2.5亿元。同时以青阳乔木、东至查桥现有基地为基础,不断完善和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绿化苗木品质和生产水平,创建省花卉协会授牌的省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二)开展试验示范。依托国有林场和苗木花卉生产企业,开展乡土树种开发培育的研究,建立乡土树种的人工培育科研示范苗圃;拓宽花卉苗木培育思路,建立无土花卉培育示范点;加强对花卉苗木植物特性的研究,开发保健型花卉苗木和盆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行推广,不断提高花卉苗培育水平。
(三)建立花卉苗木市场。力争在池州主城区建设一个花卉苗木市场,建设青阳蓉城和东至大渡口两个花卉(盆景)苗木市场。同时建立池州市花卉苗木营销网,培养花卉苗木销售经纪人队伍,建立营销市场。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对花卉苗木业基地建设的领导,主管部门要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认真编制总体规划,做好年度作业设计;技术小组要经常深入基地开展技术指导,确保基地建设一块,成功一块。
(二)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花卉苗木的发展离不开基地与市场的对接。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寻找市场。一方面要走出去,到主要销售地区积极开展宣传,建立联络机构,寻找代理商,同时要依托市花卉苗木协会,积极开展营销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经纪人培训力度,真正做到经纪人持证上岗、规范从业。另一方面要强练内功,科学整合全市花卉苗木资源,申报商标(品牌)注册,真正把我市的花卉苗木业做大做强,做成精品和名品。
(三)科技兴苗(花),提高花卉苗木业的科技含量。花卉苗木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走科技兴苗(花)之路,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积极搞好技术培训和花卉苗木实用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加大乡土树种(品种)的开发利用。同时要扩大与各级科研院所高校的相互合作,积极开展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相关树种(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制定,真正把我市花卉苗木业做成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产业。
(四)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花卉苗木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点示范,对技术含量高、规模大、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企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实行以奖代补,要积极将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业贴息贷款项目等向花卉苗木业倾斜。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外来资金促进花卉苗木业发展。
附件:池州市“十一五”花卉苗木发展规划表
附件
池州市“十一五”花卉苗木发展规划表
单位:万亩
县区
年度计划
备 注
计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全市
3.5
0.68
0.75
0.82
0.7
0.55
贵池区
1
0.06
0.22
0.3
0.27
0.15
东至县
1.8
0.5
0.35
0.35
0.3
0.3
石台县
0.2
0.04
0.06
0.05
0.03
0.02
青阳县
0.5
0.08
0.12
0.12
0.1
0.08
池州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中药材是我市特色林产品,其中山茱萸在全国享有盛誉,石台县被评为中国山茱萸之乡。发展中药材是林业产业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池州市农业产业化八大主导产业之一。为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 》和《池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资源概况
我市拥有中药材526种,分属198科。其中植物142科、195种,动物类52科、61种,矿物类4科、5种,其他类1种。其中名贵药材有:杜仲、望春花、枣皮、吴芋、胶股兰等;珍稀动物药材有梅花鹿、龟板、鳖甲等。野生药材资源年产达1万公斤的品种有:防已、桅子、葛根、海金沙等。东至的山桅、银杏、白术,石台的枣皮、望春花、胶股兰等,青阳的丹皮、桔梗、杜仲,贵池的梅花鹿、殷半夏等都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二)药材种植
在实施“五·八”造林绿化和林业二次创业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把造林绿化工程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大力营造望春花、杜仲、厚朴、山茱萸等木本药用树种,为我市中药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地改市以来,池州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我市中药材的生产和发展。目前全市中药材生产面积已达3万多亩,其中,成片面积达24000亩。主要品种有杜仲7600亩、银杏1400亩、山茱萸5000亩、其它10000亩。在经营形式上走公司+农户建基地之路,现初具规模的药材基地有:九华药业的山茱萸、丹皮基地,天方集团的胶股兰、野菊花基地,青阳药材场的望春花、丹皮、桔梗基地,贵池棠溪梅花鹿养殖厂以及珍珠养殖基地等。
(三)成品加工
合肥神鹿双鹤九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中药成品生产企业。公司主要生产丸剂(水丸、水密丸、浓缩丸)20个品种,其中以优质地产原料山茱萸生产的六味地黄丸为主的系列品种为企业主导品种。年生产能力达4000吨,实际生产量400吨,生产潜力很大。年营销收入近6000万元。带动农户8700余户,是我市中药材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四)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中药材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步子不大,速度不快。中药材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药材种植零星分散,规模不大,不具聚集效应。同时中药材市场需求变化大,由于药农在经济实力上承受风险能力低,导致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二是中药材生产加工研究开发不够。如杜仲、银杏两品种在全市原栽植面积都是万亩以上,但是没有生产加工企业,效益未能发挥,保存率不高。目前全市只有一家中药成品加工企业,对中药材种植发展拉动作用有限;三是发展中药材资金匮乏,投入不足,也导致了中药材规范化管理不够,国家先后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药材种植质量规范》(简称GAP),但我市实施步伐较慢。
二、市场分析
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大自然”潮流的兴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急增,目前世界每年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近200亿美元。天然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国际医药市场的主流,中国的传统中药材必将受到全世界的青睐,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据有关部门预测,国际天然药物市场还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天然中草药和保健品的国际市场至少有2000亿美元。而目前我国中药出口额仅6亿美元左右,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5%。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和植物药生产大国,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也必然要相对提高,这将支撑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巨大的增长空间。
三、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 》,以中药材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收入增长、财政实力增强为目标,以提高中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质量为核心,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动力,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并有效保护中药材资源,实施中药材GAP、CMP、GSP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加工、经营,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均衡发展。
(二)发展目标
在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材种结构,确立主导品种,石台县重点发展山茱萸,青阳县以发展杜仲为主产品,东至县以银杏、望春花为主选,贵池区以现有中草药为主攻方向,力争到2010年,全市发展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木本中药材的产量由2005年的321吨增加到600万吨,产值由2005年的373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中药材成品药加工年营销收入由2005年的5648万元达到1亿元以上,努力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营销一体化和规范化新格局。
(三)建设内容
1、种苗工程建设
充分利用我市物种资源库的优势,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通过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为我市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全市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并通过种子种苗提纯复壮、专业化生产,制定良种标准,逐步实现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化。
2、基地建设
按照《中药材种植质量规范》(简称GAP),建立石台七井山茱萸、青阳杨田杜仲、东至尧渡银杏、贵池牌楼中草药4个中药材重点示范基地1.5万亩;建立以青阳酉华,贵池梅村、棠溪,石台七都、大演、小河,东至木塔、青山为主体的8个中药材种植基地3.5万亩。基地建设要以中药企业为依托,走公司+农户发展之路。
3、扶持和发展中药加工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石台县合肥神鹿双鹤九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使之达到4000吨/年的加工能力和年营销收入上亿元的目标,成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同时利用各地现有药材基地的优势,力争通过招商引资,新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成品加工厂。
4、实施科技兴药战略
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专业人才的技术优势,加强协作,以提高中药材质量效益为中心,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促进我市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和中药材品质的提高。
(四)主要措施
1、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中药材与发展农业和林业生产紧密结合,摆上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实施。要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协调和解决中药材产业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完善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办法,加强宣传发动、技术培训、信息传递等工作。工商、药监等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监督管理,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
2、加强政策扶持,增加投入
各级财政应设立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基金,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化的投入。农业开发、科技开发资金适当对中药材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予以扶持。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中药材科研、种植、加工和生产。
3、保护资源,扶持发展
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森林法》和《野生药材保护管理条例》,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尤其是对濒临枯竭的中药材稀有品种,严禁乱采滥伐、滥猎滥捕。封山育林育药,维持中药材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附件:池州市“十一五”中药材基地发展规划表
附件
池州市“十一五”中药材基地发展规划表
单位:田
单位
规划总面积
分年实施面积
备注
计
培育
新造
计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全市计
50000
25000
25000
50000
10000
10000
1000
10000
10000
东至
12000
7000
5000
12000
3000
3000
2000
2000
2000
贵池
12000
7000
5000
12000
2000
2000
2500
2500
3000
青阳
10000
5000
5000
10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石台
16000
6000
10000
16000
3000
3000
3500
3500
3000
池州市竹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推进林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求。池州市林业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竹业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池州市竹业发展规划。
一、竹业资源情况
“十五”以来,我市林业建设突出生态建设这一中心,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竹业致富工程,竹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现有竹林面积42.01万亩,占有林地面积6.2 %,株数达1.093亿株。其中毛竹面积达38万亩,株数达0.8亿株,亩均毛竹200株,其中五年新造毛竹林1.8万亩。全市以毛竹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较快,具有一定规模的竹制品专业加工企业现有20家,生产的品种主要有竹地板、竹胶板、竹炭、竹编工艺品、餐具等,年产值近亿元。但从整体看,我市竹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毛竹总量偏小,竹林经营水平不高,林地产出率低,竹制品大都是初级产品,加工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
二、竹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龙头企业联基地和农户为经营方向,科学培育现有竹林,适当新造竹业基地,从而实现竹业由传统、粗放式经营向现代、科学、集约、规模化经营转变,做大做强池州竹业产业,促进池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竹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
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新造毛竹2万亩,现有林培育20万亩,到2010年,全市竹林面积达到45万亩,不断提高毛竹单产,每年按20%比例递增,提供竹材达到2000万株,供应竹笋达到250万公斤。竹业加工产值达到2亿元。
年度实施计划:2006年新造毛竹3000亩,培育4万亩。2007年新造毛竹5000亩,培育5万亩;2008年新造毛竹5000亩,培育竹木6万亩;2009年新造4000亩,培育3万亩,2010年新造3000亩,培育2 万亩。
四、规划建设内容
(一)基地建设。基地建设以现有竹产区乡镇为重点,加强对现有竹林的培育,通过砍灌、垦覆、埋青、施肥等营林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通过扩鞭、新造扩大基地规模。到“十一五”末,贵池区高坦、刘街、涓桥、唐田,石台县珂田、横渡、六都、七都、大演,青阳县陵阳、酉华、丁桥,东至县昭潭、利安、汪坡等15个乡镇竹林面积要达到1万亩;贵池区墩上、马牙、解放,青阳县朱备,石台县占大,东至龙泉、西湾等7个乡镇竹林面积要达到1.5万亩。
(二)竹制品加工。大力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拼板、竹炭、竹醋液等竹制品加工项目,并进行系列开发,形成池州特色优势。对现有竹制品加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培育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东至和贵池各扶持发展一个年产值5000万元的竹制品加工企业,石台和青阳各扶持发展一个年产值1000万元的竹制品加工企业,齐力打造池州竹制品品牌。做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和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池州竹产业的全面发展。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级要成立竹业发展领导组和技术服务组,按照年度计划,做好作业设计,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和施工单位。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政府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的优惠扶持政策措施。同时建立市级检查验收制度,对计划完成好、建设质量高的,实行以奖代补,调动各地发展竹业工程的积极性。
(三)以科技为支撑,办点示范。各县、区选择3至4个示范点,进行造林、垦复、扩鞭、施肥和覆盖技术示范,实行以点带面,推动基地建设。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竹业工程建设步伐。竹业发展工程要有机地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程及其它林业项目相结合,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发展竹业工程,采取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拓展竹业工程建设资金渠道,加快竹业工程建设步伐。
附件:1、池州市2006—2010年竹业发展分县、区计划分解表
2、池州市2006—2010年竹业发展工程年度计划分解表
附件1
池州市2006—2010年竹业发展分县、区计划分解表
单位:万亩
单位
总计
毛竹新造
竹林培育
小计
其中:
小计
其中
扩鞭
垦复
施肥
覆盖
池州市
22
2
0.8
20
15
2.5
2.5
贵池区
4.5
0.5
0.2
4
3
0.7
0.3
东至县
6.8
0.8
0.3
6
4.5
0.8
0.7
石台县
6.3
0.3
0.1
6
4.5
0.5
1
青阳县
4.4
0.4
0.2
4
3
0.5
0.5
附件2
池州市2006—2010年竹业发展工程年度计划分解表
单位:万亩
年度
总计
毛竹新造
竹林培育
小计
其中:
小计
其中
扩鞭
垦复
施肥
覆盖
2006
4.3
0.3
0.2
4
3
0.5
0.5
2007
5.5
0.5
0.2
5
4
0.5
0.5
2008
6.5
0.5
0.2
6
5
0.5
0.5
2009
3.4
0.4
0.1
3
2
0.5
0.5
2010
2.3
0.3
0.1
2
1
0.5
0.5
合计
22
2
0.8
20
15
2.5
2.5
池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 2006—2010年 )
为提高优势林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各县区的规划,特制定全市“十一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一、食用菌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曾是我市深山区一项传统产业。“十五”以来,由于代料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广,食用菌生产区域不断扩大,日益成为我市一些县乡的一项新型特色主导产业。2005年,全市食用菌总规模达到7000多万棒,总产量达到期14274吨(鲜品6万多吨),总产值1.5亿元,其中东至县2005年发展到6500万棒。全市食用菌发展区域扩大到30多个乡镇150多个行政村,初步形成了以东至官港姬菇、查桥鸡腿菇、葛公洋湖黑木耳、贵池棠溪片香菇、乌沙片草菇等几大特色品种示范基地。在品种上,全市由过去香菇、木耳、平菇3个品种,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引进开发了鸡腿菇等近10个名优特新品种。
(二)食用菌发展存在问题
全市食用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食用菌发展仍停留在销售原始产品和初级产品阶段,生产分散,产品深加工能力弱。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创新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外销渠道不畅,产品不能直接出口,销售环节利润流失较多。三是重视不够。个别县(区)对发展食用菌生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未能求得资源保护与生产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有机统一,发展规划、技术推广、市场开拓、菌种管理等项工作难以开展和落实。产业发展的原料林基地建设未能摆上日程。
二、市场预测与发展优势
(一)市场预测
食用菌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短、平、快致富产业项目,大量的林业产品剩余物和农副产品均是栽培食用菌的原材料。每立方米林木生产食用菌比原木要提高5倍以上的经济产值。同时,食用菌口味鲜美,营养价值高,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年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广阔。
(二)发展优势
我市发展食用菌的优势有:一是光、热、水条件优越,野生食用菌品种资源丰富,有着较长的栽培历史和较为丰富的培育经验;二是食用菌原料富丰。近年来随着树种结构的优化,阔叶树栽培比例大幅增加,尤其是农村新型能源的普及,进一步减轻了对薪材的依赖,可供使用的主要原料资源相当丰富;三是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东至县研制的食用菌代料加工技术,已在东至县区域内大面积推广普及,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一定程度上为食用菌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食用菌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合我市目前发展实际,可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主就地转化。总之,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在原料、加工、劳动力、技术上均有明显优势,同时,发展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品种开发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稳步推进生产规模,大力推广新型代料栽培模式和优质高效品种发展(限制椴木培植),依靠科技,强化管理,争创名牌,壮大龙头,以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供、销,贸、工、林产业化经营格局,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一批食用菌经济强镇,使全市食用菌产量和效益实现翻一番目标。
(二)发展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食用菌生产和林业生产的关系,推进生态菌业发展。鼓励利用林木“三剩物”和木材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代料木腐菌生产,鼓励利用棉籽壳、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草腐菌生产,鼓励建立食用原料林基地。
2、名牌带动原则。鼓励食用菌龙头企业,争创名牌,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以高质量绿色食用菌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我市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3、科技兴菌原则。食用菌生产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重点推广绿色食用菌生产、代料菌基资源开发、名特优新品种栽培、废料综合利用、产品保鲜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同时,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引进开发、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努力提高食用菌生产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
(一)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食用菌生产总规模稳步提高到1.5亿棒,鲜品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名优品种占总规模的30%以上;建成带动能力强,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千万元以上企业(大户)3家以上。其中东至县发展到1亿棒;贵池区发展到3000万棒;青阳、石台分别发展到1000万棒和500万棒(见附表)。
(二)建设重点
1、生产基地建设。与我市资源分布特点相适应,在菌类生产布局上,要形成两大生产区域,建成六大基地产业片。一是木腐菌生产区域:重点在各地山区,要扩大东至官港片、葛公片、昭潭片、贵池棠溪片、青阳陵阳片、石台六都片建设规模,建成以代料黑木耳、香菇为主及珍稀菌类生产基地;二是草腐菌生产区域:在贵池乌沙及至沿江乡镇建成鸡腿菇、平菇生产基地及名优特新品种生产基地。
2、龙头企业建设
重点扶持集菌种制作、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食用菌研制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东至县孝方菌业有限公司,到“十一五”末力争产值达到1000万元,促使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3、重点建设项目
一是实施食用菌真空冻干深加工项目,引进先进冷冻干燥技术和设备,对食用菌产品进行深加工。二是实施食用菌进超市工程。积极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论证,制定主要食用菌品种生产标准化体系,做好条形码和外包装设计及商标注册。三是实施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扩建东至官港等食用菌批发市场。四是组织一批优质食用菌生产研发项目。五是加快食用菌市场信息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六是鼓励实施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食用菌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各有关部门分工明确的协调管理机制。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产业培训。各有关重点乡镇要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将规划细化量化,分步实施。
(二)制定优惠政策。各县(区)要在食用菌生产、销售、科技投入、龙头企业发展、原料林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政策,为食用菌产业创造宽松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要将名优食用菌生产项目优先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林业贷款等专项资金扶持。对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在项目立项、土地征用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三)创新发展机制。要建立实施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联系企业(大户)帮扶制度,落实重点帮扶措施。要积极组织申报项目,争取各级扶持。通过外引内联、股份制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协调解决生产发展中急需的金融贷款问题。
附件:池州市食用菌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规划表
附件
池州市食用菌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规划表
单位:万棒、万元
县(区)
现有
到2010年
“十一五”年度发展规模
备注
规模
产值
规模
产值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东至县
6500
1.3
13000
2.6
7500
8500
10000
11500
13000
贵池区
450
0.15
2000
0.4
650
1000
1300
1600
2000
青阳县
40
0.01
1000
0.2
100
300
500
800
1000
石台县
10
/
500
0.1
50
100
200
400
500
全市计
7020
1.46
16500
3.3
8300
9900
12000
14300
1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