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关于印发《扬州市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6-10-30
【实施日期】 2006-10-3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法规
【法规类别】 行政法

关于印发《扬州市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扬府办发〔2006〕12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三十日

      

      

      扬州市广播电视“十一五”发展规划

      

      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广播影视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扬州市广播电视实际情况,特制定扬州市广播电视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和发展现状

      在中共扬州市委、扬州市政府和省广电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扬州市委宣传部正确指导下,我市广播电视发展“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各项事业跃上了新的台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1、舆论导向正确,声屏丰富多彩。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强化市委、市政府各个阶段中心工作的报道,不断改进宣传报道形式,提高了宣传效果,胜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各项宣传任务。根据广大受众需求,不断进行节目改革,创办了一批思想导向正确,文化和艺术品位较高,群众广泛欢迎的节目和栏目。各类影视和文艺活动有声有色,进一步丰富了荧屏内容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对外宣传得到强化,深入宣传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扩大了扬州在海内外的影响,为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扬州,扬州更好地走向世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精品制作为龙头,节目质量整体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有3件作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每两年一届的全省广播电视“十大名优栏目”评选都保持了两个栏目入选。2002年全国电视金鹰奖评选,我市一共获得4项大奖,在全国城市台中首屈一指。

      2、事业规模迅速扩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市直系统共投入了520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进行了系统的升级换代,重点进行了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固态化更新,广播电视中心计算机物理网建设,节目制作系统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了发射机房计算机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初步完成了电视采、编、播数字化系统建设,安全播出与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在全省年度检查评比中,我市电视、广播中波、调频发射设备和微波设备的技术指标连续多年全部达到甲级标准。各县(市)广播电视系统也投入了2000多万元添置了一批摄录播设备和数字化设备,提高了采编播出系统整体能力。与此同时,市直系统还先后投入了8500多万元,对市区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实施了数据网络建设,市、县两级实现了节目传输的光纤和微波双重直通。开发了因特网接入、电子政务、VOD视频点播、网络新闻等增值业务,使之成为我市政府网络办公和城市计算机互联互通的综合应用传输平台。“十五”期末,市区数字电视开始起步,为下一步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3、城乡事业协调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突飞猛进。各县(市)都建设了现代化、高起点、具有相当规模的广播电视中心,并对农村基层广播电视站的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乡镇一级普遍建立了广播电视中心站,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县级有线电视网络光纤改造已经完成,县乡基本实现了光纤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规模和入户率大幅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有49万多户农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1.6%,33个乡镇先后通过了市有线电视乡镇达标验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4、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探索产业化运作新机制。在坚持党的政治属性、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按市场机制的要求深化改革。一是初步实现了按精神产品生产流程,借鉴企业化管理机制,设置内设机构。二是初步打破干部、职工及其它各类用工的身份界限,对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对职工实行双向选择。三是合理拉开分配差距,重点向各类人才、一线岗位倾斜,分配的调节作用得到初步显现。四是全面实行内部成本核算,支出得到有效控制,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五是利用广播电视资源进行资产运作,对网络开发、广告经营等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机制,各项经营创收稳步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5、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文化和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政治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行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队伍的政治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各类在职学历教育、业务学习和培训、专业进修等不断开展,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层次明显上升。“十五”期末,市直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占在职人数的66.8%,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占专技人员的42.4%,并涌现了一批正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和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基本保证了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6家,广播自办节目8套,电视自办节目8套。其中市直系统,广播自办节目4套,电视自办节目4套,年播出能力分别达到23668小时和27238小时。中、短波广播发射台2座,电视转播发射台5座,调频发射台6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为100%,城乡有线电视用户为79.1万户,入户率为69.8%。

      “十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新闻宣传与党委、政府要求还有差距,节目内容和宣传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节目形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宣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的基础设施、科技装备还不能适应科技发展和事业发展的要求,农村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的广播电视基础还比较落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经营缺少新的增长点,产业优势还不突出;新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完成形成,新、旧两种体制和机制在双轨运行过程中时常碰撞,产生新的矛盾;队伍状况面临人员老化和人才不足双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花最大力气,不懈努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所突破。

      二、“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扬州实现“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广播电视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将围绕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迈出历史性步伐,给广播电视发展必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广播电视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新的体制和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将为广播电视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政策保障。可以预见,我市广播电视即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城市广播电视媒体资源有限、实力不强,在日益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必将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新的技术革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使本来事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改变我市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广播电视落后局面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十一五”时期,我市广播电视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紧紧围绕全市“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强化安全播出,积极加快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科技发展进程,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全面推进事业和产业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实现苏中第一,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为实现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的新扬州作出应有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的主要目标是:

      ——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水平进一步提高,节目特色更加鲜明,收听收视率稳定增长,精品力作迭出,文艺娱乐活动丰富,成为市委和市政府更加放心,全市广大群众更加满意,全国有影响、全省第一流的强势主流媒体。

      ——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安全播出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全市广播电视全覆盖,有线电视总入户数达96万户,入户率突破85%。市区及各县(市)城镇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加快以数字内容资源为支撑的数字化、网络化制播体系建设,制作能力和播出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优质播出。

      ——形成创收多元,结构合理,资产优良的新格局。产业经营收入年递增10%以上,广告以外经营收入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市直广电系统固定资产达5.5亿元,其中净资产为5亿元。

      ——初步建立与加快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努力建立公益性事业充分保障,经营性产业蓬勃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良性互动的新体制和分配以绩效为取向,用人以能力、业绩为标准,资源节约,运行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机制。

      ——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大力提高广大职工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层次。2010年,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占在职人数的89%,比“十五”期末净增22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42%,中级职称以上专技人员占总数的54%,比“十五”期末净增11.6个百分点,其中高级专技人员达10.5%。培养一批省市劳模、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其它专业人才。

      三、主要任务

      我市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时期,我市广播电视主要任务是:

      (一)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全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1、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不动摇,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动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不动摇,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唱准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宣传任务,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尤其要加强“三农”问题的宣传,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架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断拓展新闻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报道形式,丰富节目形态,提高节目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2、以节目改革为中心,打造扬州广电特色。重点办好电视三个频道、广播三个频率,做到定位更加准确、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影响更加广泛。充分利用地方新闻、文化和民俗资源,积极增加自办节目,广播以自办节目为主,电视要积极增加自办栏目,三个频道平均每天分别达到120分钟。全力办好广播和电视新闻节目,在进一步搞好时政新闻宣传的同时,丰富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努力增加直播新闻,在节目形态上创新突破。深入挖掘和利用扬州历史文化资源,在宣传扬州的同时,精心打造以扬州文化为特色内容的精品栏目和品牌栏目。积极增加文化娱乐类、知识兴趣类等节目内容丰富声屏,从而把我市广播电视节目办成党委、政府指导工作的重要工具,广大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丰富文化娱乐生活重要载体和宣传扬州、扩大扬州知名度和开放度的平台。

      3、巩固提高收视率,扩大市场占有率。在保持和巩固现有电视节目收视率、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攀升。电视三个频道的总收视率日均达4.5%,黄金时段平均达15%;总市场占有率日均达35%以上,黄金时段平均达40%以上。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广播节目收听率和满意度的调查和考核,扩大广播节目的社会影响。

      4、精品生产稳步发展,影视创作有所突破。以精品创作带动节目质量整体提高。全省“十大名优栏目”评选每届确保1个,力争保持2个;在全省“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力争每届都有作品获奖。省级广播电视作品政府奖评选,争取进入全省城市台前三名,每年有作品获国家级政府奖。通过自拍、合拍等,创作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强、市场受欢迎、经济效益好的影视剧。

      5、加强宣传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节目审查、播出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把播出关。保持在省广播电视局每年宣传管理检查评比中的先进单位称号。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工作,加强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的内容监管,加强和改进电视节目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管理,确保广播电视宣传安全优质。

      (二)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事业建设和技术保障同步发展

      1、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不断完善安全播出保障和调度指挥体系,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有效管理的安全播出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市、县两级贯通的调度指挥组织机构,实现全市统一调度指挥。健全安全播出运行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重点播出单位、播出资源、播出状态、播出效果等重要信息,积极开展安全播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和改进技术防范,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逐步建立节目收听收看的技术监测体系。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充分利用并不断完善卫星接收监控系统,传输发射机房建立计算机实时监控,保证技术防范的有效性。

      建立健全市县一体、分级负责的全市调度指挥系统,加强重要时段的安全播出管理,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安全播出设备系统,保证重要播出系统备份,确保安全运行。

      2、加快事业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以数字内容资源为支撑的台内技术系统整体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至2010年,扬州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率达到100%,各县(市)超过70%。2007年前,市直广电系统新组建一部数字电视转播车和一部移动卫星通讯车。广播电视播控系统实现数字化播出。建立媒体资产(数字内容资源)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节目制作成本。

      积极实施机房发射设备的固态化、自动化改造,完成全市1KW以上中波、调频、电视主备发射机100%固态化,实现机房实时监控。

      积极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开展地面数字广播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的试验。跟踪和研究模拟与数字同播时期的发射、传输、覆盖以及手持电视、移动电视等相关技术。

      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建设带宽不低于750MHz的有线电视传输网。不断提高500户/光节点的改造完成率,农村干线全部实现光纤化,光节点以下的电缆放大器级数不超过2级。

      加强各类机房、接收和发射塔(架)、线路的管网(道)、农村广电站站房和农网自立杆等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保养和改造,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3、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按照“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市带县、市县联动、市场运作、整体转换的要求,加快组建扬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以市区为中心,统一利用市数字电视平台,实施全市市—县—乡有计划地联网。2008年市区基本完成,2010年,各县(市)城镇及有条件的乡镇基本完成,并为最终实现全市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整体转换奠定基础。

      积极开展有线电视网高清数字电视实验,实行高清与标清电视节目同时播出。不断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功能,加强政府政务网的建设,加快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互通业务开发。建设多功能、大容量、高标准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平台,有计划地逐步在有线电视网开发数字付费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互动电视等多项信息服务和交互业务,开展利用HFC网络开办IPTV业务的技术试验。构建以广电网为基础的、满足多种新兴业务要求的传输网。积极开展“三网融合”可行性、对策性和政策性的研究,在保证广播电视意识形态属性的条件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既服从大局,又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和终端用户规模优势,积极开拓相关产业,在融合中掌握主动,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努力把挑战转化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市、县一体的有线数字电视运营模式,实现市县共建、业务联动、存量保值、收益分享、效益共赢和共同发展。

      4、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把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实事来做。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综合信息服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继续大力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仪征丘陵山区、里下河水网地区等经济薄弱和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实现组组通,着力提高入户数和入户率,让广大农民看得到有线电视。首先抓好前两年,全市2006—2007年每年净增4万户,2008—2010年每年净增3万户,确保全市“十一五”期间净增17万户,入户率提高16个百分点总体目标的实现。加大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管理力度,健全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体系,积极推进县对乡(镇)的广播电视垂直管理和长效管理,深入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广播电视站”活动。

      5、进一步加强技术系统管理。提高节目生产的技术设备投入产出比,使技术设备的有效投入达到全省城市台先进水平,技术制作水平在省节目技术质量评比中保持前5名,技术维护检查评比保持全省前3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项目为抓手,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目的,增加投入,落实人员,保持全省城市台先进水平。进一步完善电视、调频、中波发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系统,逐步向“无人值班、有人值守”的管理方式转变,实现传输发射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新突破。

      (三)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强经济实力

      进一步发展广告产业。广告创收必须以社会效益第一,必须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必须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确保10%以上的年递增率,保持广告经营在整个经营创收的主要经济支柱地位。一方面巩固挖掘本地广告市场,一方面加大外地市场开发力度,实现双翼齐飞,扩大总量。积极调整广告结构,合理压缩医疗类广告,大力提高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广告。引进新型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服务,大力提高各类广告策划水平、制作水平,提高广告的市场引导能力。

      积极培育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广告外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使创收的总体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以发展数字电视、网络增值业务为突破口,增加有线电视收入和网络收入。加大广播电视上游和下游产品开发力度,努力形成产业链。积极增加影视剧拍摄制作,逐步形成产业亮点。努力争取建设扬州影视拍摄基地。同时,做大做强会展经济、礼仪经济、演艺经济等,全面提升经营创收水平。

      “十一五”期间,市直系统每年各项收入总量争取净增600万元以上,人均创收增加1万元,年递增10%以上。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壮大事业规模,固定资产净值大幅提高,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实现良性循环。

      四、主要保障措施

      1、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加强学习研究,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牢固确定新闻宣传为中心的思想,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妥善处理好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的关系,在坚持党对媒体的绝对领导,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开发产业资源,把潜在的产业功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统筹发展城乡事业,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加快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为广大农民办实事。加强广播与电视的协调发展,在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广播,增加必要的人力、资金、设备投入,发展壮大广播事业。

      2、创造多元投入新机制。随着创收的增加,各级广播电视机构都要增加事业投入,特别是市、县两级要优先保证科技投入和事业投入,使科技事业投入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有所提高。围绕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保证必要的设备、设施和技术改造投入,同时根据项目的需要,增加专项投入。各级政府也要把广播电视作为公益事业和社会公共产品逐年增加投入,尤其要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同级财政支出指标。要善于利用国家文化事业新的经济政策,广泛吸纳国有和民营资本进入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投资参股广告发行及音乐、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节目制作,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3、务求改革取得新突破。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新型体制和机制。改革局台合一的现行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成立广播电视总台,局台分设,做到职能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楚,形成“小政府、大媒体”的格局。打破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在用人、分配、投入等关键环节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在提高职工总体收入的基础上,以岗位定收入,以绩效定奖惩。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和契约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引进企业化管理理念,实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努力形成精神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评价机制。

      4、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行风建设等,提高广大记者、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开展“三个一”人才工程,即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一批学科带头人,一批经营和管理人才。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努力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生动局面。通过专业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提高广大职工的知识文化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十一五”时期扬州市广播电视重点项目一览表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