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6-10-25
【实施日期】 2006-10-2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法规
【法规类别】 行政法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琼府办〔2006〕85号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

      

      省海洋与渔业厅编制的《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罗非鱼是我省水产养殖优势品种,该计划认真总结了我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了我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优势,确定了我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区域布局,提出了加快罗非鱼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推动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二○○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

      

      

      

      一、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罗非鱼养殖生产现状。

      

      (1)成鱼养殖现状。据2005年统计,全省罗非鱼养殖面积约29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约19万亩,山塘、水库10万亩(90%为生态增殖形式),总产量14.55万吨,总产值11.68亿元。池塘养殖模式为三大类型:精养,单茬亩产量约1.5吨;半精养,单茬亩产量约0.8—1吨;鱼鸭或鱼畜综合养殖,单茬亩产量约0.6—0.8吨(这种池塘养殖类型由于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难以控制罗非鱼的养殖质量,不宜作为出口产品的加工原料)。在养殖品种中,奥尼系列约占总放养面积50-60%,吉富系列约占30%,其余为经诱导转性的全雄罗非鱼。养殖经营主体以分散农户为主。

      

      (2)苗种生产现状。全省现有主要从事罗非鱼鱼苗繁殖和苗种培育生产的企业2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专业户有12家(含省级企业1家,民营11家),苗种培育总面积约0.5万亩,年生产苗种能力19亿尾,占全省淡水苗种生产量的65.5%,居全国之首。主要品种有奥尼系列、尼罗吉富系列和经诱导转性的全雄罗非鱼苗种。除30%供岛内养殖外,其余销往全国各罗非鱼养殖区。

      

      2.罗非鱼加工生产现状。全省现有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2家,其中29家获得了HACCP认证,10家获得欧盟注册。年加工出口水产品能力29万吨。2005年我省罗非鱼出口量为2.2万吨,出口额为6361万美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25%和37%,出口量已超过传统出口品种带鱼而一跃成为我省最大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品种。

      

      3.罗非鱼饲料加工现状。全省现有可生产罗非鱼饲料加工企业6家,其中3家为跨省集团企业,年生产罗非鱼全价颗粒饲料能力约40万吨。从事饲料营养配方加工的科技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

      

      4.罗非鱼技术服务体系现状。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企业三位一体是我省目前罗非鱼养殖技术服务的主要形式。主要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成果和新技术。苗种、饲料企业通过提供技术服务销售产品,扩大市场。部分农户通过互相交流,间接地获取生产技术。

      

      5.罗非鱼营销网络现状。苗种营销主要靠生产企业和中介企业。大型的苗种场基本实现了产销一体化,他们有专门的宣传、销售和服务队伍。以生产基地为依托,连结多家苗种场的中介企业,具有较强的营销实力和较大的销售市场。成鱼营销以农户直销为主,约占58%左右;40%依靠中介组织,他们有专业的捕捞队伍,与加工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6.罗非鱼产业经济现状。罗非鱼在海南的水产养殖品种中,是一个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水产品。2005年罗非鱼养殖产量达14.55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1%,产值11.68亿元,占淡水养殖总产值的58%,也是我省唯一的淡水养殖优势水产品出口品种,其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全省水产品出口的43%和35%。全省罗非鱼养殖从业人员达3.5万人,解决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对推动我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问题。

      

      1.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全省罗非鱼养殖生产除文昌、琼海等市县相对集中、初具规模外,大部分为分散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规模较小且档次不高,其科研、苗种、饲料、加工、流通和技术推广基本上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产业链尚未有机地连结起来,行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脆弱。为此,应制订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罗非鱼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强化罗非鱼产业涉及的亲本引进、苗种繁育、成鱼健康养殖、保鲜加工、物流、技术推广等宏观调控能力。

      

      2.罗非鱼生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池塘老化。我省现有养殖池塘多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程度不高。养殖水面分散,路面坎坷不平,电网简陋,排灌设施狭窄且不规范,部分养殖区养殖生态环境开始恶化,浅、漏、淤泥沉积的低产鱼塘逐年增加。未能达到大规格优质罗非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3.罗非鱼苗种体系不健全,良种化水平不高。优质苗种是养殖的物质基础。海南是全国罗非鱼育种自然条件最好的省份,但没有专门的科研单位持之以恒地进行罗非鱼的引种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化的生产。在实施农业部制定的水产苗种管理方法中,许多省先后出台了实施办法,成立了省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规程,但我省罗非鱼原种场的建设至今尚未列入计划,对良种良苗的扶持投入资金甚少,推广力度不大,实施措施不到位,致使我省罗非鱼良种良苗覆盖率不到60%。

      

      4.技术支撑薄弱,推广工作被动。据2005年统计,海南省水产行政事业单位(未含海南大学等教育单位)仅有水产科技人员102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3人,中级职称者42人,从事淡水养殖研究推广的科技人员偏少,科技力量簿弱。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由于受体制、经费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将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推广到位,企业之间协调机制和自我运作的推广方式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罗非鱼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意识淡薄。我省罗非鱼生产主要以农户养殖为主,受旧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片面地追求数量,忽视了质量,至使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产品不能达到国际市场的质量要求。已审定的《奥尼罗非鱼》产品质量标准(DB46/ 51—2006)及与其相配套的《无公害食品 奥尼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DB46/T 52—2006)尚未正式付诸实施,此外还没有制定罗非鱼的苗种饲料质量标准、渔药质量标准、养殖环境标准、运输和加工包装标准等一系列产业化的质量标准及其相应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6.饲料生产技术有待提高。在罗非鱼生产成本核算中,饲料占总成本的70%以上,饲料成本又与养成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产品的质量息息相关。目前我省饲料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老化、传统渔用饲料加工工艺不完善、饲料总体品质低、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渔用膨化饲料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饲料的转化率,降低饵料系数,减少有机物的排放量,是生产绿色安全产品、减少原料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省在膨化浮料的生产领域尚属空白。

      

      7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品牌意识不强。海南省罗非鱼的规模化养殖、科研、饲料、加工和销售出口基本上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罗非鱼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仅仅依靠行内自发性的协调,无法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至今,全省还没有高标准、高新技术支撑、规模化的外向型罗非鱼出口生产示范基地。

      

      二、罗非鱼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及市场分析

      

      (一)罗非鱼产业自然优势分析。

      1.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南省年平均气温为22-25.5℃,最热月平均气温29℃,最冷月平均气温15℃,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罗非鱼养殖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罗非鱼几乎全年都可以生长,是全国罗非鱼养殖自然条件最佳的地区,也是全国罗非鱼主要养殖区。

      

      2.水质环境优良。据近几年海南环境监测部门对本省内陆水域和海域水质监测分析,绝大部分水质都在国家渔业用水标准的第二类水质标准以上。同时,海南地处海岛,工业污染源少,拥有良好养殖生态环境,罗非鱼产品的质量安全系数高,被称为健康岛和绿色岛。近几年我省每年送检的罗非鱼商品合格率达100%。

      

      3.适宜开挖养殖罗非鱼的低洼地、半荒地、山塘等水域面积较大。据初步调查,全省可开挖成养殖池塘的低洼地、半荒地22万亩,可改造的低产旧池塘约10万亩,未充分利用的山塘约数十万亩,部分还处在“有放无养”的状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有一定数量的低产农田有待开发利用,因此给海南进一步扩大罗非鱼养殖面积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

      

      (二)罗非鱼产业特点分析。

      

      1.罗非鱼属于暖水性鱼类,生长快,生长周期短。采用标粗大规格鱼种的技术,在海南一年可养二茬至三茬,可实现全年均衡上市,为加工企业常年持续生产提供原料保证,这在其他省市是无法做到的,显示出海南养殖罗非鱼的明显优势。

      

      2.罗非鱼养殖基础建设投资较小,见效快,养殖规模可大可小。大企业可投资经营数千亩的大型罗非鱼养殖场,资金不多的农民也可开挖小面积的池塘,单家独户养殖。

      

      3.产业关联度较大,可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就业。罗非鱼产业链涉及的产业有苗种生产、成鱼养殖、贮存加工、捕鱼运销、饲料生产、渔医渔药、设计施工和给排水、金融信贷、科技、信息和经营管理等,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罗非鱼生产技术优势分析。

      

      海南罗非鱼养殖起步较早,群众性养殖成风,积聚了丰富的养殖经验。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市场导向作用和加工出口的带动,我省罗非鱼养殖业发展迅猛:2005年养殖产量达14.55万吨,已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单位面积产量平均0.63吨/亩,文昌、琼海两个市县平均单产已达到0.85吨/亩,全省最高单产3吨/亩,居全国最高水平。

      

      (四)罗非鱼加工企业优势分析。

      

      海南罗非鱼质量安全已引起各级重视,加工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已有32家企业获准了国内外各类质量认证,其中29家获得HACCP认证,10家获得欧盟注册,3家获得ISO9000认证,5家获得韩国认证,还有12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被省政府批准为渔业龙头企业。罗非鱼加工产品质量优良,受到国内外客商的信赖,产品市场信誉高。

      

      (五)罗非鱼市场需求分析。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渔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全球渔业供求趋势预测,在21世纪的前20年内,全球水产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在1.5%左右,而同期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9%。由于渔业自然资源衰退,水产品增长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全球性水产品短缺。

      

      随着全球海洋捕捞渔业资源的衰退,国际市场对水产养殖品种的需求越来越大。罗非鱼肉质白嫩鲜美、富有弹性、刺少、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高,逐渐成为深海鳕鱼的替代品,深受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欢迎,在欧美地区消费者的心目中仅次于三文鱼,位居第二,被称为“21世纪之鱼”。作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进口和消费国,美国2005年罗非鱼进口量达13.5万吨。罗非鱼已成为美国水产品消费中的主要产品,人均罗非鱼消费量达0.32千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美国罗非鱼产量大约只有9000吨,远远不能满足其本国消费需求,绝大部分罗非鱼消费产品需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实现。由于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了水产品消费需求,罗非鱼进口总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06年进口量有望突破15万吨。欧洲正逐渐成为重要的新兴罗非鱼消费市场,英国是主要的罗非鱼消费地,法国接受各种类型的罗非鱼片,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则接受生鲜冷藏的罗非鱼片。另一个重要市场是阿拉伯各国,沙特阿拉伯是最大进口国,其次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际市场对罗非鱼的巨大需求为我省罗非鱼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罗非鱼是现代淡水养殖业的重要品种,2005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1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5%;海南的产量14.55万吨,占全国的14.6%,占国际总产量的11%。我国罗非鱼生产由于气候和技术等问题,大规格产品一般在7-9月份出池,而美国市场即使在冬季也需要大量各种规格的冻鱼片,海南四季如春,全年都可以生产罗非鱼,可以弥补全国季节性原料鱼短缺,从而促使海南罗非鱼冻鱼片生产的大发展。海南罗非鱼优势水产品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一定的份额,如能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创建特色品牌、开拓营销渠道,市场前景将更为美好。

      

      罗非鱼加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异地性,即优质罗非鱼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省发展罗非鱼养殖地域的资源环境和技术优势突出、劳动力成本低,大规格优质罗非鱼产品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较大的出口潜力,预计我国罗非鱼优势水产品出口将稳步发展。但是随着参与罗非鱼产品出口贸易竞争行业的国家越来越多,严格规范养殖和加工技术规程、提高罗非鱼产品质量安全,就显得特别重要。罗非鱼物美价廉,又因畜禽产品市场受到畜禽疫情的冲击,促进罗非鱼产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罗非鱼也是国内市场适合大众消费的好品种,消费群体大,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罗非鱼的加工产品也将进入百姓餐桌,市场潜力巨大。从总体看,罗非鱼国内外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三、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渔民收入为目标,围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普及规范、健康的养殖技术,为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做贡献。

      

      (二)工作原则。

      

      1.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尊重养殖者的意愿,不以行政手段干涉企业和渔民的正常生产活动。政府要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服务上营造有利于罗非鱼产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各级政府要结合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发展思路和项目建设重点,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方式,各有侧重地对罗非鱼行动计划做好分类指导,努力推动行动计划全面实施。

      

      3.宣传示范,以点带面。在罗非鱼养殖区认真选择和创建示范点、示范区和示范户,做好典型示范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实际成果和效益带动罗非鱼养殖快速发展。

      

      4.科技支撑,科学发展。要充分依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技术部门,建立一批健康养殖和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罗非鱼养殖、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组建罗非鱼养殖、加工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机构,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对罗非鱼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研发和推广。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06-2010年)。

      

      通过推进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提升海南罗非鱼产业化水平,逐步形成罗非鱼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新格局。2006-2010年全省计划罗非鱼养殖面积达44万亩(其中精养27万亩,粗养17万亩),罗非鱼总产量达30万吨,年总产值25亿元,加工出口6-8万吨,将海南建成我国主要的罗非鱼优势水产品出口基地。

      

      2.阶段性目标(2006-2007年、2008-2010年)。

      

      2006-2007年全省新开发罗非鱼精养池塘5.21万亩,改造旧池塘2.77万亩,新增山塘精养罗非鱼水面2.5万亩。到2007年全省罗非鱼养殖面积达36.71万亩,总产量达22万吨(包括农垦2万吨),比2005年新增罗非鱼养殖面积7.71万亩,新增罗非鱼产量7.45万吨。

      

      2008-2010年,全省新开发罗非鱼精养池塘2.79万亩,改造旧池塘3.73万亩,新增山塘、水库精养罗非鱼水面4.5万亩。到2010年,全省罗非鱼养殖面积达44万亩,总产量达30万吨(包括农垦2万吨),比2007年新增面积7.39万亩,新增产量8万吨。

      到“十一五”期末,全省罗非鱼养殖基本实现养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质量监管全程化、生态环境友好型和市场经营产业化。其具体目标是: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80%的公共养殖设施布局合理;90%以上的公共养殖水域环境质量达标;争取池塘养殖用水60%做到基本循环利用,废水达标排放;养殖品种单雄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配合饲料普及率达80%;标准化养殖在养殖业中的采用率达到80%以上。

      

      四、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发展区域布局

      

      (一)琼东北罗非鱼精养高产区(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

      

      本区养殖罗非鱼的自然条件较好,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有大小河流132条,山塘和水库总库容98亿立方米。海南三大河流中就有两条分布在该区域,淡水资源供应稳定,闲置的土地资源也较多,产业基础扎实,区内有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罗非鱼出口基地多个,有21家加工企业通过HACCP体系认证,已基本形成苗种繁育、养殖、饲料、加工出口一条龙服务的罗非鱼产业化生产体系。

      

      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开拓罗非鱼市场。计划2007年优质罗非鱼养殖产量达13.163万吨,比2005年新增4.45万吨,出口量达到3万吨(冻鱼片),2010年养殖产量达到16.453万吨,出口量达到4.5万吨(冻鱼片)。

      

      二是2006-2007年在本区建设10个罗非鱼池塘精养出口基地,总面积3.1万亩,改造旧池塘0.95万亩,2008-2010年新建罗非鱼池塘精养基地1.5万亩,改造旧池塘1.15万亩,建设山塘和水库罗非鱼精养出口基地5个,总面积1.67万亩。

      

      三是提高优质大规格罗非鱼的产量和质量。2007年出口示范基地计划单产水平达1.5吨/亩,改造旧池塘计划单产1吨/亩。2010年罗非鱼出口基地计划单产达到1.5吨/亩,改造旧池塘达到1吨/亩。

      

      四是新建和扩建五家罗非鱼良种场(其中一家为罗非鱼良种亲本场),生产水面1200亩,年培育种质优良健康罗非鱼亲鱼60万尾,年培育良种罗非鱼鱼花和单性苗种6亿尾。

      

      五是加速发展罗非鱼深加工和冷藏基地,形成产业化功能齐全的罗非鱼加工出口基地。2008-2010年,罗非鱼深加工率达50%,下脚料利用率达到90%。加工产品从现有的冻鱼片、条冻发展到方便熟食品、超市方便食品、保健品等。

      

      (二)琼西北罗非鱼高产区(儋州、临高、澄迈、屯昌、白沙)。

      

      本区地处海南西部,全省最大水库—松涛水库就位于本区的儋州市境内,该水库库容33.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24万公顷,主要包括儋州、临高、澄迈、屯昌、白沙等市县,淡水资源丰富,该区全年日照时间为2022.9小时,年平均气温23.3℃,年降雨量平均1806.0毫米。此外,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调节大批土地和水面用于罗非鱼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主要任务:

      

      一是扩大大规格罗非鱼商品鱼的生产规模,计划2007年优质罗非鱼养殖产量达到3.948万吨,比2005年新增1.565万吨,出口量达1.5万吨,2010年养殖产量达到6.778万吨,出口量达2万吨。

      

      二是2006-2007年,在本区建设罗非鱼池塘精养基地总面积0.97万亩,山塘、水库罗非鱼精养面积0.68万亩,改造旧池塘0.97万亩;2008-2010年新建精养池塘0.63万亩,罗非鱼山塘、水库精养出口商品基地总面积1.32万亩,改造旧池塘1.63万亩。

      

      三是提高优质罗非鱼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和挖掘低产鱼池的增产潜力,2007年罗非鱼养殖基地平均单产计划达到1.2吨/亩,改造旧池塘计划单产0.8吨/亩,2010年罗非鱼池塘精养示范基地计划达到1.5吨/亩,改造旧池塘达到1吨/亩。

      

      四是在屯昌县建立省级罗非鱼良种场,养殖水面1000亩,年培育良种罗非鱼鱼花和单性苗种2亿尾,2007-2010年在白沙、儋州建设罗非鱼良种场各1家,养殖水面400亩。

      

      五是在儋州市白马井建成水产品加工冷藏基地,形成产业化功能齐全的罗非鱼生产出口基地。2007-2010年主要任务是提高养殖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加工生产效益,使罗非鱼加工产品达到2万吨。如条件成熟,可考虑在白沙建设一家罗非鱼加工厂,以方便附近市县的养殖户。

      

      (三)琼西南罗非鱼养殖区(东方、乐东、昌江)。

      

      本区地处海南省西部,大广坝水库库容16.25亿立方米,水库面积10.8万亩,水资源开发潜力大,气候条件也适合罗非鱼养殖,是今后大水面三网(网箱、拦网、围网)养殖建设重点区域。

      

      主要任务:

      

      一是计划2006-2007年优质罗非鱼养殖产量达到1.459万吨,比2005年新增0.61万吨,出口量达到0.2万吨,2010年养殖产量达到2.339万吨,出口量达到0.5万吨。在大广坝水库建立水库三网养殖罗非鱼研究示范中心,在允许的养殖容量内适度发展水库生态养鱼。

      

      二是2006-2007年在本区建设三个罗非鱼池塘精养出口基地,总面积0.5万亩,改造旧池塘0.35万亩,2010年完成三个大水面罗非鱼“三网”精养出口基地的建设,总面积1.16万亩,罗非鱼工厂化流水养殖基地一家,养殖水体10万立方米。

      

      三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和挖掘低产鱼池增产潜力,到2007年罗非鱼池塘精养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计划达到1.2吨/亩,改造旧池塘罗非鱼单产计划达到1吨/亩;2010年出口基地计划达到1.5吨/亩,改造旧池塘达到1.2吨/亩。

      

      四是在东方建设一家罗非鱼良种场,养殖水面350亩,年培育单性良种罗非鱼苗种0.65亿尾,为本区提供大规格鱼种。

      

      五是加强东方“好当家”水产品加工冷藏基地建设,形成该区产业化功能齐全的罗非鱼生产出口基地。

      

      (四)琼南罗非鱼养殖区(三亚、陵水、保亭、琼中、五指山)。

      

      本区地处海南岛南部,其平原区的年平均气温居全省最高,但本区大部分地处五指山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水资源供给主要依靠中、小型水库和山泉,水温较低,用于建设罗非鱼养殖池塘的土地资源比较紧缺,其罗非鱼养殖条件差于其他区域。但是,本区大部分山区农民比较贫困,发展罗非鱼养殖是他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在该区发展罗非鱼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山区群众吃鱼难的问题。

      

      主要任务:

      

      一是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罗非鱼养殖水平。2006-2007年罗非鱼养殖产量达1.43万吨,比2005年新增0.875万吨,2010年达到2.43万吨。

      二是2006-2007年在本区建设罗非鱼池塘精养基地总面积面积0.64万亩,改造低产池塘0.5万亩;2008-2010年本区建设罗非鱼山塘、水库精养出口基地养殖水面0.56万亩,精养池塘0.36万亩,改造旧池塘0.5万亩。

      

      三是提高罗非鱼的产量和质量。2007年计划池塘精养基地单产达到1吨/亩,山塘、水库精养单产达0.6吨/亩,改造旧池塘精养单产达到0.7吨/亩。

      

      四是在三亚、陵水两个市县建设罗非鱼良种场,养殖水面600亩,年产良种罗非鱼鱼花和单性苗种1.2亿尾。

      

      五是在三亚建设水产品加工冷藏基地。

      

      六是在三亚建设水库网箱养殖罗非鱼示范基地,在允许的养殖容量内适度发展水库生态养鱼。

      

      五、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

      

      (一)建立罗非鱼池塘精养示范基地。

      

      2006—2010全省新建罗非鱼池塘精养基地总面积8万亩。推广罗非鱼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优质、高产、健康养殖技术,生产优质、安全“绿色”的水产品,打造海南罗非鱼水产品精品,扩大水产品出口贸易,加快海南省罗非鱼养殖观念的转变,加大罗非鱼养殖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罗非鱼优势水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我省罗非鱼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二)建立罗非鱼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良种良苗是罗非鱼养殖成功的关键。我省罗非鱼苗种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是天然的大“温室”。海南罗非鱼苗种生产期比广东早一个多月,亲鱼繁殖力比广东、广西高1-2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进罗非鱼苗种产业化,将为我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罗非鱼苗种产业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立足区位优势、面向全国和高起点的原则,将海南建设成全国规模最大、种质最纯、最具市场竟争力的罗非鱼良种繁育基地,为我国提供优质的罗非鱼苗种。2006-2010年用5年时间扩建和新建10家罗非鱼国家级、省级良种场,重点建设海南省热带淡水水产良种场、定安罗非鱼良种场(亲本库)、海口昌盛罗非鱼良种场、桂林洋高山罗非鱼良种场、文昌罗非鱼良种场、儋州罗非鱼良种场、白沙罗非鱼良种场、东方罗非鱼良种场、三亚罗非鱼良种场和陵水罗非鱼良种场。(见附表3)

      

      (三)建立低产池塘改造精养示范样本。

      

      我省现有各种罗非鱼养殖池塘19万亩,约有10万亩低产旧池塘,这些旧鱼塘绝大部分普遍存在外形不整齐、设计不合理、深度不够、标准低、排灌系统不符合精养要求等问题,可改造利用的潜力较大。2006-2010年计划改造6.5万亩。为了利用好这部分池塘,必须制定具体的改造要求和标准,在四个罗非鱼产区建立示范样本,逐步向全省推广。

      

      (四)建立山塘、水库罗非鱼精养示范基地。

      

      我省的水库主要承担灌溉、蓄洪、发电和供水等功能,但随着我国淡水渔业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科技不断地应用于水库渔业,为水库渔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我省水库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山塘和水库2400多宗(其中大中型水库72宗),可供养鱼水面约80多万亩,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罗非鱼养殖开发重点水域,征得水务部门的意见后,计划2006-2010年在海口、文昌、琼海、定安、屯昌、临高、儋州、澄迈、白沙、东方、乐东、三亚等地建设山塘罗非鱼出口基地和水库网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总面积5.5万亩。推广山塘精养和水库库湾拦网、网箱生态养殖的优质、高产、健康养殖技术,生产优质、安全的绿色水产品,打造海南罗非鱼水产品精品。

      

      (五)建立农田农作物和罗非鱼轮作高效益示范基地。

      

      在扩大罗非鱼养殖面积中,如何处理好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需要从农田耕作制度改革上进行示范推广。这是指在水源充足、农田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域,采取农作物种植与罗非鱼养殖轮作的方式实现基本保护农田的综合、高效开发利用。堆高农田的堤埂,轮作二季或一季农作物,轮养二茬或一茬罗非鱼的轮作或间作方式。这样,既不改变农田的用地性质,又改良了农田的土肥条件,增加了罗非鱼养殖的收入,采用生态学种养的经营方式,实现农作物和罗非鱼双丰收。计划在澄迈福山水库灌区选点进行示范,取得经验后在各大型水库灌区内推广。

      

      (六)建立罗非鱼安全质量标准,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

      

      加快罗非鱼优势水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订。通过制定各类标准,加强罗非鱼养殖和产品加工的企业管理,培育罗非鱼生产龙头企业创建名牌产品,使水产品加工走上产业化道路,从而提升罗非鱼产品质量。

      

      从2006年起,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技术比较先进、管理规范与国际基本接轨、在国内处于领先的罗非鱼标准化体系。实施亲鱼培育、苗种繁育、健康养殖、饲料、药物、产品加工、贮藏、销售全程质量控制,推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和产业经营,使罗非鱼优势水产品质量安全基本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培植一批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无公害罗非鱼产品和龙头企业。

      

      (七)建设罗非鱼质量、环境、病害监测中心。

      

      罗非鱼养殖和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生产开始进行全程培训与监控。与此相应地建立健全技术培训和质量安全监测网,覆盖全省,为海南省的渔业生产提供指导,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保障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6-2007年在完成海口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基础上,增加技术培训中心、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渔业投入品检测中心等建设内容,形成四位一体体系。中心建成后,中心的工作重点是对海南省内各水产鲜品、冷冻品、水产饲料和药物等的质量监测,包括对水产品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害物质、水产品的理化卫生及包装材料等的检测。对海南省水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以确保水产品的食用安全,为用户提供水产品认证和技术培训等。

      

      2006-2010年,用5年时间,建设完成14个市县渔业环境、质量安全、病害防治监测站,形成体系,为罗非鱼产业发展提供环境质量安全保障。

      

      (八)建立罗非鱼膨化饲料加工基地,加大渔用膨化饲料的推广和研究开发。

      

      渔用膨化饲料可以大幅度提高饲料的转化率,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原料资源的浪费和有机物及氮磷的排放量。随着罗非鱼行动计划启动,罗非鱼膨化饲料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按每吨罗非鱼消耗饲料1.2吨计,到2007年罗非鱼膨化饲料需求量近10万吨,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25-30万吨。

      

      2006-2007年在澄迈老城渔用饲料加工区建立罗非鱼膨化饲料加工生产基地,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

      

      2008-2010年在海口桂林洋建立罗非鱼膨化饲料加工生产基地,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

      

      (九)建设罗非鱼深加工贮藏示范基地。

      

      结合罗非鱼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推动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在优势罗非鱼水产品加工区,选择一批与资源和市场需求配置合理,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和经济优势的水产品加工区,建设全省示范基地。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澄迈、临高、儋州、三亚、东方、白沙等市县建立11个罗非鱼深加工为主的大中型加工贮藏示范基地,并对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际先进加工设备和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行良好生产操作(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9000等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加工企业为龙头,逐步建立“市场—加工—养殖—饲料”一体化的罗非鱼产业化企业集团。罗非鱼加工要走规模化、产业化、深加工和综合高值利用之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十)建立罗非鱼产业的营销信息网络。

      罗非鱼市场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以科技为依托、加强信息流通及流通领域的网络建设。现代水产品市场对市场信息的要求已不仅是各地产品价格问题,还包括数量、品种、质量、科技、生长环境、售后服务和国家政策动向等。加强和完善渔业信息网建设,健全完善水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与价格信息网络,利用这个平台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科研、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的互动,发挥其行业引导与指导的作用。构建水产品出口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建设第一步要实现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与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联网,在技术推广、鱼病服务、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渔业水质监测现场进行网上办公,在此基础上加强完善建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互通。

      

      六、环境分析

      

      (一)罗非鱼产业环境一般分析。

      

      据近几年海南省环境监测部门对本省内陆水域和海域水质进行全年监测分析,绝大部分水质都在国家渔业用水标准的第二类水质标准以上。我省罗非鱼养殖的主要水源来源于水库和河流,水质清洁,且很少受到污染,重金属的贡、铜、锌、铝、铅、镉等含量都符合第一类水质标准或第二类水质标准,适合暖水性经济鱼类的生长,所以我省罗非鱼出口商品未曾发现超标现象。2003-2005年农业部对海南省罗非鱼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从环境污染和质量安全的角度来看,海南所生产的罗非鱼质量是优良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海南应继续在罗非鱼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生产无公害罗非鱼。

      

      另外,40多万亩养殖水面也是宝贵的湿地,在生产水产品的同时对雨水存集、气候和大气质量调剂发挥着积极作用。山塘、水库发展罗非鱼养殖,使水库的水源氮、磷、钾含量提高,灌溉时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根据水库的自净能力,合理布局,在允许的容量内科学适度地发展网箱和库湾生态养殖罗非鱼,不仅可以发挥水库水体的综合功能,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

      

      (二)罗非鱼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罗非鱼产业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养殖废水排放的影响,尽管在养殖过程中基本上采用封闭式循环式养殖方式,废水排放量只占总水量的5-10%,但废水中氮和磷的含量高于普通的地表水,所以对集中连片的罗非鱼养殖基地的养鱼废水要求做脱氮和脱磷处理后排放(灌溉农作物的可直接排放,其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以保护罗非鱼养殖区下游水域的环境;二是罗非鱼养殖池塘经过三年连续养殖后,底泥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含量超过正常土壤标准,建议采取菜基鱼塘、果基鱼塘或养殖罗非鱼-种植农作物轮作的生态种养殖方式(也可用吸泥车运往果园、花圃基地做基肥),以取得养鱼-种菜、种果、花圃双丰收的生态效果;三是罗非鱼加工剩余物和废水的综合利用。罗非鱼在加工生产中的内脏、鱼头、鱼鳞、骨架等加工下脚料,如不综合利用,将对环境污染较大,建议环保部门加强对罗非鱼加工厂的加工废水综合利用和废水处理状况的监督和检测,以变废为宝,消除“三废”排放,保证罗非鱼加工企业及周边环境的良好。

      

      七、风险分析

      

      (一)罗非鱼产品市场风险。

      

      罗非鱼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生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几年,美国罗非鱼产品主要进口国家将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参与到罗非鱼产品出口贸易竞争行列的国家会越来越多,美国国内养殖业将如何应对大量廉价罗非鱼产品的涌进,是否和对虾一样出台新的贸易措施?因此,我省罗非鱼产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失时机地把握当前形势,强有力地维护罗非鱼产品形象,提高我省罗非鱼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我省罗非鱼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注重开发国内大中城市超市罗非鱼市场,加工生产适合国内消费的罗非鱼产品,解决罗非鱼只依赖出口的后顾之忧。

      

      (二)罗非鱼生产经营风险。

      

      生产经营风险主要是市场价格风险。罗非鱼正常养殖成本是规格500克商品鱼每公斤生产成本5.00元,规格750克商品鱼每公斤生产成本6.00元,只要加工厂收购价不低于上述价格,生产经营者就不会亏损。目前,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罗非鱼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由哥斯达黎加进口冻鱼片价格5.8美元/千克,中国同类产品只需要3美元/千克,处于美国罗非鱼进口产品价格底部,造成巨大的价格差异原因是由产品质量引起的,包括产品的规格、颜色、品牌等。因此,随着我国罗非鱼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罗非鱼市场价格也随着上升是有可能的。

      

      (三)自然灾害风险。

      

      威胁罗非鱼生产的自然灾害一是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其使低洼池塘和山塘水库受涝而造成损失,二是连年干旱造成池塘缺水无法放养,但这样的自然灾害在我省也是特别少有的,因此,对罗非鱼产业影响不大。

      

      八、投资估计与效益分析

      

      (一)行动计划投资估算。

      

      根据计划内容,估算总投资14亿元,其中公益事业投资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流动资金8.4亿元。

      

      公益事业投资主要用于建设罗非鱼种子库、良种场、质量环境疫病防治监测中心,建立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水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开展技术推广培训服务等公益事业的基础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鱼塘建设、水库拦网与网箱购置、进排水系统建设、生活与办公设施建设、生产区电网、机械设备、生产工具和网具费用。主要项目规模:

      

      1.建设罗非鱼养殖出口生产基地总面积15万亩,其中精养池塘8万亩,山塘、水库精养7万亩。

      

      2.修建进排水渠道总长100公里。

      

      3.建设水库拦网1000套,网箱10万口。

      

      4.建设实验室、生产、管理设施6万平方米。

      

      5.养殖基地电网建设200公里。

      

      6.机械设备及生产用具1000套。

      

      流动资金包括:苗种、饲料、人工费、水电费、药物、池塘(土地)租金等费用。

      

      (二)建设资金的筹措方式。

      

      一是政府拨款方式。用于公益事业为主的罗非鱼种子库500万元,渔业、环境、质量、疫病防治监测中心2000万元,良种场新建与改造2500万元,新技术开发与培训1000万元,由国家和地方支持解决;二是业主自筹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方式。非公益事业部分的计划总投资13.4亿元,其中12.5亿元由建设单位自筹和申请农发行政策性银行贷款。新建罗非鱼出口示范基地,业主自筹部分请求农业部从出口精养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解决9000万元,按年度分配为2007年2000万、2008年3000万、2009年4000万元。

      

      (三)经济效益分析。

      

      目前,海南养殖500-800克/尾以上的罗非鱼,每吨需要的成本为5200元,其中苗种费250元,饲料费4000元,人工、水电费400元,池塘折旧、土地租金费200元,药物50元,管理费及利息300元。而目前收购价为6400-8400元/吨,按精养池塘每亩年产大规格罗非鱼1.5吨计(800克/尾占60%,500-750克/尾占40%),每吨收购价8000元,每亩年利润4200元,至2010年,年产16万吨(新增产量),则年利润6.7亿元。

      (四)社会效益分析。

      

      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提出及实施,为海南渔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和新的增长点,为海南的水产品出口注入新的活力。本行动计划实施完成后,每年罗非鱼养殖产值可达24亿元,利润8亿元,通过加工出口每年形成15亿元工业产值,2.5亿元的纯利润。同时还可带动水产饲料的生产,年需要优质饲料30万吨,产值8亿元,按每吨600元利润(其中厂方300元、销售商300元)计算,可获利润1.8亿元。此外,还可促进罗非鱼苗种的生产,加速罗非鱼苗种产业化的形成。到2010年,海南省罗非鱼优良苗种将达到15亿尾以上,年产值达2亿元,利润0.8亿元。

      

      行动计划实施后,全省罗非鱼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7万多人,这对解决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九、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把发展罗非鱼产业作为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来抓。

      

      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罗非鱼产业的发展。罗非鱼池塘的开发与农业种植用地存在一些矛盾,一部分地方的低洼地、低产田由于列入了基本农田保护的范围而不能很好利用。罗非鱼养殖以生产优质蛋白为目的,和基本农田所生产的粮食并不矛盾,各地要把发展罗非鱼养殖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当新增罗非鱼养殖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产生矛盾时,建议政府部门通过特批的手续,促进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制订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把任务细化到乡镇。

      

      各市县要因地制宜,找准优势,按照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基本思路,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制订规划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与本市县的总体发展规划衔接和结合;二是与全省罗非鱼“四大区域布局”思路框架相结合,使其进一步具体和深化;三是与农业部统一布置的水域养殖使用证发放要求相结合。在摸清资源的基础上,做出可行的发展规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逐步完善。

      

      (三)加大财政对罗非鱼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投入。

      

      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扶持发展优势罗非鱼产业。对罗非鱼良种繁育体系、科研、推广、质量标准、市场促销和检验检疫等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政府应给予无偿投资,对规模化养殖、深加工和运销等方面的生产和经营性项目应给予贷款贴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激活民间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要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对微观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作用,加大贷款力度。

      

      (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罗非鱼产业化科技含量,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向科技要产量、向科技要质量、向科技要效益。一是根据罗非鱼产业发展需要,加大罗非鱼科技投入,对罗非鱼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课题,组织科技攻关;二是提高罗非鱼优势水产品养殖的科技含量,通过技术培训,围绕罗非鱼高产、高效、健康养殖等主要技术,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实现渔业科技与示范户“零距离”。辐射带动5000户农户,每年培育100户养殖科技示范户。

      

      (五)健全水产苗种场的管理体制,鼓励支持民营良种场建设,推进罗非鱼苗种产业化进程。

      

      一是改革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扶持兴办民营罗非鱼省级良种场;二是加强苗种繁育技术和种质改良技术研究,抓紧优良新品种的开发和引进,提高种质水平,为优势水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奠定物质条件;三是建立水产苗种质量的海南省标准及相应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企业标准,为苗种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法律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建立水产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标准,创建罗非鱼产地品牌。

      

      创建海南罗非鱼优势水产品的精品品牌,不断提高产品规格和质量,应对世贸组织的技术壁垒,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一是推广罗非鱼健康养殖技术,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相应地研究解决养殖中的新科技和新问题,以不断提高罗非鱼养殖技术水平。三是制定罗非鱼优势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树立海南罗非鱼品牌。

      

      (七)扶持罗非鱼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开发。

      

      罗非鱼龙头企业是带动罗非鱼产业化的经营主体,要在现有加工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加以扶持和培育,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优惠,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的企业群体,不断增强罗非鱼产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罗非鱼产业化水平。

      

      (八)成立罗非鱼协会,促进产业信息交流,强化行业自律,推进罗非鱼产业化步伐。

      

      国际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也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培育和发展好我省罗非鱼养殖和加工业,必须建立行业内的协调和约束机制,尽可能减少企业之间的内耗,防止恶性竞争,努力增强我省罗非鱼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组建罗非鱼产业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章程规范约束企业行为,并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价格信息、定单生产等方面互相交流、互帮互助、统一对外竞争,实现行业自律,减少企业之间因不正当竞争造成的损失。

      

      

      

      附件:1.《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养殖面积任务表

      

      2.《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养殖产量任务表

      

      3.海南省罗非鱼国家级、省级良种场建设项目汇总表

      

      4.海南省罗非鱼养殖出口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汇总表

      

      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 附表1-4.xls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