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扬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扬府办发〔2006〕1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扬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
现阶段的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对于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认真总结我市15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五”期间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以明确“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指明方向。
一、“十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总结回顾
(一)基本成效
“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开发、财政部门密切配合,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市农业综合开发系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开发农业、用市场机制运作农业、用国际惯例管理农业;坚持强化农业基础、扶持龙头企业、抓好科技开发,为全市“三农”工作做出了新的贡献。
1、增加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十五”期间,在国家增加农业开发总投资并增加无偿投入比例、省增加苏中配套比例的条件下,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经多方面共同努力,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五年共争取项目资金3.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21亿元,分别比“九五”增加1.16亿元、0.97亿元,上升65.7%及78.2%,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974万元,省财政配套8872万元;市以上无偿资金1.45亿元。特别是“十五”后三年,在中央对粮食主产区实行重点投入、省政府要求投资向苏北倾斜的情况下,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做出新成绩,营造投资环境,迎来了新机遇,实现三年三大步,年年投资创新高的实绩。2003-2005年专项资金2.68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63亿元(市以上无偿资金1.07亿元),超过前12年投入之和。在“十五”总投资中,农民、农村集体和企业自筹资金1.2亿元。同时,通过有偿资金的呆账核销、水毁工程的补助、省农发办专项支持等项目计800万元,吸引和带动“三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达4.27亿元,这为全市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经过改造的中低产田完成中沟级以上建筑物530座,硬化渠道502公里,机耕路874公里,新建田间建筑物46411座,改良土壤26.1万亩,改善灌溉条件25.8万亩,建设农田防护林22.3万亩,项目区通过综合治理和综合配套,基本上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五”期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5万吨,为全市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期间,围绕扶持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开发工作。制订了主导产业规划,明确“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鹅鸭经济和经济林果”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实行“龙头+基地+农户”的扶持方式,重点扶持1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直接立项投入财政资金5634.6万元,先后重点扶持宝应荷仙集团、高邮鸭集团、高邮双兔米业、仪征馋神风鹅集团、江都的花木设施栽培、邗江的万达羽绒等一批国家或省重点龙头企业,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发挥了“强龙头、建基地、促致富”的作用。
4、提高了项目区科技开发水平。“十五”期间,积极依托科研院所,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组织实施了邗江高效农业项目、宝应有机藕栽培项目和仪征丘陵山区经济林果项目。利用土地治理科推资金,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农林新品种、新技术,麦套稻、稻鸭共作等轻型栽培技术,推广“三品”生产技术。结合项目区吸引“三资”投入农业开发等形式,巩固和发展了一批新老园区,如司徒高新技术园、宝应玫瑰园、江都万亩花木园及千亩牡丹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园和万亩水产园,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业发展科技水平。
5、促进了农民多方增收。“十五”期间,项目区通过综合治理和综合配套,农民增收明显。主要通过省工节本增收,增加产量增收,结构调整增收和园区打工增收等途径,改造后的农田作物平均增产70-100公斤;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在享受土地租金的同时,在园区打工工资年收入一般在50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比非项目区增收200-300元。
(二)基本做法
一是坚持集中规模投入。“十五”期间,尤其后三年在项目计划安排上,坚持“重点区域重点安排,优势产业加大扶持,好的项目不断投入”的做法,坚持每个土地治理项目规模万亩以上,做到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促进主导产业及龙头基地建设。
二是坚持推进区域开发。按照“大力开发沿江,重点开发沿河,加快丘陵高沙土,兼顾特色农业”的开发思路,“十五”期间,分别编制了沿江、沿河、丘陵登月湖和优势农产品开发规划,四个区域经省开发部门批准相继建立了示范区。沿江围绕“长江特水、无公害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产业10个万亩基地建设;沿河围绕“水稻、水生蔬菜、水禽和特种水产”等产业开发;丘陵、高沙土分别利用省级项目,在江都吴桥、塘头启动连片示范区建设规划,仪征以登月湖为重点,组织了3万亩的经济林果基地建设。
三是坚持以“一资”引“三资”。2003年以来,全市农业开发系统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与农业开发部门工作结合起来,做到观念更新抓招商,突出优势抓招商,政策优良抓招商,严格考核抓招商,起到了项目区到哪里,“三资”项目就投到哪里的作用。农业开发项目和项目区,成为吸引“三资”投入的载体。
四是坚持项目资金规范管理。“十五”期间,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结合扬州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和创新规范管理工作,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市开发局、财政局于2004年制订出台了《扬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意见》,2005年出台了《扬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规范管理的规定》,后者明确了十三个方面,作为项目开发重要环节,为全市项目的高标准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通过文艺汇演、业务知识竞赛、多种媒体宣传报道、建立干部联系点制度、开展“三旗竞赛”活动等途径,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开发项目与资金的规范管理工作。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开发投入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二是集中规模开发与分户承包经营不相配套;三是项目区筹资投劳开发与减轻农民负担不相一致;四是项目投资计划与实际开发需要不相协调。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规模开发不够,规范管理不够,作风深入不够等问题须在今后开发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条件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全市现设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高邮、江都、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辖区土地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4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0万人,耕地总面积475万亩。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59.3亿元,粮食产量20.5亿公斤,油料1.37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755元。
(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是光、热、水条件较为优越。全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无霜期222天左右,年降水量950-1050毫米,光热水三要素配合比较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农林作(植)物的高产栽培潜力大。
二是水域资源广阔。境内长江岸线80.5公里,流经仪征、邗江、江都,京杭大运河长143.3公里,有邵伯湖、高宝湖、白马湖。全市有内陆水面204.89万亩,其中湖泊97.32万亩、河沟65.53万亩,池塘39.96万亩,水库2.09万亩。全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05万亩,年产水产品30万吨,其中特种水产7.5万吨。
三是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大。据调查,全市农业后备土地资源面积达345.6万亩,其中有54%左右分布在里下河地区。全市中低产田247.19万亩,占现有耕地的52.96%,里下河、丘陵、高沙土地区均有分布。
(二)有较强的产业优势
“十五”期间,正确处理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推进了集约式发展,重点扶持建设优质粮、优质蔬菜、花木、畜禽、特水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宝应“有机四水”—优质水稻、水生蔬菜、水禽和特种水产;高邮“绿色五业”—高邮鸭业、鹅业、渔业、米业和林业;江都“生态五特”—特色花木、特色粮油、特色蔬菜、特色水产和特种畜禽;仪征丘陵开发特色—优质林茶果、食草畜禽;邗江城郊农业特色—长江特水、无公害蔬菜、绿色林果。全市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6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14家,市级31家,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72家,各类农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294个,带动农户25.5万户,农产品经销大户和农民经济人2万多。
(三)有优良的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境内有京沪、宁通高速公路,近两年东西通了火车,南北架起了润扬长江大桥,百年梦圆,扬州正在发生着新的历史巨变,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将发展成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十五”期间,全市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积极组织实施通达工程、碧水工程、农村改水改厕等,切实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使村容村貌、镇容镇貌为之一新。扬州已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市。南水北调东部取水口位于江都,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全市建立罗氏沼虾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无公害优质稻米等省级示范区7个,无公害蔬菜等市级示范区15个,全市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宝应、高邮、江都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定,发展无公害产品214个,绿色食品131个,有机食品27个。
(四)有明显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投入不足。扬州地处苏中,经济发展比不上苏南,农业投入的优惠政策不及苏北。加之,市内工业欠发达,反哺农业不够,不少企业、产业得不到扶持,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少,但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名牌产品不多,尤其缺少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不强。
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全市农村现有劳动力162万人,常年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65万人,其中多为“3860”部队,缺乏创新和科技知识,不能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增加投入;坚持以建设新农村为统领,发展高效外向农业为重要内容,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快开发高效、外向、生态、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坚持开发为民,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实现“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和“两个率先”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农业内涵发展、集约化开发的原则。建高改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降低自然风险是农业开发的基本功。以项目区为单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都要靠内涵开发,集约化发展,要始终把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作为今后的根本任务,走精细化、集约化之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
二是坚持发挥区域优势、产业化开发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突出重点”的思路,结合沿江、沿河、丘陵农业区的资源条件、生产基础、产业特色,进一步抓大放小,选择优势项目,扩大规模产业,发展“三品”农业,着力培植“产业龙头+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使产业化开发成为增值增收,克服市场风险,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弱质产业为富民产业的根本途径。
三是坚持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开发就是要“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紧紧围绕本地优势农业资源和优势产业,突出开发重点,集中投入、连续投入,把产品优势做大,产业优势做强。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标准化开发的原则。农业开发向纵深发展,大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结合农业措施进一步发展品牌农业、标准化农业。
五是坚持促进农民增收、开发富民的原则。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搞开发,把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作为检验农业开发工作成效的唯一依据,农业开发一定要在投资效益、工程效益、可持续发展上为农民办急事、解难事,使农业开发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六是坚持管理机制创新、规范开发的原则。随着农业开发任务的扩大,从乡镇(企业)开始,进一步明晰规范管理要求,同时特别要强化开发激励机制,大力推行“先干后补,群众参与,实绩奖惩”的激励投入机制,倡导“我要开发”的浓厚氛围。
四、“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是富民。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明确,到“十一五”期末,农民人均收入达1000美元。为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优先致富奔小康,完成国家和省赋予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任务,提出“十一五”农业开发的目标任务。
(一)规划目标
各项目区通过项目实施与建设,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体指标为:
——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0万亩,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56万亩,省高沙土8万亩,丘陵山区改造6万亩,建成集中连片规模产业基地10个,其中3万亩以上5个,每个县确保1个,如江都昭关优质稻米、邗江槐泗等项目区;5万亩以上5个,如宝应望直港优质稻米与有机藕、高邮陆安河项目区优质稻米、仪征登月湖区的经济林果、江都高沙土地区的优质粮及小杂粮等产业基地。
——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32个,其中国家级、省级10个,一般产业化项目22个,通过重点扶持、连续投入,培植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个,培植“龙头+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密集型利益共同体3-5个,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2-3个。
——实施省级科技项目8个,其中新建科技示范园区6个,同时,抓好司徒、蒋王、砖桥、水泗等老园区的巩固和发展建设。
——实施省级丘陵山区项目18个,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围绕经济林果、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产业,进行立项开发,发展特色农业,振兴农村经济。
(二)开发任务
1、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增加和提高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要求,以综合治理为中心,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渠综合配套,以及灌溉机电设备的更新,把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具体做到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区域重点:宝应县主要分布在射阳湖、望直港、安宜、山阳等乡镇;高邮市主要分布在界首、周山、周巷、龙虬、司徒、缷甲等乡镇;江都北部里下河地区主要分布在邵伯、樊川、小纪等镇和南部吴桥、郭村等高沙土地区;邗江南部沙头和北部槐泗、方巷、公道等镇;仪征登月湖区的月塘、谢集、马集、陈集等乡镇。里下河地区突出项目区内生产交通建设和灌排能力的提高;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搞好综合治理,尤其加强水源建设,挖塘、扩库,提高积水、蓄水、引水能力;沿江高沙土地区,突出抓好节水农业、沃土工程建设。二是产业重点: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继续扶持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经济林果、鹅鸭经济等主导产业,以及地方特色农业。结合龙头企业的扶持,抓好基地建设。三是治理重点:在改造中低产田过程中,下大力气发展节水农业,重点发展衬砌渠道、开挖当家塘,结合设施农业的发展,配套发展喷灌、滴灌等工程措施。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围绕中低产田改造,搞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河地区做到每亩不少于8-10株,高沙土地区利用沟渠发展林带建设;丘陵山区利用岗坡地发展林带及成片林建设,积极引用林果新品种,大力推广林渠路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发挥节地多效的功能作用。
2、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培育规模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紧紧围绕扬州农业优势产业,特别是要加大对粮食、蔬菜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扶持力度,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对优势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连续重点扶持,促进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搞好鹅鸭、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特种水产等高效种养业基地建设,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培植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扶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一方面抓好优势和特色农产品集中区域专业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另一方面把优势农产品推向超市经营平台,构筑农产品高效益流通体系。通过冷藏保鲜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建设,发展连锁配送、专卖、超市等现代流通业,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坚持“大胆实践,制度创新”的原则,不断探索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做法,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借道行车”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开绿灯。通过规模产业开发,项目扶持与建设,加强组织与培训,推进“四有”,促其规范发展,带动农民闯市场。
3、以抓好科技项目为重点,推动农业科技开发。
充分发挥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省家禽研究所、里下河农科所的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搞好技术依托,发挥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对项目建设的增效增收作用。
——加速科技项目实施。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级丘陵山区开发等科技项目,借鉴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经验和农业开发在科技园区项目建设上的做法,鼓励能人、科研人员领办项目建设,形成技术、资金、产品开发一体化,把科技园区项目做大、做优,建成集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放大,标准品牌农业不断提高,致富模式展示不断入户的高效示范农业。充分利用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势,不断扶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新的园区,搞好试验示范,扩大功能效应。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继续扶持司徒、蒋王、砖桥和高邮界首等项目区建设,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以科技委托的形式,集中利用科技推广费,在项目区推广应用农林、水利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加强种苗和种禽繁育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水平和效益,使项目区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市10%以上。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采用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出外学习等方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强对项目区农民的新知识、新技术灌输,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水平。
4、以改低综合治理为重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搞好土方工程建设。土方工程是土地治理项目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在改低过程中,围绕各类配套建筑物建设和生产交通建设,搞好土方测量,耕地平整,做足土方,到边到位,尤其要抓好老庄基、老河沟、老坟茔、老窑厂、老路干等地的复垦工作,增加新耕地。同时,结合土壤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突出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力度,搞好沿江、沿河、沿路农田防护林带和丘陵山区岗坡地成片林建设。同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合理安排配套工程建设。根据需要与可能合理安排各类配套建筑物建设,做到既经济又实用,也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五、“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重点
扬州分属省里下河(含沿湖)、沿江(含高沙土)、丘陵三大农业区。
(一)里下河地区
土地总面积438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1%,耕地面积29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62.1%,其中中低产田面积123万亩。该区面积大、人口多,后备资源潜力最丰富,也是全市实现小康最需增加投入的重点地区。
里下河地区一直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状况如何,对全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投入,稳定与提高稻麦为主的粮食生产优势,坚持品种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品质,走粮食产业化开发之路,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使粮食优势成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经济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丰富、水体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为重点的特色经济,建设一批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农副产品基地。如运东高平田区的优质稻米产业,射阳湖荡田区的荷藕产业,中部低洼圩田区的特种水产、鸭业经济,江都蚌蜒河南圩田区的优质稻米产业,运西沿湖地区的特种水产等,都具备规模集中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沿江地区
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32%,耕地面积80万亩,占全市总耕地16.8%。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江地区耕地锐减、农业后备资源匮乏。200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农业”板块的要求,沿江农业开发率先规划,组织三大产业开发取得了很大成效,发挥了滨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要以沿江高等级公路为轴线,以“江苏省沿江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载体,从“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上抓好立项开发,促进工业园、城市圈、大江风情和谐协调发展。
具体抓好四大产业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以邗江万亩优质蔬菜为优先投资重点,在前期蒋王、杭集投资开发的基础上加快沙头镇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投资建设步伐,解决城乡居民“菜篮子”问题。江都除咸草头扩大生产形成加工基地外,对洋葱、小萝卜、特色蔬菜产业化生产要进一步提升,做大做强,形成高沙土小宗作物生产加工优势。
花卉苗木、经济林果是沿江的一大产业特色,邗江头桥和江都浦头、嘶马的2万亩银杏,要稳定面积拓加工,打开市场求发展;江都沿江花木产业在万亩花木示范园和丁伙花木专业镇的基础上,继续向南、向东扩大辐射,形成以雅典娜路→江平线→大宜路→328国道为轴心的花木生产观光循环路线,花木面积集中在仙女、大桥、宜陵3镇连片面积4万亩。抓好花木市场的建设是投资的重点,也是带动江都整个花木产业发展的龙头,作为产业化项目扶持的重要对象。同时进一步提升花卉苗木品种的档次,扩大设施栽培的面积,发展精品园,以优势名贵品种,以景观配套,承包生态绿色产业工程建设占据市场。
长江特种水产开发是“十一五”期间沿江农业开发投资的又一重点,在邗江继续实施万亩长江特水项目,抓好老鱼池改造,搞好配套,提高养殖水平,打造产业品牌,同时,江都、仪征沿江地区,利用现有养殖水面,滨江生态条件,积极发展养殖、休闲、观光农业。
粮食产业主要集中在江都通南高沙土、邗江北洲的部分乡镇和仪征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在沿江长期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下,“十一五”期间结合省级高沙土治理项目实施,在吴桥、郭村两镇建成一个6万亩集中连片项目区,建成优质稻麦生产示范基地。在沿江地区同时抓好优质油菜、优质弱筋小麦、蔬菜、银杏等产业扶持,突出加工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三)丘陵地区
土地面积1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万亩,分别占全市17.6%与21.1%。“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改土治水力度,以小流域为单元,搞好综合治理,搞好库塘建设和有关工程建设。
丘陵地区种植业中的粮、草、茶、果、桑,养殖业中的鹅、羊都具有区域优势。“十一五”期间,在促进粮油增质的条件下,大力推进产业调整,把5级以上提水的种粮面积调减下来,积极发展林、茶、果,加快草食畜禽基地建设。发展农林、农牧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规划在仪征、邗江分别建设3万亩以上优质粮基地和甘泉山特种林基地,发展樱叶出口加工生产。扩大登月湖区经济林果建设,由现在的3万亩发展到10万亩。在高邮、邗江、仪征建立以鹅业为主体的繁殖、养殖、加工、营销基地,使之成为丘陵山区经济支柱。
六、“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及效益
(一)投资来源及规模
“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省级丘陵、高沙土项目投资来源,规划“十一五”期间总投资6.45亿元,其中财政总投资4.65亿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资4亿元,省级高沙土和丘陵山区开发投资,分别为3000万元和3500万元)。群众、企业自筹1.8亿元。在财政4.65亿元中,中央财政2亿元,省级配套2.13亿元,市县配套5200万元;财政投资中土地治理项目投资为3.355亿元,其中国资2.815亿元,省级丘陵、高沙土项目5400万元。产业化项目投资1.295亿元,其中国资1.185亿元,省级丘陵项目1100万元。另招商引资12亿元。
(二)预期开发效益
1、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规划改造中低产田70万亩,每亩新增粮食50-100公斤,土地治理项目新增农业总产值3.91亿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新增产值7.36亿元,财税增收1.17亿元,项目区农民还可以通过结构调整、优质优价,工程建设、节电节水节工,在园区企业打工等途径增加收入。据预测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多增加500元左右。
2、社会效益:根据规划目标和开发任务分析,新增耕地1万亩左右,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3.8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2.47万亩,建成优势产业基地60万亩,其中优质粮基地40万亩,特色蔬菜9万亩,花木经济林果1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8亿公斤,项目区科技贡献率比非项目区高10%左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确保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新增劳动力就业1.5万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生态效益: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十一五”开发规划的特点之一,“绿杨城郭、生态扬州”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生态建设,宝应运西、东荡,高邮运东荡区,江都绿洋湖区,邗江沿江、沿湖,仪征登月湖的立项开发,都将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十一五”规划以生态资源开发为第一特色,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并举,组织项目的实施,做到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在保护中开发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林带建设和成品林建设,营造农田防护林20万亩,拓植树木栽培500万株,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3%左右。同时,通过各类工程建设、土壤改良、循环农业、轻型栽培技术等措施,强化水土保持、土壤改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七、“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积极做好项目争取
在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严管国资,营造环境,树立扬州开发信誉的基础上,抢抓国家重视农业、投资农业的机遇,选准项目,包装好项目,把握时机,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跑步进京,主攻省厅”,尤其是争取更多的规模项目和产业化项目落户扬州,不断增加扬州农业投入。各级政府都要确保农业开发部门的工作经费。
(二)连片安排治理项目
根据国家“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每个开发县每年只能安排1-2个土地治理项目,每个乡镇面积不少于5000亩,每个项目区达到万亩以上。结合老项目区建设,选择重点乡镇进行连续开发,实行整体推进,真正做到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收效一片。严格控制立项条件,控制项目区范围,严禁在城市和工业区周围立项开发。
(三)突出区域开发重点
继续按照“大力开发沿江,重点开发沿河、加快丘陵、高沙土,兼顾特色农业”的区域开发思路,做好区域规划的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区域开发思路与开发重点。沿江继续抓好三大产业10个万亩基地建设;沿河重点抓好水稻、水禽、水产和水生蔬菜开发;丘陵、高沙土分别抓好10万亩经济林果和6万亩优质粮、小杂粮基地建设,尤其要抓好沿江、沿河两个省级示范区建设,做到年初有计划安排,年中有现场推动,年底有考核评比,以此促进农业开发的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和组织程度。
(四)规范项目资金管理
按照《扬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规范管理的规定》,进一步搞好开发管理工作,强化开发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责任制,做好市级评审工作,把好立项条件关,做好前期工作,坚持公开申报,竞争立项,拒绝人情项目。全面推行项目招投标制、监理制,加大项目监督抽查和验收考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按照国家、省要求抓好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建立资金直拔制度和年度审计制度,确保开发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加强建后工程管护,明晰产权归属,结合产权改制,采取多种形式,落实管护主体,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工程长久地发挥效益。
(五)创新完善投入机制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在争取国家多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对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设筹资投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结合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项目扶持,积极开展“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投入机制。为了不断扩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在“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整合农业开发系统资金及农业项目资金,把省级丘陵项目、高沙土项目与国家项目结合起来,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做大企业,做强产业;把与农业农村紧密的“优质稻米基地”、“三项工程”、“碧水工程”、“通达工程”等项目整合起来,扩大开发内涵和外延,全面改善项目区内外部生产、生态、生活条件,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小康村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要继续吸引“三资”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一方面,依据国家投入政策,探索利用专项贴息项目、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进行招商引资,或参入“三资”项目建设,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指导项目区乡镇,以项目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条件,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三资”加盟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六)抓好开发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是国家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新阶段,也是完成市委、市政府“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非常繁重,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高农业开发组织程度非常重要,农业开发系统广大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不断吸纳新人,补充新鲜血液;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干部素质,培养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践行“三个代表”,坚持“开发为民”,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用好每笔资金,建好每个项目,做到项目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为“三农”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
1、规划汇总统计表;
2、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3、规划开发任务表;
4、规划投资计划表;
5、规划效益估算表;
6、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表;
7、扬州市规划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