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濮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颁布单位: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
濮政〔2006〕72 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濮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一月三日
濮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为贯彻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濮”和“以工兴市”战略,根据《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濮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财政累计投入科技三项经费9202万元,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41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75项,累计申请专利1130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到61445人,培养了3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全市六个县(区)全部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华龙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清丰县被科技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
(一)科技计划专项实施顺利
重点实施了“新工艺研究、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先进制造技术、植物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开发、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动物新品种引进及养殖技术开发、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发展”8个科技专项,解决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ZY旋转尿素造粒喷头的研制”、“不定形法成型整体塞棒的研制”等项目,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先进。“苯部分加氢制环乙烯催化剂及催化工艺”,打破了日本旭化成公司对该项技术的独家垄断局面,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十五”期间,我市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新品种17个,在农作物育种的部分领域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至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承担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30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7项、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11项,共研制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7种、省高新技术产品105种。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2.5亿元,销售总收入57.4亿元,利税总额14.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2%。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成国家级注册实验室1个、省级注册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认定濮阳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家。相继建立了濮阳市中小企业信息库和“专家顾问团”。濮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我市第一家通过ISO9001认证的科技中介机构。
(四)民营科技发展步伐加快
至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发展到296家,资产总额达34.6亿元,年技工贸总收入28亿元,从业人员22365人,全年签订技术贸易合同4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0万元,有3家企业进入了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拥有了一批如濮耐高档耐火材料、力诺玻璃制品等名优产品。
(五)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
积极开展“市院合作”,连续举办了四届高新技术项目信息发布洽谈会,促进了企业与大专院校的对接与合作。积极组团参加各类高科技成果交易会,参展各类项目245个,签订合同92项,交易总额7.3亿元。建成了濮阳市科技成果网,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平台共享互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
(六)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组织科技下乡,开展星火科技培训,实施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和科普传播工程,搭建科学技术普及平台,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开办了《龙乡科技》专题电视栏目、“科技之声”专题广播栏目,创办了《濮阳日报●科技之光》专版,建立了“濮阳科技之窗”和“中原科普”网。组织实施了科技信息“村村通”和“户户通”农村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农民随时随地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广泛开展星火计划科技人才培训,累计培训各类星火人才30余万人次。濮阳县柳屯镇和清丰县柳格乡被确定为河南省科普示范点。
我市的科技事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科技成果还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科技基础条件薄弱,自主创新成果的研发和转化能力不足。五是科技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相对落后,人才流失现象还比较严重。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着我市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濮”和“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构建具有濮阳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濮阳。
(二)基本原则
1、突出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贯穿到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科技体制创新,以体制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观念创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凝炼战略重点。正确处理长远发展和当前需要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3、坚持市场导向。建立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又能够提升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的创新体制。尊重市场规律,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4、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文化。
5、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优先支持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发展目标
1、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到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省内领先乃至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支柱产业技术升级。突出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建设濮东、濮西、文留、柳屯、濮城、马庄桥、孙口、元村八大特色工业区及创业服务中心。到“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20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3、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争取将濮阳高新区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到“十一五”末,选育农林新品种1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4、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口素质明显增强,循环经济得到有效发展,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华龙区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5、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提升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濮阳科技中心,成为集科技成果展示、技术市场交易、科技信息传播、科技人才培训、科技创业服务、科技交流合作为一体的重要基地。以高新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依托高等院校和骨干科研机构,建设6个市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为重点,依托我市重点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2个省级和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6、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逐步增加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实现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的有效、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力争达到1.6%,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辅助、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突出地方特色,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积极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骨干力量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和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研发力量,鼓励和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对于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要通过政策和税收等手段,引导其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其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对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采取自办、联办、托办等多种形式组建相应的技术创新机构,使其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新兴力量。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支持它们进行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科研开发任务,在具有明显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大力加强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在石油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产业,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成同行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
从事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必须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完善科研院所长负责制,提高科研机构内部创新活动的协调集成能力。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利用现有技术、人才优势,加强同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机构,形成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整合和统筹各类科技资源,组建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实验基地,营造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环境,调整和优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形成协作共用的长效机制。集成科技文献资源、科技网络资源,逐步建设科技文献资源库和科技信息网络体系,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3、建立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结合的桥梁作用,加快技术转让、信息咨询、人才评价、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中介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形成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服务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二)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
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投入、形成产业”的原则,依托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兴接替产业。
1、新材料
加快新材料技术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突破新材料设计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重点发展以新型橡胶助剂、石油钻采助剂、纺织造纸助剂等为代表的新型高效精细化工材料,以煤化工、盐化工为支撑的基础化工材料,以石油树脂、酚醛树脂、TPV热塑性弹性体等为代表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建设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发展以洁净钢冶炼和大型铝电解槽用耐火材料、连铸用优质耐火材料、高温窑炉用氧化物及非氧化物复合陶瓷耐火材料等新型优质高档耐火材料,壮大全国不定型耐火材料生产基地规模;发展以新型保温、防水、防腐涂料和新型墙体砌块、装饰材料、轻型钢结构、节水节能装置等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发展新一代特种玻璃材料,进一步加快玻璃及太阳能产业集群度,打造全国特色玻璃城;发展以丙纶纤维、竹碳纤维等特种功能纤维为代表的新型纺织材料,推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
2、光机电一体化
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依托现有石油机械产业基础,加快新型石油机械、特种车辆、钻采专用器具的研制,重点研制外转子自控节能环保抽油机、API系列抽油机、减速器、ZYT5580TZJ20钻机车、ZJ70D石油钻机、专用汽车底盘、地锚车、海洋洗井装置、防腐油管、双金属复合管、系列钻井泵、油管自动清洗线等产品及制备技术;拓宽现有产业应用领域,开发纺织、水泥、石化等大型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机械、大型农业、粮食深加工成套设备、高频高效电机、电力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系列成套设备,重点研制圆锥滚子系列数控磨床、永磁直线节能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稀土永磁节能电机、秸秆粉碎机等产品;开展基础件和通用部件制造技术研究。
3、生物医药
加强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工业微生物优质高产菌种的选育和新型酶制剂的研制,开展生物催化、特殊生物鉴别及诊断技术研究,进行生物质资源的微生物转化利用。研究开发兽用药产业化关键技术,推广兽用药生产质量控制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药物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等。重点发展以兽用抗生素为主的动物保健制品,开发复方马杜预混剂、尼卡巴嗪预混剂、洛克沙胂预混剂和盐霉素预混剂;开发L-乳酸等生化产品,采用生物高新技术对传统酿造业和乳制品业进行技术嫁接改造,积极开发高产新菌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发酵与生物化工的产业化。支持创新药物开发以及新剂型研制,提高中药生产的现代化水平,重点研究细辛脑葡萄糖注射液、环磷腺苷葡萄糖注射液、复方甘草甜素氯化钠注射液和骨刺消痛胶囊等中药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
4、电子信息
支持濮阳宽带城域网工程项目建设、濮阳市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工程社会保险分工程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软件企业,大力支持应用型软件开发,为我市电子信息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增强我市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三)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支柱产业
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支柱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石油、化工
研究开发油田化学品、新型化工助剂、新型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以及新型分离技术及装备和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重点支持煤气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聚丙烯生产技术的优化,丁二烯抽提技术开发,以及乙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和塑料改性技术,支持骨干企业扩能改造;开发氢源利用技术、卤水资源的开采、浓缩、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三聚氰胺深加工技术,纳米白炭黑生产和应用技术,延长我市化工产业加工链条;研究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油田用化学品生产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污水治理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档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特种玻璃及电光源
研究新型玻璃生产及工艺控制技术,开发新型电光源产品及生产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热管式真空管等高性能太阳能配套部件和高效功能材料,提高高档日用玻璃制品研制开发能力,延长玻璃产业加工链条;重点研究开发高硼硅玻璃、钡锶玻璃、微晶玻璃、背景光源玻璃等特种玻璃配方及工艺控制技术,提高我市玻璃产业档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冶金建材
突破新型建材的开发设计与生产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展耐火材料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新型耐火材料生产及复配技术,扩大我市耐火材料应用领域;研究冶金建材新型连铸连轧技术,喷煤降焦技术,窑炉余热余能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研究彩涂板、彩钢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石膏板等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快速烘干等制备技术,支持节能建材标准体系建设。
4、机械设备制造
重点突破极端制造、系统集成和协同技术、智能制造与应用技术。研究优质高效精密成形技术,发展轻量化、精确化、清洁化成形制造技术;研究传感器技术、仪器仪表网络技术、数字控制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积极推进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以及并行设计、虚拟制造等共性技术的应用和集成。数控机床向复合、高速、智能、精密、环保等方向发展,开发推广数控加工技术并促使其向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提高机械产品数字化水平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5、食品加工
重点研究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功能食品,新型食品添加剂。研究开发果蔬保鲜技术及果蔬汁制品关键技术,奶制品生产加工技术,高级食用油、专用油、油类蛋白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功能性食品的发酵生产技术,天然食品中有效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保存技术,食品安全监测技术,食品行业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等。利用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原料品质进行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6、纺织和造纸
研究开发高档面料和新型纤维及生物纤维面料生产技术及现代化棉纺生产工艺技术研究,解决国产清梳联、并条机自调匀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技术;研究紧密纺和赛络纺新技术,中高支转杯纺纱工艺技术,特种纤维纺织技术,纺织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提高我市纺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开发造纸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新型废纸脱墨技术及其废液处理技术,以杨木纤维为主的新型纸生产技术开发,新型木浆原料替代技术,研究围绕杨木造纸开展服务的原料加工、贮运等配套技术,提高我市造纸工业的产业带动力和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
7、电力和能源
引进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利用技术,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技术,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力输配技术,研究垃圾发电、秸秆发电中的原料运输、储存和高效燃烧技术,开发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攻克能源开发和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煤化工以及燃煤污染物、废弃物的控制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中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和机电产品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天然气合成氨增产节能技术和天然气精细化工的技术开发与引进;开展乙烯下游新产品和生产新技术的开发;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能产品;重点抓好燃煤、燃气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和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方面的节能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
(四)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现代农业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粮食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利用5大产业为重点,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引进与开发
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加强专用小麦、粮饲兼用型玉米、优质水稻、蔬菜、林果等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引进与示范推广,抓好种子工程建设,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使优质、专用品种种植比例达到55%。畜牧业以猪、牛、羊、鸡为重点,引进选育遗传性能稳定、优质高产、高抗低耗的畜禽新品种,完善畜禽繁育体系。加强水产良种、苗种基地建设,开发推广名优特水产新品种。
2、高效栽培技术及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研究开发种植业优质高产、节本增效、平衡施肥等栽培技术,开发利用林地资源,研究林下经济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多种高效农业种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效益;加强特色农业技术研究,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地方名牌;研究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研究开发畜禽水产品集约化养殖技术、青贮氨化微贮饲料技术、蛋白饲料资源利用技术、高产高效低耗模式化饲养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等,促进畜牧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研究与开发
以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为重点,以增加效益为目标,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拉长产业化链条,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围绕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产后损失,研究开发粮食现代储运技术和新型营养保健品、方便食品、专用淀粉、大豆磷脂、饲料添加剂等高附加值的精细加工产品。以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为载体,发展订单农业。研究开发畜禽水产类产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升级。
4、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展农业生产标准化研究,制订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畜禽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加强农业生物制品(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与开发利用,建立高标准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环境监测,重点开展土壤重金属、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和灌溉水污染处理技术研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农机化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
研究开发农业播种、耕作、灌溉、施肥、施药、收获等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机械现代化。研究开发有特色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和服务领域,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先进技术和配套设备,推广保护性耕作、节种、节肥、节药等机械化技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综合生产能力。
6、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开展动植物转基因优良品种引进及优质种苗产业化开发与推广应用,建立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体系,加快育种进程。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开展果树、林木、花卉、蔬菜、药用植物的组织、快繁及种苗脱毒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动物胚胎移植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适合我市的新型农业信息技术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模拟模型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自然灾害、畜禽疫情等控制预警系统。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产业化发展。积极引进名、优、特蔬菜新品种,带动我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力引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鲜切花品种,发展我市鲜切花产业,建成我省北方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县(区)农业科技园区,要突出特色,辐射带动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发展,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好科技示范先导作用。
(五)创新科技服务形式,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发挥好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作用,并不断创新、完善功能,探索新型服务模式。重点推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示范工程、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农业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1、实施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示范工程
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等多方面服务,促进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密切配合。
2、实施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工程
选择星火科技龙头企业、农村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创新服务中心,形成“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示范基地+农户”的新型科技服务推广模式,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
3、实施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培育工程
围绕我市农产品支柱产业,重点抓好粮食、油料、林果、蔬菜、食用菌、花卉、养殖、乳品等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的培育,逐步达到协会体系健全、人员素质高、有场所、有设备、能够全方位开展高质量、规范化技术(信息)服务的目标。
4、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工程
围绕我市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积极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户、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示范和产业化。
5、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职业教育学校、农广校和农技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把对农民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培养一批乡土科技人才和星火科技带头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队伍。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农技人员的岗位轮训,脱产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6、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
以加快科技、政策、市场信息进村入户为目标,整合集成信息资源,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成通达农村基层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和联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为农民提供科技知识、科技成果、产品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等实用信息服务,带动农民致富。
(六)加速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口控制与医疗卫生、资源和环境、城镇化建设、文化、教育与体育、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五个领域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1、人口控制与医疗卫生
一是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重点研究开发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高效无创,出生缺陷的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等。二是重大疾病防治与医药创新。重点研究开发老龄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小型诊疗和移动式医疗服务装备,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研究开发肝病、肿瘤、心脑血管病、职业病、地方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早期预防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加强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开展生物制剂、中药、西药的研究开发。三是实施中药现代化专项。培育2家年产值500万元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建立2个面积500亩的中药种植资源示范基地,丰富中药材种质资源。引进、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道地药材品种10个,开展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制订我市中药材种植标准,形成“龙头+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
2、资源和环境
加强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在化工、造纸等行业选择2个龙头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验示范,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开展粉煤灰、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升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科技水平。研究黄河、海河流域濮阳段综合治理技术,开发污水、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建设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等节水设施,推广应用高浓度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水资源化。发展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垃圾发电项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小流域治理示范、生态脆弱区保护和沙荒地、盐碱地、油田污染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
3、城镇化发展与人居环境
突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业反哺农业,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全面提升城镇化建设进程。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城市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开展石油、土地、矿产资源勘察评价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节能和新能源开采利用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杆气化等新型农村能源的技术研究与推广,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
绿化造林与城镇化建设有效结合。重点抓好五个工程,即干旱瘠薄沙区造林改良技术开发工程,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区;盐碱地生态造林技术开发工程,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区;稻区造林技术开发工程,主要分布在沿黄积水区;油田污染区造林技术开发工程,主要分布在石油开采重污染区;泛风沙农田林网技术开发工程,主要分布在大田林网造林区。通过高效开发,形成生态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的新格局。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华龙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水平,力争“十一五”末创建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辐射带动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形成独到的科技示范特色和发展模式。探索循环经济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机结合的模式。
4、文化、教育与体育
围绕濮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主题,从发掘文化资源、修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培育文化产业等方面,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技术集成,提升文化产业技术水平。重点开展“中华第一龙”、“卫国都城遗址”、“戚城文物遗址”、“张氏文化起源”、“仓颉陵”、“单拐冀鲁豫纪念馆”等文物资源的修复、扩建、保护技术研究。提高杂技种类和可视性创新技术水平。开发麦秆画、刀书画、黑陶等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提高精细技术开发水平。加强馆藏文物信息化技术研究,提高我市馆藏文物保护、管理、陈列、展示研究的技术水平。
加强教育创新,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点抓好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应用研究,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加强体育创新,开展全民健身科学研究,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健身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反对伪科学。开展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技术研究,运动员体能与心理训练及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国内外最新体育科研成果,培育我市乒乓球、武术等优势运动项目优秀体育人才,提高我市体育运动竞技水平。
5、公共安全
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建立社会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重点研究公安、交通、公路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构建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开发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刑事侦破技术。加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快速反应系统;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气象精细化预报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地震监测及震害应急防御先进技术等方面研究;加强防灾减灾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制订我市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将重大工业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防患于未然。
(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建立和完善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1、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进行整合、重组与建设。2007年底以前,完成市属科研机构、市级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单台(套)价值5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数据信息采集、建库,建成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到2010年,力争把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等全市范围的大型科学仪器纳入协作共用网,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大型科学仪器物质保障系统。
2、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优势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领域,新建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流动开放、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市级研究实验基地。到2010年,建成6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3、建设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扩大现有馆藏科技文献资源规模,采取统筹订购、团购等形式,加快补充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缺藏和断档文献,实现印刷版与电子版、网络版互补,扩大文献品种的数量和覆盖面,提高我市科技文献的保障能力。2007年底以前,建立以科技情报信息单位、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等主要科技图书文献收藏单位为基础的虚拟的濮阳市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基本实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到2010年,整合集成我市科研机构、高校、公共图书馆、大型企业等单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成全市馆藏科技文献书目数据库,构建全市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网络系统。
4、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和中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建设专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特色产业园等多种类型的孵化器,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传播、成果推广、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建立我市新型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扩大濮阳科技成果网覆盖范围,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平台共享互通,建立基本覆盖全市主要行业和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
为突出战略重点,发挥地方优势,根据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重点任务,进一步筛选出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来带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重大科技专项是通过全社会科技资源集成,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并加快实现产业化。重点实施主要农作物及林果新品种选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石油化工新工艺新产品关键技术、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新型电光源与节能技术、纺织及造纸工艺与制品关键技术、机械设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重大疾病防治与重大疫病防控技术、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等九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工程是通过政府组织推动,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强化科技的引导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动员全市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促进成果转化,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重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富民工程、科技人力资源建设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等五个重大科技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
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有关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进步列入各级领导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把科技工作实绩作为干部考核、评价、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法监督,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导向和扶持功能,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环境。
(二)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各级政府在编制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时,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引导机制,激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研发投入,确立企业成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的主体,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培育风险(创业)投资主体,壮大规模,大力扶持技术产权交易机构,促进资本市场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加强科技合作,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围绕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积极开展“市校合作”和“市院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效益。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与国内著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重点引进对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企业要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相结合,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相衔接,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项目、转化成果结合起来,实施杰出人才创新基金专项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以多种形式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或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乡土科技人才和星火科技带头人,积极选派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同时要加快培养一支科普管理、科普创作、科普宣传的科普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科技人才资源库,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共享。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构筑优秀创新人才高地。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
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把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标准,把专利申报作为评价科技计划项目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支持企业获取、形成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建立高效、便捷、通畅的社会信息网络和完善的科技信用法律监管体系。严厉查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大力扶持、发展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制定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推广实用技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各级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的作用,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科技宣传周、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等集中活动中来,深入持久地开展好各项科普活动。加快我市科技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市级重点实验室,提高公众的参观与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继续办好“濮阳科技之窗”和“中原科普”网站,“龙乡科技”、“科技之声”专题栏目,《濮阳日报?科技之光》专版,鼓励全社会兴办科普公益性事业;鼓励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创作、科普讲座,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六)加强县(区)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重视和加强县(区)科技工作,发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围绕提高县(区)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宏观领导,推动县(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和条件支撑。以科技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为契机,加强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应用,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经营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和科普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致富能力;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和经济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和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发展,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
针对当前科技宏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决策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树立“大科技”理念,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加快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调整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体现政府目标和创新规律,实施专项计划管理方式,以专项计划凝聚科技资源,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强化技术预研、项目论证和集体决策,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和中介评估制度,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和督察,引入科技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科技规划、战略研究、项目论证和过程管理工作。加强科技工作效能监察,提高科技决策和管理水平。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价制度,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绩效、科技创新能力为取向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鼓励更多的成果向产业化延伸形成现实生产力。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奖励的档次和水平,在实行对项目奖励的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奖励,更好地发挥政府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