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扬府办发〔2006〕125号
关于印发《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
第一章 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的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扩大投入、调整结构所形成的积极效应得到释放,全市国民经济继续沿着“十五”以来逐年提升的增长轨道平稳运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初步实现小康目标。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达79.79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达419.87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达288.47亿元,增长1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00美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10.1:53.3:36.6。
扬州市坚持以改善运行环境、培植发展后劲为重点,努力求得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经济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保持稳步提高态势。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2004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1.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在加快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扬州市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由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合作编制的《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国家级论证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扬州市最近五年投入150亿元,实施了十大类148项生态工程。所辖各县(市)、区已全部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实现了“一片绿”。2005年7月29日,扬州市通过了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级考核验收,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全国生态示范市。
二、循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环境方面
扬州市所属各县(市)COD排放量实际均已超过环境容量,其中市区超过2.68倍,COD排放总量中生活污水排放比重越来越大,2004年,生活污水处理率31.98%,低于江苏省41.05%的平均水平。城市河流呈典型的生活有机污染特征,水质达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市区众多河流水质超过水功能区标准。
扬州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非常接近环境容量,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已逼近国家空气二级标准。2004年扬州市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52千克,高于全省9.85千克/万元的平均水平。2004年全市降水年均PH值为5.32,酸雨发生频率22.1%,酸雨污染呈加重趋势。
(2)资源能耗方面
扬州矿产资源优势不明显,缺乏工业用金属矿产资源,能源矿产仅有石油,但产量不高。其它能源都要从市外调入。而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与短缺并存、深加工程度低、整体效益不高等问题,加剧了扬州矿产资源供需矛盾。
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扬州市资源消费总量增幅加快。2004年,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达940.42万吨标准煤,工业电力消费56.30亿千瓦时。八大支柱产业中多为传统产业,其能耗和排污系数高。2004年万元GDP水耗450吨,高于江苏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能耗为1.30吨标煤/万元,略低于江苏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
扬州市耕地面积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减少,到2004年底为47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另外还有只用不征等非法违法现象存在。
(3)农用化学品使用方面
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85%的耕地使用了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2004年,扬州平均每公顷土地农药施用量为4.5千克。
无机肥料投入持续增加,有机肥投入不断减少;2004年,扬州平均每公顷土地化肥施用量为370千克,超过国际上通用的250千克/公顷的标准。
2、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
近年来,扬州市着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4年,一产占GDP比重为10.1%,有所下降;三产占GDP比重为36.6%,也有所下降,且低于江苏省“十五”期间达到40%以上的要求。
工业和农业科技进步率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迟缓,新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少;上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少,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使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所以,技术成为当前扬州工业企业产业升级的最大瓶颈,需继续加大引进和开发的力度。
扬州工业行业的集聚水平和江苏省其它沿江市相比,其主要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产业资源的分布较分散,工业产业处在初步集聚阶段;产业规模偏小,集群内部企业间协作关系不够紧密,企业间分工体系尚未形成,普遍存在着产业链缺位现象;个别产业集群内部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2)社会发展方面
扬州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粮食价格上涨较快,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存在一定困难。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社会稳定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三、建设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条件成熟:2002年,江苏省全面拉开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序幕;2005年,完成《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扬州市已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其下辖四市(县)一区已全部建成为生态示范区,有256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30多家单位通过了ISO14000论证,涌现出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这些为扬州市循环经济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大氛围。2006年,江苏省在“十一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沿江和沿河大开发等对扬州市的发展也是良好的机遇。
人文优势:扬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扬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较高。
区位优势:扬州是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承南接北的苏中地区的重要“门户”。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宁通高速公路与和京沪高速公路在境内汇集;宁启铁路在境内横贯东西。沿沪宁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长江的化学工业、材料工业产业带在扬州交汇;这种格局为扬州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支撑条件。
资源优势:扬州拥有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超过2000平方公里水面资源;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高效农业试验基地;扬州已形成了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食油、荷藕、茨菇、特种水产养殖等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下温泉和砂石等矿产资源。
产业基础优势:扬州拥有化工医药、纺织化纤、电工电缆、汽车及零部件等等八大支柱产业,有一定的产业集聚度。
市内有年产200万吨石油的江苏油田;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近百家,主要骨干企业有仪征化纤、扬农集团、群发化工、联环制药、三笑高露洁、琼花集团等。
全市已形成化学纤维制造、纺织和成衣制品三大发展格局,拥有扬州惠通、江苏通裕、扬州华源、江苏虎豹、江苏琴曼、柏泰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
扬州拥有制造光纤电缆、通信电缆、中高压电力电缆和计算机、阻燃等专用电缆制造企业50多家;宝胜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中高压电缆生产企业。
扬州有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企业4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200余家。上海汽车集团仪征汽车公司是自主品牌的生产基地。
资本优势:全市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多亿美元。已有德国奔驰、美国德州仪器公司、高露洁公司和阿莫科化工公司、意大利皮瑞利公司、德国西门子、日本东丽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公司来扬投资。
2、制约因素
机制约束: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特别是涉及资源利用、废弃物交换的环境价格体系;覆盖全市域的循环经济信息平台等尚未建立,与循环经济建设相关的多元化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政策约束:缺乏与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建设相配套的地方行政管理,包括财税优惠政策和措施。现有政策中存在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相矛盾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的单位和团体需增强支持力度,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和高效有力的投资服务体系,扶持和促进工业园区、一批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以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建设成果的示范作用。
规模约束:扬州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中小型企业多,规模不经济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产业关联(包括潜在关联)度及生态链的稳定性,使环境污染的监控成本高,循环经济技术利用成本较高。
技术约束: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先进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第二章 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总体设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扬州市全行政区域,它包括: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江都、高邮、仪征3个市和宝应县。规划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4.29万。
三、规划原则
1、遵循3R原则:循环经济的建设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简称为3R原则)。
2、贯彻系统工程思想:对扬州市及辖区进行系统调查、系统分析和系统评价,找出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系统诊断,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再对系统进行总体和分项规划。
3、立足当前、前瞻未来:紧密结合扬州市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尤其是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状况,采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循环经济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4、突出重点、可行实用:在全面分析扬州市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其当前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以及环境保护的重点、热点问题,采用因地制宜和系统整合最优原则相结合的方针,与扬州市和江苏省的相关规划系统整合,遵循市场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建设规划。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推进扬州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工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引进向着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向发展;工业生态化、园区化;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总体上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人居环境和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把扬州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1、构建循环型工业基础,持续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企业间循环,传统产业生态转型到位,生态工业园区有效运行;明显提高工业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经济系统。
2、建立起循环型农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显著降低农业系统有害投入品的强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资循环再利用率、农产品安全性和农村整体经济效益,形成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农业发展新态势;全面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循环型、资源型、知识型和服务型的高效持续农业生态经济转型。
3、建成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机制,保障能源、资源的供需平衡;降低产业发展的环境成本,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健全环境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
4、构建社会生活与消费领域的绿色供应系统与保障体系;建立全新躺晒汉吐躺淹缫约胺暇晌镒始写χ煤兔骋字行模ㄉ枳试唇谠夹蜕缁帷?br> (二)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06-2010年):
(1)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框架和运行体系,提高公众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认知度,营造人人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2)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大中型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工业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审计,推进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发展;
(3)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主体区建成70%的环境优美乡镇,实现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循环生态链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物质再循环利用率和农村整体经济效益;
(4)建立健全废物回收与再生利用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系统、节水节能的社会系统,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
(5)资源消耗水平明显下降,万元GDP能耗降到1.0吨标煤,万元GDP水耗降到25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化肥施用强度下降到280千克/公顷,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到3.5公斤/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0%,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2、中期目标(2011-2015年):
(1)在国家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下,全面确立并正常运行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支撑系统;
(2)从体制上、技术上和理念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整体氛围,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纳入资源使用节约化、生态环境无害化的轨道;
(3)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所有工业完成生态化转型,大幅度提高工业竞争能力;
(4)80%的乡镇为环境优美乡镇,建立基于农业产业链的有区域特色的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全面建立与健全循环型农业经济的价值观念体系、生产与生活方式;
(5)循环经济各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1)完善循环经济各个体系,将其建设成为人居和谐的循环型社会;
(2)全面建成持续稳定的生态网络系统;
(3)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五、规划年限
现状基准年:2004年
近期规划年:2006-2010年
中期规划年:2011-2015年
远期规划年:2016-2020年
六、规划指标
本规划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208号文件《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的通知〉》以及《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扬州市《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等文件和具体情况,确定扬州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具体见表2.1。循环经济建设评价标准见附件。
表2.1扬州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项目 考核指标 现状值 目标值
基准年(2004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经济发展 年人均GDP(万元/人) 1.73 ≥3.0 4.50 6.50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 4755 8000 10000 12500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9851 16000 24000 32000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1.3 1.0 0.9 ≤0.80
万元GDP水耗(立方米/万元) 450 250 200 ≤180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36.6 40 45 ≥45
循环经济特征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76 78 79 ≥80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83.5 94 95 ≥9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41.39 70 90 ≥95
秸秆综合利用率(%) 70 90 95 99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31.98 ≥70 ≥75 ≥80
生态环境
保护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千克/公顷) 370 280 220 200
农药使用量(折纯)(千克/公顷) 4.5 3.5 2.5 2
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 2.59 2 1.5 1
万元GDPCOD排放量(千克/万元) 5.53 3.2 2.5 2.2
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万元) 10.52 5 4 3.5
绿色管理 循环经济社会认知率(%) 41 60 80 ≥95
规模化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比率(%) 20 50 80 ≥90
循环经济信息系统覆盖率(%) 58 70 85 ≥95
第三章 扬州市循环型工业建设规划
一、总体布局
依据整体性、集中性、前瞻性、环境适应性等原则,结合扬州市的现状和相关发展规划,未来扬州市循环型工业总体布局将调整成沿江、沿河地区的“两沿”产业带及各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通过“两沿”产业的联动开发,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结合,推动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1、沿江地区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电子信息、金属板材设备制造、船舶等产业;主要包括:扬州市经济开发区、扬州化学工业园、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江都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
2、沿河产业带
沿河产业带将重点发展电工电缆、电子信息、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加强宝应开发区宝胜工业园区建设,加快金飞达电动工具生产基地、郭集灯具产业园、菱塘乡电缆乡镇工业园等一批特色乡镇和工业集中区的建设。
二、循环型工业产业建设重点
1、汽车及零部件工业
(1)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销售→旧车回收→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型汽车工业链中,依托现有优势,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做大做强优势零部件、重点突破整车生产环节、填补产业链条中的空白点;打造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汽车服务贸易业。重点依托亚星集团、上汽集团和宏运集团,加快扬州、仪征和江都三大汽车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带动该产业链的形成。
(2)鼓励开发无污染和少污染的新型汽车、可再生能源汽车,引进和推广平台化、模块化生产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车身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等技术;着力提高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准。
(3)顺应绿色环保和节能要求,加强汽车环保节能产品开发与生产。充分挖掘旧汽车、废旧零件的可利用价值,对其进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修复和改造,提高汽车废旧零件的综合利用率,节约汽车原材料,减少环境污染。
(4)发展汽车制造配套产业—汽车电子产业
促进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制造过程的渗透,融入通讯、半导体芯片、计算机控制、软件等电子信息技术,引导汽车的智能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打造完整的汽车电子产业链。
2、石油化工产业
(1)按照江苏沿江化工产业区差别化、互补式发展和特色化、错位式竞争的基本原则,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建成与南京市连成一片的“国际一流、中国领先”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密集区;加快技术升级步伐,提高石油化工加工水平,形成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基础石化原料、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石化物流相互联接的循环型化工产业链,重点建设石化专业物流基地。
(2)整合石油开采、石油炼制、化工三个子产业链成为一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提高石油开采、炼制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废弃物产出,构建石化产业链或产品链条。
积极争取乙烯项目落户扬州,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乙烯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烯烃类及其延伸产品如丙烯酸、醋酸乙烯、乙二醇、环氧氯丙烷、聚氯乙烯、聚丙烯等。
以仪征化纤为主体,重点发展聚酯、PTA、涤纶短纤维、涤纶中空纤维、瓶片等产品,积极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这些产业链条中包含下面产品链条:(实框表示扬州已有产品;虚框表示扬州需进一步发展的产品)
(3)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合成材料技术层次,以江苏油田、扬州石化厂、大连化学为龙头,重点发展石油开采、炼油、乙烯、聚丙烯、1,4丁二醇及石化下游产品,调优农药和化肥品种结构,拓展新型精细化工产品领域,推进石化制品、有机原料、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产业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
(4)在产业链条中,考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比率。采用先进工艺,将多氯化物残渣妥善处理,精制出高纯度的对、邻、间二氯苯、三氯苯,变废为宝。引进废硫酸浓缩处理装置,将硝基氯苯生产过程中的废硫酸全部浓缩回收套用,实现资源回收综合利用。
3、纺织服装产业
(1)利用扬州现有的纺织产业发展基础,以江苏通裕、江苏华芮、扬州华源、江苏虎豹、琴曼、柏泰等一批纺织服装重点企业为龙头,促进构建生态型纺织原料系统、生态型纺织工艺系统、生态型纺织品后整理工艺系统、生态型纺织品成品加工系统和纺织品生态回收系统五大系统,在各个系统之间通过产品和能量的传递和循环利用,形成循环型产业链。依托现有的纺织印染、纺织产品加工等上游产业链条,重点做大做强下游产业链条;同时加强产业链与其它系统(如农业系统、社会回收系统等)的耦合,增加其柔性。
(2)通过对沿江地区纺织企业资源垂直整合、外资嫁接、技术改造、产品提升,形成从纺织原料→纱线→布匹→染整→服装及其它制成品的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资源配置→各半成品、成品→销售等一条龙;大力发展“绿色纺织品”,充分利用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度高的产品或优势企业;以产品技术为主线,资本为纽带,上下联结,向下延伸,前后形成链条;生产全过程积极采用循环型生产技术如水循环、中水回用、污水处理、油烟净化等。
4、电子信息产业
(1)建立完善的电子产品制造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将废旧产品的拆解和再加工纳入生产流程,建成高效运转的回收体系,依托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基地,实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
(2)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以基础元器件、军工电子、数码家电、电子新材料、计算机网络、通讯器材六大电子产品为核心的循环型产品链,以填补循环型产品链断点为切入点,培养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群的龙头企业:晶来集团、江苏江佳电子股份公司、宝胜集团、扬州中兴移动通讯、扬州恒春电子、东方集团;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5、船舶制造业
(1)积极引导机械、电子、冶金、仪器仪表等行业参与船舶配套产品开发,吸引国内外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来扬投资办厂;重点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铸造件加工中心;提高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水平;支持关键船用设备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提高关键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同时,建立船用钢板、装饰建材和辅助配套产品市场,积极带动修船、拆船、船机、船电、钢结构等产业集群发展。
(2)依托大洋造船公司、大东造船公司、江苏金陵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建立船舶工业园区,吸引中小船舶制造企业、船用装备、配套件企业入园,形成扬州沿江中、东、西三大造船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6、电工电缆业
(1)以电缆类和电器设备类产品的制造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设计、生态产品的研制和开发。重点建设环保型、高科技含量的电工电缆产品生产基地,提升电工电缆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知识产权的自主比例,加快淘汰落后设备。
(2)以宝胜集团、扬州曙光电缆厂、江苏江扬电缆厂、江苏华能电缆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宝应开发区宝胜工业园、高邮菱塘乡镇工业园和市开发区电子工业园等为载体发展电缆业;以扬州科龙电器、江苏捷凯集团、史福特公司、扬州华扬蓄电池为龙头发展电工电缆产业。
7、医药及医疗器械业
以医疗器械制造和医药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设计、环保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扬州亚光医疗器械、扬州亚华生物科技等企业为龙头,打造扬州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头桥镇,重点推广医疗器械产品,提升医药器械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知识产权的自主比例,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加快邗江金属板材设备制造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以材料为龙头的化工医药产业,以江苏联环药业等企业为核心,重点推广循环型医药产品,如蚓激酶;推广由动物、植物提取药物的工程建设。
8、金属板材设备和金属制品制造业
加大对产业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产业重组力度。坚决淘汰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企业。金属板材设备重点研究锻压机械自动化技术、锻压机械的数控化、高速化和专机及联线技术;自主开发和成果转化并举,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高速化、自动化、集成化的绿色环保和精密旋压技术,形成折、剪、冲、锻、旋等多品种、多规格、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金属制品业中,加快诚德工业园区建设,采用“连铸连轧”短流程等新工艺,充分考虑产品之间的替代作用,形成钢冶炼—优质钢—金属制品的产业链;加快做大干式海运集装箱和冷藏箱的规模,加速开发特种、高附加值的集装箱新产品及特殊规格、特种功能的冷藏箱、冷藏柜等冷藏箱产品、钢结构及工程建设。
9、可再生能源产业
(1)太阳能产业
以扬州顺大为核心企业,围绕太阳能产业,形成硅材料提炼、铸锭、切片、太阳能组件封装、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电新产品等完整产业链,形成太阳能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太阳光伏产品,拓展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打造太阳能建筑业。
(2)其它可再生能源产业
加快秸秆发电工程及甲醇、乙醇、汽油、氢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重点
1、扬州化学工业园
根据江苏省“重点发展宁镇扬大石化产业”的规划,园区最终将建成为长江下游沿岸地区较大规模的石化物流集散中心、石油化工及其石化延伸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炼制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废弃物产生,构建以不同原料为先导的循环型石化产业链及产品链。
①增加园内废弃物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废水循环综合利用和中水回用,实行废水资源化。
②建设循环型石化产业链,发展石化物流。
③联合其它化学工业园区,建设以不同原料为先导的循环型石化产业链和如下六条产品链:
炼油→乙烯→PX→PTA→聚酯→聚酯纤维→纺织→服装;
炼油→苯、甲苯、二甲苯、氯碱→氯化苯、硝基苯(氯乙酸)→菊酯农药;
炼油→丙烯→丙烯醇→1,4丁二醇→PTMEG→氨纶→纺织;
炼油→乙烯、丙烯→塑料→塑料制品;
炼油→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合成橡胶→橡胶制品;
炼油→乙烯、醋酸乙烯→EVA→乳胶、管材、薄膜、热熔胶。
④联合杭集工业园,形成基础石化原料—绿色中间产品—精细与日用化工品的化工产业链。
增强园区内“三废”集中处理能力、资源化能力,提高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废水和中水循环综合利用水平;作为其它园区的示范。
2、扬州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内有三个专业园区和三个区中园区:专业园区是:纺织工业园、汽车工业园、高新技术工业园(也称电子信息工业园、);区中园区是:邗江工业园、江阳工业园、广陵产业园。
开发区主要发展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纺织工业、物流产业项目,重点引进:汽车及零部件;电子通讯及液晶显示器件;纺织及服装;机械加工。
(1)纺织工业园
以开发中高档面料替代进口为目标,重点发展多纤维混纺产品、化纤仿真类产品、功能整理产品和环保型产品等;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扩大出口为目标,重点发展牛仔服等休闲装、旅游装、羽绒装等;发展装饰类及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生产新型化学纤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改进从纺纱、织布到印染与后整理工艺系统,并联合农业、社会回收系统,形成循环型纺织产业链。
(2)汽车工业园
主要以扬州亚星、通华半挂车为核心,发展与汽车配套的柴油发动机、水箱、滤清器、车用空调、汽塑件、底盘生产等项目;联合仪征上汽打造循环型汽车工业链;发展汽车服务和汽车贸易业。
(3)高新技术工业园
重点吸引一批技术研发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及高等院校落户,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依托,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孵化基地。建立完善的电子产品制造回收利用体系,实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以填补电子信息产业循环型产品链断点为园区建设切入点。
(4)邗江工业园区
充分放大"中国服装之乡"的品牌优势,以及虎豹、琴曼、柏泰等国内外著名服装商标,加强资源整合,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拓展产品种类,如太阳热水器等。打造太阳能—建筑业,延伸太阳能产业链条。
延伸汽车产业链,大力发展汽车配件、汽车贸易等汽车服务链条环节。
(5)江阳工业园
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机电产业特色,形成工程机械、环保机械、纺织机械、建筑机械和电子元器件及电器制造的产业集群,成为错位竞争中的特色之园。
建立机械类废旧产品的回收系统,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
建设模具生产→零部件加工、回收拆解→功能型整机装备的机械制产业链。
(6)广陵产业园
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区域优势,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等工业项目;综合区重点发展零售超市、大型特色市场、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和物流中心等行业,打造科技研发→制造业→服务业的跨产业循环型产业链条。
3、江都经济开发区
江都经济开发区包括船舶工业园、汽车工业园、纺织工业园。
(1)江都船舶工业园
以江都粤海造船厂为核心,整合市域中小造船企业资源,重点发展大吨位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积极引导机械、电子、冶金、仪器仪表等行业参与船舶配套产品开发,形成多产业之间的产品链。
(2)江都汽车工业园
以江淮宏运公司为龙头,以扩大合作为契机,整合市域洪泉汽配、丁伙油泵油嘴、砖桥凸轮轴等汽车零配件资源,建立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工业园。
建立汽车零配件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联合其它汽车工业园区,建设汽车工业链和汽车服务链。
(3)江都纺织工业园
以舜天服装、针织总厂等企业为龙头,建立纺织服装工业园,重点发展化纤面料、新型仿真面料,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链。
4、杭集工业园
主要围绕三笑、琼花等重点企业,加速民营经济集聚,发展日化、旅游及塑胶等传统优势产业,建立日用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和新型复合材料生产基地。
以上工业园区的重点建设中,近期(2006-2010年)拟通过滚动实施“1220”工程进行。所谓“1220”工程,就是:“1”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扬州化学工业园。“2”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循环经济建设;“20”个重点项目建设:从“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减量化”和“环境治理型产业”四个方面组织实施,以点带面,促进循环型工业的发展和循环经济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循环型企业建设重点
1、重点建设企业
(1)推动亚星集团、上汽集团仪汽公司、宏运集团、扬州柴油机有限公司创建汽车行业循环型企业。
(2)推动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仪征化纤有限公司、江苏群发化工有限公司创建化工行业循环型企业。
(3)推动扬州华源、江苏通裕、江苏通宝、江苏虎豹、江苏琴曼创建纺织服装行业循环型企业。
(4)推动美国柏马微电子公司、晶新微电子、川奇光电、晶芯半导体、晶来集团创建电子信息行业循环型企业。
(5)推动宝胜集团、扬州曙光电缆厂、扬力锻压、华能公司创建电工电缆行业循环型企业。
(6)推动大洋船厂、大东造船、仪征-金陵造船厂创建船舶制造业循环型企业。
(7)推动华扬公司、超越太阳能、华龙太阳能、江苏顺大半导体创建太阳能行业循环型企业。
2、示范企业建设
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使各行业的骨干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发挥循环型企业的示范作用,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及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1)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扬农产品质量、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在国内闻名,可供示范的已开展的和准备开展的循环经济的措施有:
①依据国家削减和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产业政策,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拟除虫菊酯系列仿生农药等,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②建设一流的苯氯化、硝化系列生产基地,优化产品结构。利用多氯化物残渣,精制出高纯度的对、邻、间二氯苯、三氯苯,变废为宝,并适时开发出二、三氯苯生产技术;变废为宝,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③采用全新工艺,实现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选用先进的离子膜技术对烧碱产品进行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又降低能耗。
④独创间位回收系统。在回收间位油中对硝、邻硝成品的同时,分离出间硝基氯化苯;每年处理间位油500吨,变废为宝。
(2)江苏联环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联环药业的药品,远销国外诸多国家;有可供示范的诸多循环经济的措施。
①实施清洁生产,包括技术工艺改进、设备维护更新、原辅材料替代、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等,仅溶媒回收车间一年就回收200吨,减少成本500万元;目前其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1%,一年可节约成本200万元。
②资源再利用。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把昔日的线性开环流程,转变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另外,进一步精心设计各药品生产环节,将废弃物与新的生产工艺串接起来,构筑企业内部微循环,以达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目标。
(3)仪征化纤
产品质量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有许多循环经济的有力措施可供示范。
①使用清洁能源:热电厂严格使用低硫、低灰份、高燃烧值燃煤;到2008年逐步推广清洁燃料替代燃油。
②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督控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实施少废、无废、物料再循环,同时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③采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技术,包括热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废乙二醇、废聚酯熔体、浆块、废丝、废切片等的回收资源化以及冲灰水、其它清净废水、中水的回收利用。
(4)扬州发电有限公司
国家电力公司“一流火力发电厂”,采取的循环经济措施有:
烟尘治理、灰渣综合利用、灰水闭路循环系统建设、烟气脱硫。
(5)扬州一全水泥有限公司
扬州一全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的生产,为此类企业的示范。
①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如生产车间设备冷却水循环利用,给水循环率达95%以上。
②工业粉尘的回收利用。如将粉煤灰、硫酸铁渣作为水泥的生产原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③热能的综合利用。产生的废热气用于烘干原材料;确保余热充分利用。
第四章 扬州市循环型农业建设规划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整体优化原则,依据扬州市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扬州市和江苏省的相关规划,循环型农业建设分为沿江、沿河和丘陵三个区域的具体建设规划。
一、沿江循环型农业区域建设规划
1、区域位置
它位于扬州市长江沿岸和宁启铁路以南的区域;由沿江湿地、圩区和境内的长江组成;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全部,以及仪征市、邗江区、江都市沿长江北岸的20个乡镇。
2、沿江循环型农业区域建设规划
(1)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稳固防洪保安工程。
按照保护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水功能生态和控制沿江水土流失的要求,在长江防护堤两侧建立生态防护林,在沿江滩地和南水北调东线入水口建立森林公园。主要通过加固防洪防涝圩堤,完善农田水利配套等工程,根治水患,保持水系平衡。形成独特的沿江湿地生态走廊,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沿江区域的连“点”成片导向工程。
以江都生态农业银河农业园、宜陵镇和新通扬运河生态示范园等地的示范工程的建设为契机,在以上园区及其相应区域上实现循环型农业集聚。2006年推广国内首家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农业生产技术,例如:江都市塘头实施的秸秆还田利用技术。2015年实现大面积的区域循环型农业建设。
(3)花﹣果﹣木复合系统工程。
扩大和更新农田防护林,以速生丰产林、果木经济林和花卉苗木为重点,利用江都市江都镇、花荡镇、丁伙镇、曹王林园及双沟、宜陵、邵伯等地的沿江花木产业的区域优势,快速发展果树花卉苗木复合生态系统,大力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化。继续扩建花木市场,加快银杏生产发展,形成沿江区域性的特色产业。
(4)宁通高速公路两侧的循环型农业集聚区建设。
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对仪征市内的沿江、沿宁通高速公路“条形区域”的常规农业进行循环型农业改造,主攻方向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2015年实现循环型农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绿色和有机弱筋小麦的开发等。
(5)城区循环型农业工程。
2006年开始在城区内建设现代化循环型农业科技园,2010年建成5-8个循环型农业科技园,增加人们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利于协调城区社会发展的和谐性。
(6)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和绿色与有机基地建设。
提高蔬菜生产的设施现代化水平和无公害优质率。重点建设蒋王蔬菜科技示范园,杭集、沙头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开放型的示范园,宣传循环型农业建设的理念、原则和实施途径;每隔5年按一定的计划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转换为绿色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7)循环型农业监测与评估体系中心建设。根据循环型农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循环型农业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循环型农业建设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控与评估,推动扬州市循环型农业的迅速发展。
(8)长江特色渔业生态科技带。
在长江水域和沿江滩涂,发挥沿江区域的生态资源和科技优势,发展水产养殖,生产长江名贵鱼和“江虾”、“江蟹”等,建设有特色的长江渔业生态科技带。
二、沿河循环型农业区域建设规划
1、区域位置
沿河地区是指扬州市域内沿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和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沿岸地区,其主体是江苏里下河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河地区范围包括宝应县、高邮市全部,以及江都市沿通扬运河以北14个乡镇和邗江区沿邵伯湖的4个乡镇;区域总面积约为4383 ,总人口约为238.35万人。
2、沿河循环型农业区域建设规划
(1)宝应县运西狭长地带循环型农业集聚区建设。
宝应县的山阳镇、安宜镇、沿河镇和范水镇有良好的循环型农业建设基础,利用宝应湖蓝天有机农业示范园、宝应运西循环经济示范园和范水镇、宝应湖轮渔轮休等的示范作用,在京杭大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狭长地带发展“有机四水”-水产、水禽、水稻和水生蔬菜重点产业,2010年完成运西狭长地带循环型农业集聚区建设,约占宝应市总面积的10%。
(2)宝应县沿宝射河流域的循环型农业集聚区建设。
沿宝射河分别有宝应望直港镇湿地作物套养工程、宝应中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东荡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射阳湖镇的退田换水工程等;利用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在扬州市循环型农业规划的近期(2006-2010年)建设一个全省示范的循环型农业集聚区,到2011年开始向南北方向扩展。在已建成的有机稻米、有机蟹、有机藕三大基地基础上,联合宝应运西、东荡湿地、中部平原三大有机产业园,2015年将宝应县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有机农业示范园。
宝应县的两大循环型农业集聚区是扬州市沿河区域循环型农业建设规划的重点,是“北部主体区域”有效发挥辐射作用的基础。品牌以“有机食品”为旗舰;循环型农业建设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始(2006-2010年),进而开展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各类产品与农业“固废”的生态链搭建(2011-2015年),最终形成江苏省有地方特色的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集聚区域(2016-2020年)。
(3)循环型农业发展“枢纽-辐射”区域开发工程。
横泾镇、三垛镇、卸甲镇和司徒镇分别具有不同的循环型农业的生产技术,四镇的地理分布相对较近;这一“条形地带”是扬州市循环型农业建设规划“枢纽-辐射”区域的首建地带;它不断把宝应县循环型农业集聚区的实践经验传递给沿河区域,直至全市。
(4)滨湖区生态系统工程建设。
2006年在邵伯湖浅水滩湿地区域,初步实施生态立体套养和生物防治10万亩;在有效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推进循环型农业的建设。2010年完成滨湖区与循环型农业重点建设乡镇的套养工程,主要是稻田、藕田、芦苇荡等套养鱼、蟹、虾等水产品。在保证淮河入江水道畅通的基础上,扩展精养、复合生态混养的比例。重点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注意保护渔业物种工作;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及其深加工的一条龙产业;在水产品养殖的“纵深”上发展循环型农业,逐步建成扬州市循环型水产养殖业的主体区域。另外,适当发展以农家生活、特色风情、水上狩猎、休闲度假以及湖乡观光为重点的滨湖旅游业。
(5)耕地保护工程。
在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和白马湖的沿线以及区域内的重大河流,通过建设农田保护示范区,整理基本农田,土地集中连片,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达,防护林网配套,保护耕地质量和面积相对稳定。建立耕地保护制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耕地保护体系;在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理念上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增强生态农业抗灾能力。
(6)农田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工程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并进行秸秆工业化开发利用:制作秸秆饲料、有机复合肥、制燃气;用秸秆生产建筑材料、包装材料,提高秸秆利用率。畜禽粪便采用集约化收集与处理措施,按比例逐年增加蓄禽粪便的有机肥生产量,分别建立多个畜禽粪综合利用的环保型企业,增加生态链接的节点。
(7)特色优质水禽养殖基地
高邮鸭是扬州市原产地保护的地方产品,在加快发展高邮鸭生产的同时,开发野生水鸟水禽资源,实现野鸭驯养、水鸟放生;2006-2010年建成20万亩的优质水禽生产基地。
(8)农村清洁能源开发项目。
利用沼气工程,将废弃物转化和消化,沼渣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有机农业;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猪-沼-果”等配套生态家园模式,约占沿河地区全部农户的75%;在农村将大力推广太阳能相关产品,提升太阳能使用的比率。
(9)生态农业产品贸易保护工程。
2006年,有关单位可编制生态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试行办法,2015年在横泾恒亮鱼种批发市场、临泽成鱼批发市场、营南苗猪交易市场、东墩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立明确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贸易制度,推动循环型农业建设。
三、丘陵循环型农业区域建设规划
1、区域位置
丘陵区域地处扬州市西部,包括仪征、邗江、维扬和高邮的25个乡镇,人口46万左右,土地面积约9万公顷,是扬州市自然生态变异较大的地区。
2、丘陵循环型农业区域建设规划
(1)沿山河西北片常规农业区改造。
通过新集镇、扬州星河生态农业科技园的示范作用,以及月塘乡生态农业园的辐射效用,开展常规农业的改造;2010年在仪征市的常规农业区建设3-5个生态农业科技园。
(2)中北部丘陵综合经济生态功能区建设。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主,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在丘陵区域的中北部,进行土地资源的复合生态农业建设;高坡栽果、茶,平坡种牧草,发展以猪、牛、羊为主的牧业;耕地以种粮为主。
(3)花卉苗木建设工程。
丘陵区域应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型花卉企业,重点是栽培特色花木;推广宝应湖蓝天有机农业示范园的大棚加沼气站的运行模式。
(4)中北部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在丘陵区域的中北部谢集乡、刘集镇、陈集镇和大仪镇,2006到2010年新建2-3个环境优美乡镇,推动丘陵地区中北部的循环经济发展,为全市以“点”连面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工程。
根据丘陵地区的特点,以增加其农业生产多样性和示范性为重点,建设现代林业生产基地、家禽生产及加工基地、优质绿茶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等。
四、扬州市循环型农业发展重点
1、近期(2006-2010年):
创建10个重点项目,即“1-3-6”行动计划。“1”个中心:循环型农业监测与评估体系中心;“3”个工程:农业沼气开发工程、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工程、花﹣果﹣木复合系统工程;“6”个循环型产业:立体种植和养殖、城郊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里下河地区和高宝邵伯湖区轮渔轮休、规模化养殖场农牧结合、沿湖和沿江奶业经济带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在此基础上形成6个品牌:高邮鸭、扬州鹅、邵伯鸡、宝应米、邗江菜、扬农奶;循环型农业初见成效。
2、中期(2011-2015年):
以区域农业经济产业延伸为主,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循环替代、环境循环净化,建立循环型农业产业化体系。通过水产养殖综合治理(水质)工程、循环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建立县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完成整个区域的综合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建设。
3、远期(2016-2020年):
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建设。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工程、生态农业理论创新工程,实现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生态农业理论创新;到2020年,扬州市基本建成为国家级循环型农业示范市。
扬州市循环型农业建设重点项目,具体见第七章表7.1。
第五章 扬州市循环型三产建设规划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标志,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40.46%,江苏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求达到40%。扬州市第一、二、三产业比例2003年为11.6:50.5:37.9,2004年变化为10.1:53.3:36.6,从绝对值看,有较大发展,但其相对值在下降,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另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促进物流、旅游、信息、房地产业等的快速发展,同时保证扬州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下面的循环型三产建设规划。
一、物流业建设规划
扬州将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业、高新环保型物流业,这是未来的一个主流。扬州将以“一环七射”为主骨架建设公路系统(一环七射;一环:环城公路;七射:东西连接线-宁通高速,北线-京沪高速,南线-润扬大桥北接线,另外增加京沪高速扩容、沿江高速、江海高速);将加快建设快速客运轨道交通,连接周边中心城市。重点开发扬州港,整合沿江港口资源,在江都、仪征分别设立扬州港作业区;开发京杭运河、盐宝线、盐邵线、古运河、仪扬河、高邮湖、宝应湖等五级以上航道,同时,建设扬州民用机场。以打造公、铁、水联运的苏中物流枢纽为目标,构建现代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把扬州建设成为区域性港口城市和物流枢纽城市。
二、旅游业建设规划
扬州市旅游规划总体布局,将采取“以市区为基地,运河为主轴,里下河地区水乡为重点,逐步向全市有序推进”的空间布局战略;各景区类型多样、主题突出、互补性强、系列化、网络化、适应市场需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整个长江旅游带,将扬州建成以生态、科普、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旅游胜地。突出古、文、水、绿、秀、闲的优势和特色;开发形成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茱萸湾风景文化旅游及生态服务功能区、环邵伯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品牌游览线;整合发展文化娱乐、沐浴休闲、特色餐饮、宾馆服务、旅游商品等配套产业,提升旅游业整体竞争力。
扬州市的旅游业要适度开发,与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相结合,以旅游开发带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化,完美自然景观。
三、信息产业建设规划
扬州循环型信息产业的规划将立足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社会信息化需求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
实施一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大工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实现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再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立足于把扬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微电子、软件、光电、线缆、电子通信等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提升扬州在省内重要通信枢纽的地位;继续抓好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推动苏南、苏北光缆交换环网建设,加快全光网、卫星通信网和数字电视网等各种先进网络建设,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传输能力、交换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建设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社区信息化系统等重大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企业、政府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产业的宏观导向规划策略应与扬州市的循环型工业园区、循环型农业园区同步建设,逐步实施“数字扬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共享平台。
四、“循环经济观念”教育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培养人才体系的教育业,扬州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与高校、科研机构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以论坛讲座、培训班、网络教学等方式向社会传播循环经济的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并逐步过渡到在大学设立相关专业,培养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率到2010年达到60%,到2020年达到95%以上。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绿色生产。
五、循环型生态房地产业建设规划
循环型生态房地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批从生态建筑材料使用、高科技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室内外环境绿化美化的循环型社区;由此推动生态建材产业、生态建筑规划与设计行业、环保产业及现代化高科技能源利用技术产业(新材料、太阳能、地热、供水供热、智能物业管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在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在行业层次上发展循环经济;逐年提升生态房地产投资占全市房地产业的总投资的比例,逐步使循环型生态房地产业走向全国乃至国际房地产市场。扬州市生态房地产业的发展将由城区开始,逐步扩展到农村社会的“生态居住集中区”。
第六章 扬州市循环型社会建设规划
循环型社会规划包括:静脉产业(垃圾回收与处理产业等)、医疗废弃物处理、居民社区节水和节能建设及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规划等。
一、静脉产业规划
1、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规划
(1)生活垃圾分类规划
在源头将生活垃圾按照可燃垃圾(纸、塑料、竹木、布、厨余垃圾、果皮等)、可回收垃圾(废玻璃、金属、未污染的废纸等)、有害垃圾(含汞电池、灯泡、灯管、一次性打火机、油漆及油漆制品、过期药品等)和大件垃圾(家具)进行分类;可燃垃圾收集后通过垃圾收集车分别运往转运站或直运至垃圾焚烧场或垃圾发电厂处理;可回收垃圾单独收运、回收利用;有害垃圾须单独处理,配备专用运输车辆,专门建立一套收集运输体系;对于大件垃圾可使用大件垃圾专用运输车预约上门收集,或定时定点运输,每周1到2次使用专业运输车运至大件垃圾综合利用厂。
(2)扬州市生活垃圾运输系统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生活垃圾采用相应的运输方式:广陵区采用集中转运与分散转运结合的方式;维扬区采用分散转运方式;开发区采用集中转运并适当结合分散转运方式;近郊地区通过城镇进行组织:对距处理厂较近的乡镇,可采用收集车直接运输,其余乡镇均可设转运站收集车,收集后向镇区转运站集中。
(3)扬州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划
扬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将从目前以填埋为主,向以焚烧发电为主、卫生填埋为辅多种处理方式相互结合的综合处理系统方向发展,卫生填埋将从原生垃圾填埋逐步向残渣填埋方向发展。
2、废油脂回收与加工规划
组织工商、环保、卫生、城管四部门联合考核定点废油脂回收利用的持证生产厂家,监管餐饮业废油脂从产生到安全处理的全过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变废为宝,努力探索利用新途径。对废油脂回收与加工企业给予立项和政策上扶持,增加废油脂收集点,在星级饭店开展以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为核心内容的“绿色饭店”创建;在高邮和江都建立废油脂回收加工中心;到2010年50%的餐饮单位实施废油脂回收,到2020年90%的餐饮单位实施废油脂回收。
3、废纸回收与再利用规划
废纸回收后,可生产高强瓦楞纸,产品全部可用于生产纸板和纸箱;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可以回用,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加入长纤维可继续生产箱包衬板和纸浆模塑;废纸中含有废塑料包装,经焚烧炉焚烧,产生的余热再烧热水送锅炉房;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扬州市的废纸回收网络尚未形成,逐步建立废纸回收网络,实行废纸分级处理,从而提高废纸的回收和再利用率。
4、废旧家电的回收与再利用规划
(1)整合或取缔不正规的回收网点,逐步减少寿命到期经整修后再流入欠发达地区的废旧家电的比例。政府给予回收政策的支持,鼓励和发展正规的回收网点建设,到2010年初步形成废旧家电回收网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旧家电进入二手市场的流入率降低到60%。
(2)形成多渠道、社会化、当地化的回收方式。可采用制造商回收、零售商回收、小区物业回收、家电卖场的以旧换新、废品收购站等多种回收渠道,同时与正规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点加强合作,逐步建成高效运转的回收体系;到2015年在扬州市建立较健全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废旧家电进入二手市场的流入率降低到40%。
(3)鼓励企业研发高效廉价的废旧家电专业处理设备和废旧电器拆解技术,到2020年,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二、医疗废弃物处理规划
预测扬州市医疗垃圾产量2010年为每年1.17万吨,2020年为每年1.62万吨。规划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系统,城乡统筹、区域共享,将整个市域城镇体系纳入该系统。规划医疗废物及危险物处理中心工程建设项目,采用高温高压技术,压缩后填埋,使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循环型居民社区节水与节能规划
中水回用,既节约新鲜用水,又产生可观经济效益。以栖月苑绿色住宅小区和海德公园住宅区为样板,实施新建小区100%配备中水回用系统、旧小区和宾馆饭店中水回用改造;全市小区中水系统回用率,2010年达到30%,2015年达到60%,2020年达到85%,基本实现循环型社区的节水。
太阳能行业将成为扬州市循环型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小区设计时充分考虑自然采光节约能源,同时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到2010年30%的小区配备太阳能热水器;到2015年50%的小区配备太阳能热水器;到2020年90%的小区配备太阳能热水器;基本实现循环型社区的节能。
扬州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现仅为31.98%,大量的生活污水成为水资源主要污染源之一。到2010年扬州市的总人口将到达458.95万人,按照每人每天用水量为0.8m3计算,污水量按用水量的90%计算,到2010年日生活污水量将到达330万m3。除了考虑各区县的中水回用率之外,还将进一步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规划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到达70%以上,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到达80%以上。
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规划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除了循环型社区建设配备中水回用系统和太阳能利用系统之外,城市道路照明和景区照明的节能措施也是极为重要的方面。
扬州市2006-2010年,将进一步加快灯具产业和单晶硅技术的研发,逐步将景点照明灯和次干道路灯置换成太阳能照明灯,到2010年80%的景区和次干道路灯将使用太阳能路灯;到2015年100%的景区和次干道路灯将使用太阳能路灯,30%的城市主干道路灯使用太阳能路灯;到2020年100%的城市主干道路灯将使用太阳能路灯,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扬州市的公共交通是不可再生资源-汽油的消耗大户之一,也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规划利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等)公交车逐渐替代汽油公交车;既节约开支,又能减少碳氢化合物等废气的排放。规划到2010年20%的公共交通车使用清洁能源,到2015年50%的公共交通车使用清洁能源,到2020年90%的公共交通车使用清洁能源;它既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又保护环境。
第七章 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重点项目
一、重点项目
根据扬州市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三产和循环型社会建设规划的内容,提出循环经济建设重点项目共48项;其中循环型农业建设15项,需投资21.1亿元;循环型工业建设16项,需投资587亿元;循环型第三产业建设10项,需投资200.1亿元;循环型社会建设7项,需投资43.1亿元;总共需要投资851.3亿元。具体见表7.1-7.4。
表7.1循环型农业重点项目投资预算表 单位:亿元
名 称 主要内容 负责单位 完成时间 预算金额
循环型农业监测与评估体系中心建设 建设循环型农业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循环型农业建设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控与评估。 农林局 2006-2010 0.1
农业沼气开发工程 建立10-20个废弃物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中心,进行农业沼气开发,建设2-3个有机肥加工企业。 农林局
环保局 2006-2010 2.0
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工程 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并进行秸秆工业化开发利用:制作秸秆饲料、有机复合肥,制燃气;用秸秆生产建筑用材、包装材料。 农林局
环保局 2006-2010 1.0
花﹣果﹣木复合系统工程 扩大和更新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林、果木经济林,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化。 农林局
绿化办 2006-2010 0.1
立体种植和养殖 宝应县稻田套养鱼、蟹、虾;邗江、江都的农田实施稻鸭共作技术,稻蟹、稻鸭共生互利。 农林局 2006-2010 1.0
城郊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邗江区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4万亩;建立猪场、冷库、用于发电的沼气池,形成“废菜→猪→屠宰场”,“废菜→沼气→冷库→保鲜”循环系统”。 农林局 2006-2010 0.4
里下河地区和高宝邵伯湖轮渔轮休 建立自净式水产养殖模式和规模化适宜密度养殖模式。 农林局 2006-2010 0.3
规模化养殖场农牧结合 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农牧结合模式和零排放模式。 企业、农林局 2006-2010 0.3
沿湖和沿江奶业经济带建设 以奶牛业发展为龙头,实现能量与物质的循环利用。 企业 2006-2010 0.4
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 以企业为龙头, 重点发展良种繁育和食品加工业。 企业 2006-2010 7.0
水产养殖综合治理(水质)工程 研制低污染的绿色浮性颗粒饵料,并通过改造养殖池底质,达到净化水质;推广复合生态养殖模式,控制养殖污染。 农林局 2006-2015 1.0
循环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各县市基本建成循环型农业综合示范区;宝应县在有机(稻、蟹、藕)三大基地基础上建设全省最大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发改委,农业开发局、农林局、环保局 2011-2015 6.0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开发创新。 农林局
科技局 2016-2020 0.4
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工程 普及农业机械化,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林局
农机局 2016-2020 1.0
生态农业理论创新工程 研究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生态农业技术的评价体系。 科技局
农林局 2016-2020 0.1
表7.2循环型工业重点项目投资预算表 单位:亿元
名 称 主要内容 负责单位 完成时间 预算金额
扬州化学工业园 整合扬州化工产业资源,建成为长江下游沿岸地区较大规模的石化物流集散中心和石油化工及其石化延伸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积极争取乙烯项目落户园区,重点发展烯烃类及其延伸产品。 扬州化学工业园 2006-2010 50
两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建设2个示范企业: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扬州联环药业有限公司。 经贸委 2006-2010 11
资源综合利用 ①仪征宏图利用废渣、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②江都高新农机城煤矸石再利用;③扬州石化、扬州华源等废水废液深度处理回用。 经贸委 2006-2010 3.0
清洁生产 ①扬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烟气脱硫改造、扬州威亨热电有限公司硫化床锅炉改造。②江苏群发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等。 经贸委 2006-2010 3.0
资源减量化 ①江苏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拉晶炉电热系统改造。②扬州丽邮人造板热能中心,节约原煤。 经贸委 2006-2010 3.0
环境治理型产业 ①扬州高新农机城成立秸秆处理中心,处理秸秆18万亩。②扬州中兴硫酸设备厂生产二氧化硫非稳态低气浓烟脱硫装置。③扬州华伦化机环保设备厂纳滤水处理器产业示范项目。 经贸委 2006-2010 4.0
汽车产业链 汽车工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 亚星集团、上汽集团和宏运集团。 2006-2015 190
纺织服装产业链 从纺纱、织布(面料)到印染与后整理,形成产业的上下游、前后道一条龙。重点发展新型仿真面料、精毛纺面料等。 江苏通裕集团、扬州华源公司、仪征化纤。 2011-2015 10
电子信息产业链 发展芯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数字视听设备制造等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链。 扬州晶新微电子公司、华夏光电。 2011-2015 50
可再生能源产业链 开发太阳光伏产品,拓展太阳能产品,打造太阳能—建筑业产业链,地热、沼气—建筑业产业链。 扬州华阳、五岳电器、顺大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 2011-2020 50
新产品开发工程 开发环保设备,发展碳纤维制品,建设氢燃料发电零件生产基地。 惠通公司,扬州天雨集团、澄露公司 2011-2015 18
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烟气脱硫,建立洗煤中心,推广干熄焦和干式除尘技术。 扬州发电厂 2011-2015 15
西气东输扬州段燃气管道改造工程 市区、仪征、江都、高邮及宝应城区燃气管网改造700公里以上,其中市区天然气供气7000万方改造,新改建管网总长350公里;高中压调压站2座。 城控公司 2011-2015 60
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扩建8座热电厂,开发热电联产、扩大集中供热及热能梯次利用等。 经贸委 2011-2015 60
技术改造工程 大力发展“绿色纺织品”。 仪征化纤 2011-2015 10
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将仪征化学工业园,扬州经济开发区,邗江工业园,江阳工业园,江都经济开发区,广陵产业园,杭集工业园建设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经贸委
环保局 2016-2020 50
表7.3循环型三产重点项目投资预算表 单位:亿元
名 称 主要内容 负责单位 完成时间 预算金额
三大物流聚集区建设 优化建设扬州港、火车货运站和仪征石化三大物流聚集区。 交通产业投资公司 2006-2010 26
现代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以打造公、铁、水联运的苏中物流枢纽为目标,构建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二大信息平台。 交通产业投资公司 2011-2020 10
“绿色饭店”创建工程 在50家星级饭店开展以减少环境污染、节能降耗为核心内容的“绿色饭店”创建。建立废油脂回收加工中心2个,将废油脂加工成生物柴油。 旅游局 2006-2010 10
生态旅游建设-1 茱萸湾-凤凰岛风景文化旅游及生态服务功能区,瘦西湖旅游新区,廖家沟绿色生态居住区。 园林局,旅游局 2006-2010 45
生态旅游建设-2 用地4500亩,主要面向青少年朋友,集地质科普教育、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中国捺山石柱林主题公园。 园林局,旅游局 2006-2015 1.1
生态旅游建设-3 建立环邵伯湖旅游度假区、环高邮湖生态旅游区、古运河游览线、西山旅游度假区、蜀岗花园和农业科技园。 园林局,旅游局 2006-2015 50
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 完善资源共享技术,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加快软件服务业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的发展。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的监测体系。 发改委 2011-2015 5.0
“三网合一”工程建设 加快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电信网络“三网合一”工程建设,推动信息化社会建设。 发改委 2011-2020 5.0
绿色教育工程 扬州大学、扬子津科教园区建设,多层次培养人才,服务于当地机关、学校、企业。 教育局
市委宣传部 2011-2015 28
集种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园建设 建设高邮龙虬庄、宝应稻麦油菜、仪征林木、江都花木、邗江蔬菜为集种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园。 农林局 2011-2020 20
表7.4循环型社会重点项目投资预算表 单位:亿元
名 称 主要内容 负责单位 完成时间 预算金额
南水北调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实施三江营取水口两侧、夹江和芒稻河两岸的湿地保护与人工湿地建设工程;建设夹江与芒稻河两岸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等。 农林局、环保局、发改委、建设局 2006-2010 2.0
城区污水处理工程 新建、扩建、筹建10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4.4万吨/日。 环保局、水利局、建设局 2006-2010 30
垃圾处理厂迁建工程 江都市垃圾处理场搬迁及建设,330吨/日。 建设局 2006-2010 1.2
医疗危险废物处理建设工程 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及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工程建设。 卫生局
环保局 2006-2015 1.4
新建垃圾、污泥发电工程 购置3台硫化床垃圾发电锅炉,500吨/台(两台运行,一台备用),日处理量1千吨,发电后的渣用于制砖,年产量15万立方米。 城建局
发电厂 2011-2015 2.5
公交车清洁能源化改造工程 90%的公交车实施改造。 城建局 2006-2020 2.0
绿色消费市场体系建设 创建无污染、高效率、低成本的“菜篮子”产品流通网络。 工商局
商贸局 2011-2020 4.0
二、融资渠道
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庞大,需实施投资渠道多元化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拨款、贷款,与地方政府自行筹集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相结合。对于投资大的建设工程,可通过BOT、TOT方式筹融资,或创立风险资金筹融资。确保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实施。
三、效益初步分析
1、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通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节能、节水和节地得到充分的体现。预计农、林、牧、渔业产值在今后五年增加90亿元。
依靠循环经济建设,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较大经济效益,节能、节水和节材得到充分体现。仅计及纺织服装产业链,可新增销售收入23亿元;通过电子信息产业链,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通过“绿色饭店”的建立、以及一些旅游新区的开发,吸引更多的顾客和游人,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初步分析
循环经济的建设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人民生活环境改善,寿命明显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树立起正确生育观、教育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养成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形成天人合一的社会氛围。
3、环境效益初步分析
通过实施循环型农业建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化肥施用量明显降低;农药施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水环境质量提高;农田起沙减少70%,水土流失减少60%;区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较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通过循环型工业建设,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集群向高层次迈进;污染型工业比例大幅度降低,工业全部达标排放,逐步实现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新格局。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使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有效保护水环境质量;集中供热,大气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安全填埋生活垃圾,改善城镇环境卫生条件;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使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
总之,通过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建设,扬州市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第八章 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保障体系
一、建立组织机构
1、成立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为强化对扬州市循环经济建设的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经贸委、发改委、环保局、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水利局和农林局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循环经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和决策。为保证循环经济建设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技术指导及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实施和监督;办公室设在经贸委,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经贸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由明确的专职和兼职人员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2、成立循环经济促进中心
为吸引各界人士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中去,发挥全社会力量,成立循环经济促进中心。该中心为非政府组织(NGO),由市经贸委牵头,市各企业主管、社区知名人士在自愿基础上以会员制方式参加,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和演讲,印制和发放有关宣传材料,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理念深入基层,创造全社会参与的环境。
3、建立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建立市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挂靠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受该领导小组直接领导。针对不同企业、行业需求,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标准、清洁生产技术等咨询服务,为企业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决策。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储备库,采用服务器-客户端开发相应的用户技术查询系统,实现数据存储、数据过滤、数据统计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服务中介组织,连接企业和技术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循环经济技术支持。
二、设立循环经济建设专项资金
由市政府出资,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循环经济示范建设项目,并将之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此外,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其它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鼓励民资、外资等资金,多元化投入循环经济建设;同时,配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各个层面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更广泛地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和组织进行技术、产业、财政等方面的合作,为扬州循环经济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
三、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扬州市循环经济促进办法》及相关的循环经济实施细则,它包括节水、节能方面的分级收费制度;中水回用奖励政策;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络建设方面的押金制度;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再生制品的生产、使用方面的价格补偿机制;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奖励制度等。
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循环经济建设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实行年度考核。
推行绿色招商政策,控制污染项目入境,实现扬州市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生态化、经济运行国际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社会发展协调化。
全面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政府优先采购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再生制品和有环境标志的产品;通过政府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从源头控制污染物进入到产品中,减少废弃物排放,做到“零库存”,达到循环经济法的最终目标—“零排放”。
根据扬州市的实际情况,如技术水平、自然条件、资金财力以及垃圾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制定《扬州市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发展规划》;它包括:城市发展规模、城市人口、城市工业发展预测;城市废弃物结构、产生量预测;废弃物收集调配体系框架;城市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战略重点、利用废弃物种类与相应产品结构规划;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行业的产业结构、企业发展、投融资规划;技术储备、环保发展战略框架;再生产品应用体系、推广使用规划。
制定《扬州市废弃物综合利用条例》;根据全市废弃物处置利用各个环节,如收集调配、处置利用、产品推广等,制定相关的各运作环节的政策、法规。制定优惠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如信贷优惠、税收优惠、补助金制度,收费、价格管理机制、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制度等,鼓励更多企业投入废弃物处置利用产业。
启动中水回用规划;它包括农业灌溉系统、工业用水系统、建筑中水系统、小区中水回用系统和市政设施中水系统等。
四、强化环境管理
构建全市数字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发挥扬州市沿江信息网络化优势,建设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废弃物交换中心;成立扬州市再生产品评估推广中心,全面监控再生产品的质量,并负责向全社会发布相关的信息;建立适应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核算制度,逐步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
五、完善科技服务
创建高新技术研发和孵化基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产、学、研横向联合,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开发平台和转让推广网络体系,开展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改造、清洁技术推广服务、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其综合集成和应用等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本地化进程;建立污染物排放交易机制,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实现经济国际化、产业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
六、全民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
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大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率,推广办公无纸化、电子化和节约化;鼓励家庭自觉购买环境友好产品,减少过量消费,开展垃圾分类;中小学校开展各种方式的循环经济知识普及活动,从小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附件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高水平 较高水平 中等水平 低水平
, 年人均GDP(万元/年) x≥5.3 3.3≤x<5.3 1.3≤x<3.3 x<1.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万元) x≥1.2 0.8≤x<1.2 0.4≤x<0.8 x<0.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x≥3.0 2.4≤x<3 1.6≤x<2.4 x<1.6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x≥0.96 0.96<x≤1.2 1.2<x≤1.4 x>1.4
万元GDP水耗(立方米/万元) x≤150 150<x≤180 180<x≤350 x>350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x≥50 35≤x<50 30≤x<35 x<3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x≥95 70≤x<95 50≤x<70 x<50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x≥94 90≤x<94 80≤x<90 x<80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率(%) x≥95 90≤x<95 75≤x<90 x<75
秸秆综合利用率(%) x≥95 90≤x<95 75≤x<90 x<7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x≥85 70≤x<85 50≤x<70 x<50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千克/公顷) x≤308 308<x≤350 350<x≤400 x>400
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千克/公顷) x≤2.5 2.5<x≤2.7 2.7≤x<3 x>3
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 x≤2 2<x≤3 3<x≤5 x>5
万元GDPCOD排放量(千克/万元) x≤4 4<x≤5 5<x≤6 x>6
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万元) x≤5 5<x≤6 6<x≤7 x>7
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率(%) x≥95 80≤x<95 60≤x<80 x<60
规模化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比率(%) x≥90 80≤x<90 50≤x<80 x<50
循环经济信息系统覆盖率(%) x≥90 75≤x<90 50≤x<75 x<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