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扬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扬府办发〔2006〕1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扬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和“两个率先”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加速跨越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科学编制《扬州市“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划》,将对我市工业经济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和环境生态型产业,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总量与结构、布局的平衡,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
2、坚持产业集聚式发展。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科学规划,打造产业聚集平台,使更多的企业、技术、资金、人才向规划区域集聚,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3、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一大批生产型就业机会,以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实现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
4、坚持地区间协调发展。
继续大力推进沿江开发,加快沿河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
在坚持工业第一方略不动摇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依靠改革开放、科技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规划的编制依据
1、扬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2、扬州市委、市政府“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实施意见
3、江苏省工商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三、规划的年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起止年限为2006年至2010年。
四、“十五”期间工业经济情况分析
“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历了国企深化改革的阵痛,克服了资源约束的瓶颈和宏观调控等困难,全面扭转了 “九五”时期工业经济低迷徘徊的局面,实现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指标 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预计)
规模企业数 个 1223 1264 1341 1535 1773 2050
工业总产值 亿元 596.3 610.0 673.8 837.2 1129.6 1430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60.6 163.1 182.2 238.4 324.8 380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520.2 546.4 608.7 772.6 1046.5 1330
利税总额 亿元 54.9 46.5 51.1 65.0 83.4 105
利润总额 亿元 25.5 17.7 21.1 29.5 40.4 50
2005年,预计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增长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50家,较上年增加277家,实现总产值1430亿元,现价同比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380亿元,可比价增长22%以上,创“十五”以来最高增幅,列全省第6位,占全GDP的46.5%以上,比“九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
“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出“五大变化”:
1、经济增长逐年提速。“十五”头四年,全市列统工业年产值增速分别为5.4%、11.2%、17.5%和34.7%。2004年实现产值1129.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15%,年均递增17.3%。
2、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列统工业实现利税83.4亿元,比“九五”末增长51.9%,年均递增11%;全员劳动生产率8.75万元/人,比“九五”末提高4.5万元/人,增长超过100%。
3、产业集聚趋势明显。2004年,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医药、纺织化纤、电工电缆四大产业集群共实现销售近640亿元,占全市列统工业的57%,比“九五”末提高近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销售118亿元,化工医药产业实现销售174亿元,纺织化纤产业实现销售247亿元,电工电缆产业实现销售超过100亿元。
4、企业规模日渐壮大。截止2004年末,全市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共163家,比“九五”末增加了77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
5、发展动力不断加强。一是技术进步动力增强。2004年,全市工业投入181亿元,相当于“九五”投入(162亿元)的1.12倍,比2000年增长4倍,年均递增49.7%;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9.1%,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9%,分别比“九五”末提高4.8和1.9个百分点;建设“一站两中心”28家,培育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8项,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家。二是招商引资动力增强。2004年,全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相当于“九五”的2.37倍,比2000年增长9.1倍;新批合同千万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0个,比2000年增加15.7倍;民资每年以增幅超过75%的速度涌入,四年达到330亿元。三是改革重组动力增强。“十五”以来,重组资产涉及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全市近13万名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得到依法调整,调整率90%左右。新增扬农化工、联环药业、江苏琼花、宝胜股份等4家上市公司,共发行股票1.25亿股,募集资金17.66亿元。
虽然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拉伸,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大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不足,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技术创新和品牌开发重视不够,五是环境压力较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不宽、利用率较低。
“十五”的努力,为全市工业经济“十一五”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平台,增添了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在经济总量上,我市人均GDP将实现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目标跨越,向工业化中期的更高阶段迈进。在此阶段,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工业经济集约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工业结构上,制造业出现重型化趋向,汽车、化工、船舶、电工电缆和电子等一批产业将加速发展。同时,“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机遇和挑战同在。
主要机遇有:一是在国际制造业加快向长三角转移和江苏要建成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宏观背景下,扬州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不断巩固和强化制造业基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二是随着扬州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境内外资本在我市的投资和并购重组空前活跃,扬州工业可以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合作伙伴。三是全省沿江大开发的推进,扬州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岸线资源,为发展现代新型工业构筑全新的平台,为优势产业集聚打造新的载体。四是随着铁路、大桥、环城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和港口等五大工程的相继建成,新的铁、公、水现代大交通格局基本成形,使扬州大大缩短了与外部沟通交流的时空距离,降低了物流成本,为加速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五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使工业经济微观机制的活力得到增强,扬州工业的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五是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现实竞争力的机遇已经来临。
主要挑战有:一是要素制约。扬州是资源和能源小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土地、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二是结构制约。作为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的压力较大,产业升级和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三是市场制约。随着2006年我国将全面履行WTO的承诺,国内市场将全面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更加迅猛,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四是出口制约。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非贸易壁垒的加强,出口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我市经济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可能会抑制我市的产业发展。五是效益制约。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趋紧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工业用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较快,交易成本、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已经导致出现了产业竞争力下降、优势弱化的迹象。
六、规划的指导思想
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外向带动和科技推动,鼓励全民创业;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提高执政能力,改进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协调服务;坚持以发展为主线,努力提高支柱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七、规划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10年,列统工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22.5%;列统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1%;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一半以上。
2、技术进步目标。
到2010年,新产品销售率达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十一五”期间,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6000项,新申报专利6000项;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200家,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00项,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3、工业投入目标。
预计2005年全市工业当年投入250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总投入达到1900-2200亿元,年均增长15-20%。
到2010年全市工业协议利用外资达到80-90亿美元,年增长超过30%,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年增长超过20%。
4、做大做强目标。
到“十一五”末,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60家,过50亿元10家,过百亿的3家。到2010年,培育上市后备资源企业40家,实施股份制改造企业20家,新增上市公司6-8家。建立20户现代企业制度典型示范企业。
5、品牌目标。
推进实施名牌战略。到2010年,力争使我市拥有国家、省、市名牌产品数分别达到20个、100个和400个,拥有驰名、著名、知名商标数分别达到10个、100个和400个。
6、可持续发展目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到2010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
(二)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及目标
推进“三重”(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工作,提升产业竞争综合实力,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重点的原则,立足特色,发挥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发展服务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集中力量推进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实现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1、石油化工。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石化总产值达到1000-10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5%-22.5%。
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1)总体规划是加快沿江石化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沿江的东部江都以石油炼制及石化、芳烃分离、农用化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重点;市直化工以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为重点;西部仪征以重化工及石化物流产业为重点,形成我市沿江各具特色的石化产业带。
(2)加快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乙烯项目落户园区。近期重点发展烯烃类及其延伸产品。按照化工园区规划,重点实施丙烯酸、醋酸乙烯、乙二醇、环氧氯丙烷、聚氯乙烯、重交沥青、石化物流等项目。以仪征化纤为主体,重点实施16万吨聚酯专用料项目、年产100万吨PTA项目、年产10万吨短纤维项目、年产3万吨涤纶工业丝项目、瓶级切片项目。
2、汽车及零部件。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的汽车整车产销量力争达到30万辆,汽车工业销售收入450-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28%。培植4-5家年销售50亿元以上、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整车和零部件龙头企业。汽车服务业占汽车行业比重达40%。
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1)全力推进上汽集团仪征自主品牌生产基地的建设。
(2)中集通华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罐式车生产基地。
(3)发挥江都汽车产业优势,重点实施微卡和客车OEM生产基地。
(4)继续整合亚星奔驰,做大做强亚星股份。
(5)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扩大汽车油箱生产,发展车桥、车用空调、汽车电子、启动电机、汽车转向泵等产品,提高零部件总成化率。发展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整合相关资源建立铸造中心,做大做强活塞环、缸套、曲轴、连杆、启动电机和粉末冶金结构件等产品。
(6)大力发展汽车贸易、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由汽车工业向汽车产业发展,不断扩展产业链。重点实施高力汽配城等项目
(7)通过与上柴资产重组,提高柴油机技术水平,研制开发欧Ⅲ发动机,降低有害排放物和噪声,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
(8)规划建设力联集团汽车发动机总成生产基地。
3、纺织服装。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化纤纺织产业产值达300-32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18%。
发展重点:
(1)依托招商引资和现有纺织企业做大做强下游产业。
(2)重点发展新型纺纱、高档高仿真面料,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做大做强产业用布。
(3)进一步壮大虎豹、琴曼等服装企业的品牌效应,建设江都舜天服装加工基地和高邮服装城。
4、电工电缆。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0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50-7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1%-33%;其中宝胜集团达125亿元。
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做大做强宝胜等一批重点企业;产品种类与档次有新的突破。
(1)电缆类:以宝胜为主体重点发展高压和超高压交联电力电缆、中低压电缆、防蚁防鼠电缆、通信电缆、特种光缆、光通讯接入网带状光缆、室内软电缆、高温电缆、核级电缆、电梯电缆、环保变频电缆、单晶铜导体以及无铅、低烟无卤电缆料。
(2)电器设备类:重点发展热保护器、高压开关、配电变压器、输变电成套设备和新型配套产品;发展系列电动工具、高效节能电机、大功率高效节能灯等系列产品。积极发展高、低压电器、电工材料、蓄电池、电工仪器仪表、电站配套设备等产品。
5、电子信息。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0-3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5%-40%。
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1)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
(2)做大做强军工电子和通讯电子整机。
(3)发展电子材料、电子计算机相关产品及专业软件产业等。
(4)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力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及其延伸产品,加快培育建设LED照明基地。
6、医药及医疗器械。
发展目标:到2010年,争取全市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实现产值80-100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6%-32%;联环药业年销售争取超过30亿元。
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1)医药:抓好联环药业已申报生产和临床21个新品进度(其中1个一类新药);重点发展抗高血药、心血管药、抗过敏药系列、激素类药系列、植物提取药、基因工程疫苗(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系列禽用新疫苗)。
(2)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和实施中能医用直线加速器、彩色B超、植入性记忆合金骨科器械、微创手术冷热刀、静脉输液控制器、卤化银激光刀、诊断试剂盒等产品和项目。
7、船舶制造。
发展目标:2010年造船总能力超过340万吨,造船量300万吨,产值130-16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9%-35%。
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1)主要建造高附加值船舶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以及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船等出口船舶,采用先进的造船工艺,实现船舶制造的规模化和系列化,进行批量生产。
(2)同时加快建设发展船舶配套产品工业园,发展船舶配套产业。以造船为龙头,发展相关产业,积极引导机械、电子、冶金、装饰等行业参与船舶配套产品开发,提高配套产品的本地化比重,重点发展船用辅机、钢材预处理配送中心,建立船用钢板、装饰建材和辅助配套产品市场。
8、金属板材设备和金属制品制造。
发展目标:到2010年实现产值260-3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27%;形成销售超10亿元企业5-8家。
发展重点及主攻方向
(1)金属板材设备:以国家级机械板材加工设备产业基地为龙头,创建江苏省锻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锻压机械自动线技术、锻压机械的数控化、高速化和专机及联线技术;汽车车身覆盖件冲压由单机向多机联线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发展;自主开发与成果转化并举,以锻压机械工业为基础,研究和开发高速化、自动化、集成化、绿色环保和精密旋压技术,在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智能制造系统(IMS)、节能环保技术等方面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形成折、剪、冲、锻、旋等多品种、多规格、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2)金属制品业:加快诚德工业园建设,采用“连铸连轧”短流程新工艺,形成钢冶炼—优质钢—金属制品的产业链;加快推进华油钢管生产基地建设,争取二、三期工程早日启动,全力争取华油钢管总部搬迁进区;加快做大干式海运集装箱和冷藏箱的规模,加速开发用于铁路、公路、装运液体货物和特殊材料等专用的特种、高附加值的集装箱新产品及用于食品仓储、保鲜运输、超市、军队、邮政等行业、部门需要的特殊规格、特种功能的冷藏箱、冷藏柜、展示柜、冷库板等冷藏箱产品、钢结构及工程;规划建设中集物流装备工业园。
(三)产业布局
坚持沿江开发与沿河开发并举,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合理布局,科学发展、集聚发展、链式发展。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结合,发展与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业。
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化纤纺织、电子信息、金属板材设备制造、船舶等产业。
在仪征重点建设扬州(仪征)化学工业园、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建设中集物流装备园、动力科技园、纺织工业园、物流园区等。
邗江重点建设金属板材设备制造业和服装产业基地;发展汽配等现代服务业。
广陵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等产业。
江阳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机械制造业、玩具产业。
江都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及农用化工、船舶产业。
沿河地区:重点发展电工电缆、电子信息、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宝胜、电动工具、灯具、玻璃工艺品、文体用品、鸭业等一批特色乡镇和企业工业园。
八、实施规划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规划的目标,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1、进一步推进“双创”、“三重”活动,强化对“双创”、“三重”活动的政策引导。
大力宣传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双创”、“三重”工作的有关政策意见,进一步营造工业技术创新、企业二次创业和推进“三重”工作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全市“双创”、“三重”工作组织体系,提高“双创”、“三重”工作的组织程度。动态制定全市“双创”、“三重”工作年度目标和3-5年计划,以项目为抓手,加强考核,推动“双创”、“三重”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双创”、“三重”政策效应,有效利用“双创”、“三重”政策资金,加大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品牌争创和人才建设,推进企业做强做大,推动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2、进一步培植产业集聚,延伸拉长产业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分层次推进、培植产业集聚,逐步优化产业布局,延伸拉长产业链,形成企业群快速扩张、分工合理、错位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布局。
(1)特色产业集聚。在一些地区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聚。
(2)工业园集聚。在现有的省级开发区外,积极推进工业园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尤其是企业工业园的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创建企业工业园。
(3)产业链集聚。对形成产业链和增值链的企业和产业进行上下延伸,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鼓励、支持配套企业、配套项目形成集聚。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扬长避短的科学选择,是结构调整的主要取向,是未来可以倚重的增长力量。服务业大多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对于扬州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尤其需要通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重点行业,发展现代物流等产业,提升会展服务与科技服务等产业;抓重点区域,打造港口、沿江地区物流集聚区等;抓重点项目,像抓城市建设、工业项目一样抓好中远物流、港口扩容、信息化、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项目推动;抓重点企业,整合资源,对仪化、宝胜、三笑、高露洁等现有物流设施进行现代化流程再造。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首先是制定《扬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工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争取到2010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分别下降15%和20%。
其次是抓好“1220”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实施“1220”试点示范工程。“一个园区”,即集中抓好扬州市化学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工作,积极探索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途径。通过“两个重点企业”和“二十个项目”的试点示范带动,扎扎实实地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是抓好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积极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激励企业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要严格环境管理和监督,对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5、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对工业经济的带动力
通过政策激励,引导重点企业加强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等途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尽快形成一批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战略重组、产业集聚等,促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地扬州,尽快形成“百亿航母为龙头,十亿板块为支撑,亿元企业为基础”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6、实施名牌战略,彰显扬州特色
围绕我市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医药、纺织化纤、电工电缆、船舶等重点产业群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数控锻压机床和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产业,加强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发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大力提高名牌战略推进的组织程度和实施力度,积极打造一批传统品牌、特色品牌和高新品牌,在确保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苏中领先的基础上加快“跨江进位”的步伐,形成具有扬州优势、彰显扬州特色的扬州品牌群。
7、着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一方面是加大企业对外推介和战略引资力度。在继续办好各种招商活动的同时,借助经贸信息网建立工业项目招商平台,常年为企业提供免费招商信息服务,千方百计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来扬投资合作。鼓励骨干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引进增量投资,调整产品结构,激活内部机制,加快企业发展。同时要注重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要设置严格的“绿色门槛”和“技术门槛”,坚决将影响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的项目拒之门外。对引进的项目,注重消化吸收其核心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借力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优势企业在国内和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用好上市募集资金,加强资本运作和再融资能力,实现低成本扩张和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培育上市后备队伍,加强对股份公司的规范改制、上市辅导、推荐申报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使这些企业在能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展。
8、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内生动力加快发展
一是引导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通过树立管理先进典型,举办各种培训,帮助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统一,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9、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加快相关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等体系的建设,着力营造诚信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建设“平安扬州”,着力营造经济安全的发展环境。
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对企业负担的监督管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健全工业经济预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利用扬州经贸信息网等信息平台,及时传递政策信息;同时深入基层做好调研,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提出切实可行对策,为政府和企业做好参谋。
加强政策法规落实。对于国家明令禁止发展的“五小”等落后生产能力和严格控制的热点行业和项目坚决不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同时,要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各种优惠政策,不分所有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技改贴息、技术创新项目补助等。
加强生产要素的协调。在电力供应上,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电力负荷指标,充分挖掘地方自身的发电潜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狠抓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在土地供应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复垦土地,为向上争取工业用地指标创造有利条件。在资金协调方面,建立银企信息交换机制,及时将企业项目情况和金融动态与双方进行沟通,推进银企合作。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担保领域,逐步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积极探索运用财政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按一定比例进行坏帐补贴。在运力保障方面,做好汛期运河航运协调,确保沿河重点企业的物资运输。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转变工作作风,完善机关法制建设,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