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五个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颁发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
安政〔2006〕59号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五个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阳市“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装备制造业属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好、增值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为将其做大做强,推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以金属切削机床、锻压、采煤机械、铁路养护机具等成套设备和以齿轮、电磁铁、高速电主轴等零部件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十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五年来,我市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和效益较快增长。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不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697亿元,是2000年的136倍,完成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10.3%。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交流电机、滚动轴承等主要产品分别达到3007台、10777吨、214604千瓦、41万套,较2000年分别名增长了5倍、77倍、8倍、1倍。
(二)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金属切削机床、全液压数控模锻锤、重型煤矿机械等成套设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鑫盛综合经济指标居国内同行业第5位,卧式车床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5%;安锻模锻锤及压力机已成为中部地区较大的制造中心;凯地电磁铁产量多年来稳具国内第一。中小型建筑机械、齿轮、锅炉配件、石油机械、铁路养护机械、电主轴、防爆电机、漏电断路器、轻工机械、农业机械、粮油加工机械等一批优势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研制新产品。“十五”期间,全市装备制造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均在20%左右。2005年全市装备制造企业共开发新产品49项,达到省级以上水平有35项;新产品产值率达28%,新产品产值增长率达49%,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鑫盛机床、锻压公司、方快锅炉等企业已建立省级技术中心;鑫盛机床公司QKA1212管螺纹数控车床、CW61100B卧式车床、安阳市莱必泰公司数控加工中心电主轴、机床电器公司GP80Q——A电液比例阀用电磁铁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鑫盛机床公司、安阳机床电器公司、莱必泰公司、科能电站锅炉配件公司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四)骨干企业快速成长。目前我市现有规模以上成套设备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企业50余家(不含汽车零部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企业8家。鑫盛机床、安锻公司、林州重机近两年产值连续翻番;凯地公司、科能锅炉电站配件公司、内黄石油机械公司、安振公司、莱必泰、方块锅炉等企业增速均在60%以上。已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优势骨干企业。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内和我省周边地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偏小。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97亿元,仅占全省规模以上销售收入的6%,目前尚无一家超10亿元企业。二是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协作配套不紧密。我市装备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少,特别是缺乏集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成套总包企业,围绕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尚未真正形成,原材料供应、外协配套件等相关产业发展不足,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配套的制造体系,这既制约了企业迅速做强做大,也未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层次低。多数企业的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意识不够强,能力不足,承担重大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和成套供应的实力不突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密加工和智能控制等装备比例低,产品多数处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中低端。
二、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基本判断
我市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具有较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较强的机械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从市场需求、要素供给和政策环境分析,把装备制造业培育成我市优势产业,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
(一)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加快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够有效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工业结构优化调整,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强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因此,努力把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工业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基础。近几年,随着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已经成为带动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创新能力看,鑫盛机床公司、林州重机集团、锻压机械公司、振动器公司、齿轮公司、机床电器公司等一批企业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不断加强了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究。QKA1212管螺纹数控车床、CW61100B卧式车床、全液压数控模锻锤、漏电断路器、电主轴、锅炉膜式壁、电液比例阀用电磁铁、火车制动防抱死磁铁、大豆纤维专用设备等产品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从产业转移看,我市电力供应充沛、钢铁铸造业基础较好、劳动力成本低廉、区位交通优势突出,有利于吸引沿海装备制造企业到我市建立生产基地。
(三)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国家、省已经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税收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发展将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国家将出台支持中部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我市装备制造企业可以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创新力度和技术改造,争取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一五”全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优势产业,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目前,重点骨干企业已制定了发展规划,谋划了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三、我市“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要充分发挥已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装备集成能力,发展高效可靠、节能环保、替代进口的产品,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通过实施“十大制造基地”建设,高水平发展数控机床、全液压数控模锻锤、刮板机、新型锅炉、电主轴、电磁铁等成长性产品,全面提升装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自主研发水平较高、制造技术先进、系统成套能力强的全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我市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以上,居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数控机床、锻压设备、煤矿机械、石油机械等优势行业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企业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超过10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40%,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幅增加。
——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010年,全市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其中:鑫盛机床、林州重机超50亿元;锻压公司、机床电器公司、安科电器、内黄石油机械、科能锅炉电站超10亿元;方快锅炉、利达铁路器材公司、亿兴电子管公司、科海农机等企业超3亿元。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在与各县(市、区)和企业充分衔接的基础上,规划了全市“十一五”装备制造业重大建设项目46个,总投资35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82亿元,利税30亿元。
(一)打造数控机床制造业基地。按照机床工业高参数、大型化、个性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设备和数控系统。支持鑫盛机床利用自主开发的数控技术,加快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周边地区机床企业的整合重组,扩大中高档、多规格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生产规模,力争进入国内同行业三强。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安阳鑫盛高档数控机床项目,总投资108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10亿元。2010年,数控机床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二)打造锻压设备制造业基地。鼓励锻压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扩大数控全液压模锻设备、大型数控锻造液压机、高精度下料剪断机,制坯数控锻机,切边机和精整压力机设备产能,加快高技术、高性能工具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使数控锻压模锻锤向系统成套发展。同时,锻压设备公司为满足自身和周边省市生产锻压设备的需求,建设以自由锻为主,精密模锻为辅的锻造中心。“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数控全液压模锻锤、大型数控锻造液压机和豫北锻造中心2个项目,总投资316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102亿元,利税184亿元。2010年,锻压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
(三)打造煤矿机械成套设备及部件制造业基地。着力提升骨干企业林州重机的系统集成能力,发展核心主机设备和关键辅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是推进以采煤液压支架、刮板机等大型主机设备为龙头,输送、托辊等零部件企业相配套的重机生产体系建设;二是提高煤矿电机的技术含量,扩大中型防爆电机的生产能力;经过五年努力,我市在煤炭综采机械、煤矿电机等方面市场占有率平均达到40%以上,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林州重机液压支架和刮板机项目、华安煤矿电机中型防爆电机、汤阴华北塑料厂超高聚乙烯托辊等6个项目建设,总投资546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416亿元,利税39亿元。
(四)打造石油机械成套设备及部件制造业基地。鼓励石油钻采装备发展,扩大高性能的交流变频调速电驱动抽油机、钻井机及配件产品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内黄石油机械公司节杆式抽油机、全自动钻井机和鹤立特钢铸造公司油井井接箍、油井套管接箍、精密铸造等5个项目,总投资59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56亿元。
(五)打造以锅炉为主的压力容器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我国锅炉行业呈高速增长态势,改善大气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越来越为各行各业所关注,减排、烟气脱硫、煤气化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淘汰燃煤锅炉成为大势所趋,循环硫化床燃烧锅炉、导热油炉、立式贯流式锅炉、顺流湿背三回程锅炉正赢得市场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的青睐。同时,煤化工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相关的各类压力容器及设备生产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支持科能、方块、第一锅炉厂等企业加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高强度稀土耐热耐磨钢新型电站锅炉部件、循环硫化床脱硫产品、方快锅炉循环硫化床燃烧锅炉、导热油炉、立式贯流式锅炉、顺流湿背三回程锅炉产业化进程;加大华北化工、相州化工、神州化工等装备制造公司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一、二类压力容器及设备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空间。重点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2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08亿元。
(六)打造轻工机械制造业基地。适应轻工机械设备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推动造纸、建材等成套设备,采取新的制造工艺技术,迅速扩大APMP杨木化学机浆、日用化工、油脂化工、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成套设备生产规模,开发新“氧脱木素”蒸煮工艺技术,改变传统的以化学药品为介质,解决污染问题。 “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安阳轻工机械厂企业搬迁和产品改造升级,计划投资35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5亿元。
(七)打造铁路养护器材及辅助配件制造业基地。支持铸造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发展用于快速铁路、大型成套装备等结构整体化、轻量化、高韧高强的铁路养护机械和精密铸造产品。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安振公司的铁路养护机械、申达公司的钢轨夹板项目和利达公司的钢轨夹板、轨距挡板、弹条钢及盛达公司钢轨夹板、轨距挡板、道岔垫板等项目,总投资16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6亿元。
(八)打造以电磁铁、漏电断路器、变压器为主的电气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抢占电网设备向超高压、大容量发展,城网设备向无污染、高可靠、智能化、组合化发展带来的市场空间,迅速提高输变电装备的综合配套能力,重点发展输变电装备电磁铁、漏电断路器等产品,进一步提升在国内输变电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功能电机和电工器材生产规模,促进中低压电力装备系列化、集群化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凯地电磁铁、安科电器的漏电断路器、半导体照明灯、凯信变压器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132亿元,利税27亿元。
(九)打造数控刀架、电主轴、轴承、齿轮等部件制造基地。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推进资产重组,整合全市电主轴、轴承、齿轮、数控刀架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化高转速及特大功率电主轴、NS超强合金系列轴承、高硫合金钢系列轴承、球轴承和大型、特种、精密轴承,提高高附加值和高端轴承的市场占有率;推进轴承、齿轮制造企业加快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增强发展实力。依托数控刀架自主研发能力,加快数控刀架产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丰华福利机械厂NS超强合金系列轴承、精特轴承公司球轴承、桦炜齿轮公司大中拖齿轮和大中拖变速箱、亿兴电子管厂数控刀架等项目建设,总投资325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1187亿元,利税185亿元。
四、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和支持中部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对我市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市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要重点向装备制造业倾斜。对列入规划的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投入、环保、土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在重点项目建设和招投标中,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采用市内企业生产的关键主机和成套设备。市规划确定的九大装备制造业基地,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措施,推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系统设计、智能控制、清洁制造和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形成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列入国家、省重大创新专项和国债项目。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研究院所合作,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产业基础较好的制造基地,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列入全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规划的企业都要建立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三)着力培育优势企业。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积极面向市场,打破体制性障碍,拓宽发展领域,实现快速发展。加快各类装备制造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步伐,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多种途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更新发展理念,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企业由单一设备供应向提供成套设备、安装工程和售后服务转变。支持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建立配套关系,发挥专业化生产优势,向辅机配件专业生产厂商转型。
(四)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积极运用土地、环保、电价和政府补贴等手段,支持重点园区建设。发挥好骨干企业的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相关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壮大产业规模。同时,积极帮助其他企业提升产品结构,向产业园区集中,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装备制造业园区。要在产品研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大专院校、技工学校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熟练技术工人、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型装备企业要建立内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和管理素质。要通过适当数量持股、技术入股、培训、提高薪酬、重奖突出贡献者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人才,形成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安阳市“十一五”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
汽车零部件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具有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产业要素和社会资本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重组整合步伐,实现集群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安阳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安阳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以安阳列为全省汽车零部件基地为契机,积极推进企业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汽车配件制造企业35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产汽车底盘铸件40万吨,水箱15万台,车轮配套件60万件,汽车照灯具150万套,低速车变速箱齿轮30万件,实现产值30多亿元,年创利税15亿元。汽车底盘、刹车部件、发动机缸体缸盖、后桥壳、减速器壳、变速器壳、制动件、悬挂件、发电机爪棘、车用水箱、汽车工程机械车轮、汽车照明、低速车变速箱齿轮等产品品系已初具规模。产品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与国内一汽、二汽、哈飞、柳汽、杭汽、南汽、郑汽、一拖、二拖、开拖、玉柴等等生产厂家配套,汽车底盘部件、刹车毂、电机爪棘等产品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等地。涌现出了安阳汽车零部件公司、定角集团、水箱集团、圆通铸业、林州二汽配、合鑫铸业、安鼎铸业、安阳宏源型钢公司等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安阳汽车零部件公司凭借其管理、人才、技术、资源、机制等优势,已形成拥有近3亿元资产,近3000人的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现有车桥组装线6条,铸造流水线6条,机加工流水线20条,年铸造能力6万吨的生产规模。预计今年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利税3800万元。主导产品制动器总成、后桥壳、变速箱壳、减速器壳、缸体等部件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与国内整车生产厂家的配套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始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安阳宏源型钢公司立足自身优势,准确市场定位,发扬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在短短的8年间,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厂,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轮式工程机械车轮配件行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工艺先进的制造企业,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集重型、中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车轮型钢配套件为一体的专业生产企业,在2001年—2004年的4年时间内,产值连年翻番。
在看到我市汽车零部件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与省内外汽车零部件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差距是: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档次低,与轿车配套的精密件等高附加产品尚未涉足,适应国际采购系统化、模块化供应的体系还没有认证。这些问题如不解决,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将难以改变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状况,难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二、 “十一五”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本思路、目标
(一)基本思路。顺应当前汽车零部件系统化、集成化、模块化生产和供货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按照节能、环保、安全的要求,结合安阳汽车零部件产业实际,坚持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充分发挥汽车铸造配件领域的比较优势,以中、重型货车、客车、农用车底盘各门类铸造件及部分总成为重点,形成铸造、零部件精加工、总成生产企业协作体系,推进一批骨干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集团化,加大企业整合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合理集聚,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快速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鼓励、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投入,加大精密部件的研发力度,积极发展高端产品,努力使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安阳市新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安阳市汽车零部件铸件能力达到100万吨,前后桥总成100万套,水箱50万套,汽车、工程机械车轮100万套,全挂车4000辆,汽车照明灯具150万套,完成工业增加值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利税21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5家,5亿元以上企业10家左右。
三、“十一五”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规模化、系列化、集群化、外向化发展的原则,把安阳汽车零部件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铸造配件生产的集散地。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实现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以资金、技术、市场为纽带,推进企业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增强企业间发展的良性互动。紧跟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尽快形成由单一铸件、机件——机械加工——精深加工——装配——总成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主导产品从零部件向总成升级。
(一)汽车铸件品系。重点支持安阳市汽车零部件公司、定角企业集团、林州市合鑫铸业公司、林州市龙鼎铸业公司、水箱集团、汤阴华兴机械公司,加快对铸造工艺的技术改造,扩大精加工能力,做精做大汽车底盘、刹车部件、发动机缸体缸盖、后桥壳、减速器壳、变速器壳、制动件、悬挂件、发电机爪棘、车用水箱、鞍座等列产品,到2010年达到150万吨的生产规模,提高铸件产品的综合配套能力。
(二)汽车机件及电子零部件。支持安阳宏源公司、林州水箱集团、安阳豫华照明公司、安阳烨炜齿轮公司、汤阴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快速提升汽车、轮式工程机械车轮型钢,汽车白炽灯、卤素灯、防雾灯、前照灯、半导体照明灯,变速箱齿轮,车用水箱,离合品等产品档次。加快宏源公司年产40万吨中、重型客车、载重汽车车轮型钢,安阳豫化照明公司年产2亿支道路交通照明,林州水箱集团年15万台水箱、烨炜齿轮公司年产100万套低速车变速箱齿轮等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生产能力,快速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汽车零部件总成。支持安阳市汽车零部件公司年产20万台套汽车前桥、后桥、挂车桥、鞍座四大总成;林州市合鑫铸业年产6万套重型车、轿车制动总成;安阳宏源公司年产100万套汽车、工程机械车轮总成、林州仙电公司起动器总成、林州恒发铸业汽车底盘部件总成、安阳豫华照明年产300万套灯具总成、安阳运输公司年产4000辆全挂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通过3至5年的发展,使安阳市基本形成汽车前桥、后桥、挂车桥、鞍座、转向器、制动器、半挂桥、车桥、起动器、汽车、工程机械车轮总成、道路交通照明灯具总成、全挂车等13大总成品系,提升安阳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层次。
四、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汽车零部件工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上项目增多,一批上亿元投资的总成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要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加大信贷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信托资金、上市融资、企业债券、金融租赁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努力保障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关部门在用地指标、环保审批、设备减免税上给予优先安排。有重点的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积极争取省工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专项资金支持,安阳市工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等政策性资金给予倾斜支持。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对市场前景好、收益高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所需银行贷款,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要优先提供贷款担保。
(二)加快产业整合步伐,推进生产要素快速集聚。按照产业聚集、资源共享、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培育一批具有系统开发、规模化生产和模块化供货的发展要求。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技术合作、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达到优势互补,快速发展的目标。逐步在姚村、陵阳、任村、东岗、小店、林淇形成几家大的汽车零部件联合企业集团。尽快改变目前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装备落后,竞争力弱,原料、土地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利用、环境保护日趋加重等问题。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林州机械铸造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技术开发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研发和检测检验机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具有当代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市科技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吸纳国际化营销理念和策略,改进和完善营销体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强化企业信息管理,健全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引导企业推行国际汽车质量技术规范,认真学习、理解新标准的内容,重视实施标准的工具和途径,切实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使产品尽快融入国际市场。
(五)加强贯标和认证工作,推进与整车企业间的合作。贯标和认证是汽车零部件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基本条件,是汽车零件企业生存的支撑条件。按国际标准,加强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产品信任度,适应国内外整车采购和供应的需要。零部件企业要积极介入整车企业的车型开发和产品改造,及时掌握新车型对零部件性能质量的要求,提高与整车的综合配套能力。
安阳市“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
纺织行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对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十一五”为将其做大做强,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安阳纺织工业基本情况
纺织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建国以来,依托棉花资源优势,先后建设了一批国有纺织企业,产品由单一棉纺织,逐步发展成为毛纺织、色织、印染、针织内衣、针织复制、装饰织物、服装、化学纤维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性障碍和“九五”期间国家实施限产压锭,一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但是随着县域和民营纺织工业迅速崛起,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已基本形成。2005年全市限额以上纺织工业企业户数44户,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拥有棉纺锭80万枚,气流纺11000头,棉织机1104台,其中无梭织机188台,其他各类织机3935台,年产棉纱9万吨,棉布8998万米。
(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民营企业快速崛起。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关文件精神,采取积极措施,营造宽松环境,昌泰、德隆、华康等一批民营纺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拉动行业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特色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产业要素快速集聚。适应针织内衣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发展方向,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于2003年高起点、高标准启动建设安阳华豫纺织工业园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已吸纳有一定规模的内衣加工户120余家;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6亿元,明年初将开工建设,预计2007年底全部建成,届时安阳华豫纺织工业园区将形成集纺织、染整、织造、成衣、新产品研发、商贸、物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国内较大的针织内衣产业园区。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链条不断延伸。近年来,豫北、德隆、昌泰、汤阴纺织公司等一批骨干棉纺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高附加值的精梳纱、高支纱、高支高密织物和宽幅织物等新产品比重不断增加。拉长针织内衣产业链条,功能性内衣、时尚内衣和装饰内衣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扩大。毛巾、巾被、茶巾、印花浴巾、手术巾等特色优势产品加快发展,电脑印花、电脑提花等高档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扩大。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备的棉纺织、针织内衣、针织复制、装饰织物产业链条。
在看到我市纺织行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国企改革难度大、进展缓慢,二是总体规模偏小,目前我市仅有昌泰公司一家在省内排名靠前;三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档次低;四是印染发展滞后。
二、“十一五”纺织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发展思路。继续推进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和质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全面推进纺织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着力抓好棉纱、针织内衣、巾被、大豆纤维织物四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品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精梳纱、高支纱、高支高密织物和宽幅织物、功能性内衣、时尚内衣、装饰内衣、大豆纤维内衣等高附加值产品,扩大毛巾、巾被、印花浴巾、手术巾、大豆纤维织物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规模,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纺织行业计划投资64亿元,开工建设大豆纤维羊绒混纺、高档纱线、高档针织内衣等重点项目50多个。到“十一五”末,形成纱锭180万枚,高支棉纱、高档内衣、高档巾被、大豆纤维针织物等产品分别达到20万吨、2亿件(套)、1亿标件、200万件,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到2个、超2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全市纺织行业销售收入突破240亿元。
(三)发展重点。
棉纺织品:支持昌泰、豫北、德隆、林州锦丰、意隆、滑县、汤阴棉纺等一批棉纺骨干企业,加快企业改造步伐,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精梳纱、高支纱、高支高密织物和宽幅织物比重,以国家棉花研究所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彩棉纺织。重点推进安阳昌泰公司投资93亿元,新增12万锭环锭纺、12万锭紧密纺、1500台喷气织机,年产10万吨印染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安阳德隆公司投资53亿元,新建20万锭高档优质纱生产线、引进180台无梭织机、搬迁改造10万纱锭、新增3万锭精梳纱等项目;内黄恒佳公司投资10亿元,新增8万枚环锭纺、10万枚精梳纱生产线、新增1200台织机等项目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市棉纺织形成纱锭180万枚,精梳纱的比重达到8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
针织内衣:依托安阳华豫纺织工业园、安阳内衣城、豫龙轻纺城、柏庄内衣城四大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基础性内衣、功能性内衣、时尚内衣、装饰内衣等产品,重点推进安阳华豫纺织工业园区二期工程、安阳内衣城整体搬迁改造、柏庄内衣城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华豫工业园二期工程投资5亿元,加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内衣印染中心、产品开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为针织内衣上档次,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形成产品研发、织造、印染、制衣、销售、出口于一体,高、中、低产品结构合理的内衣产业集群,预计到2010年全市内衣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吸纳就业10万人,建成国内较大的内衣制造基地。
巾被产品:推进巾被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贯标工作,鼓励支持内黄腾达、瑞鑫巾业、内黄艾佳、滑县紫阳光环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品出口和创汇能力。重点推进腾达公司投资67亿元,新增4600万条沙滩巾、1700万条毛巾、1200万条提花浴巾、年产2亿片手术巾项目建设;紫阳光环公司投资25亿元,新建年产1100万条纯棉高档全幅印花浴巾,年产5万条大刮底浴巾、年产10万件天鹅绒被等项目建设;内黄艾佳公司投资28亿元,新增300台茶织机,年产600万条茶巾、1000万条毛巾等项目。预2010年全市巾被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将我市建成全省最大的巾被产品出口基地。
大豆纤维针织品:滑县华康实业公司研发的大豆蛋白质纤维技术专利,2003年底12月正式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专利金奖。目前该企业拥有大豆纤维设备制造、功能性助剂、大豆纤维纺织成套技术。投资6600万元,年产800吨大豆纤维针织布生产线、年产120万件(套)大豆纤维无缝针织内衣预计明年建成投产。“十一五”期间,企业计划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1万吨大豆纤维、年产4万锭大豆纤维与羊绒混纺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产品全部出口,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2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大豆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纺织材料,将成为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加快推进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支持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通过积极努力,我市共有16家企业32个项目,进入河南省“十一五”纺织专项规划,共计投资52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0亿元,企业自筹203亿元,涵盖棉纱、大豆纤维、巾被、高档面料、针织内衣等产品。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应加大对项目建设中的服务协调和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领导分包项目和项目定期联席例会制度,加强项目建设中立项报批、工商注册、环保、土地等定期办结和向银行推介项目、为企业项目建设提供银行贷款等具体问题的支持力度,紧盯项目建设进度,使之按期投产,发挥效益,提升我市纺织行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强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的方式,选择实力强的企业加强对外宣传,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组织的纺织品交易会和河南省名牌、中国名牌的评选活动,树立安阳纺织的整体形象;充分利用安阳纺织资源、技术、人才、区位、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做好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前期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吸引国内知名纺织企业到我市投资办厂。
(三)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重点支持华康大豆纤维、昌泰高档面料和精梳纱发展,积极提高印染企业水平,缓解印染环节的瓶颈制约。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型纺织企业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增强企业研发实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采用新型纺纱技术,提高全自动气流纺纱、新型喷气纺纱、精梳纱、无结头纱、高支纱和针织用纱比重,积极扶持华康大豆、昌泰棉纺在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知名企业,实现我市纺织企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顺应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推进纺织工业持续发展。依托中棉所技术优势,加强彩棉繁育基地和优质棉花种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彩棉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迅速扩大彩棉种植面积,保护棉农种棉积极性,为棉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鼓励环保型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支持纺织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无水印染技术、新型涂料印染、等离子处理等节水、节能及环保的工艺技术,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实现我市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
(五)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纺织行业产业门槛低,是竞争力充分的产业,我市国有纺织企业必须转变机制,加快改革,才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多数国有纺织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内,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力度,采用出让股权、吸引民间资本控股参股、引进外资等多种方式,加速国有资本尽快退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市纺织工业的体制性障碍。
安阳市“十一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医药工业是我市传统工业,通过几年来的重组整合及实施GMP认证改造,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为进一步振兴医药工业,使其成为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医药工业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围绕重振医药工业,大力实施行业整合,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优势原料药、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医药工业取得了积极发展,产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较上年增长158%,较2000年增长22倍,完成工业增加值33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二是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化学原料药产量达到4281吨,比2000年增长了12倍。甾体激素、双氯芬酸、氢氯噻嗪、红霉素等原料药已成为我市四大优势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甾体激素系列泼尼松龙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市场份额30%,双氯芬酸原料药、冬凌草、伸筋活洛丸、水针剂等产品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技术装备和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市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完成GMP认证工作,全市共完成认证车间26个,新增投资6亿元,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利华制药2005年已通过欧州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体系认证,获得德国政府颁发的COS证书。全市共获得国家新药38个,其中三类新药1个,四类新药3个,五类新药6个,六类新药26个,九类新药2个。
四是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05年,全市限额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已达24家,涌现出利华、九州、华安、玉威、汤阴东泰、林州大众、滑县明善堂、内黄昊海等一批优势药品制造企业。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引领我市医药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看到我市医药工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规模小。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占限额以上企业不足30%,缺少大的龙头企业。二是产品结构升级缓慢。大部分原料药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品,中药提取技术落后,产品剂型单一。三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我市医药中间体品种少、规模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化学合成原料药的发展,产品链条短,没有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体系。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新特药发展滞后,从事科研开发的高素质技术人员比例较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总体看,我市医药工业仍处于加速调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总量扩张和素质提高的双重任务。因此,“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内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把医药工业作为推动我市工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性产业,创造条件,乘势而上,努力促进全市医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医药工业发展环境的基本判断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医药工业,是保障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市产业层次,加快工业转型的客观选择。从市场需求、产业转移、要素供给等方面分析,我市加快医药工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支撑条件。
(一)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将持续扩大。据国家发改委预测,今后五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由目前的5400亿美元提高到7600亿美元,年均增长71%。“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将由13985元提高到19270元,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内药品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10年,国内药品市场将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
(二)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国际医药产业链重构正在加速推进,发达国家药品生产制造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趋势明显。2005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额达到138亿美元,已连续两年保持30%的增长速度。其中化学原料药出口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已超过50%,占全球原料药贸易额的1/4,已成为全球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市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成本低,粮食、中药材等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规模化生产发酵类原料药的低成本优势。为我市发展发酵类原料药、现代中药,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具有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形成了加快医药工业发展的共识。“十一五”期间振兴医药工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医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具有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和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多数骨干企业谋划了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体现产品升级的重大项目,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医药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为医药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在看到医药工业发展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医药工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一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美、欧、日三大药品市场占全球的87%,排名全球20强的大型医药企业已占据66%的市场份额,他们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市场控制力日益增强,其中已有15家在我国东部沿海投资建厂。从国内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医药经济规模占全国的658%,已有20家企业进入全国50强,在产业规模、技术研发和国际化等方面已抢占了先机。从省内看,省内的天方、羚锐、宛西、华兰、辅仁、福森等发展迅速,为我市医药工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制约我市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产品结构升级缓慢,关联产业发展不充分,缺乏名牌主导产品,未能及时融入国际化进程,面临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因此,今后五年,我市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医药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做强做大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优势产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市医药工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我市“十一五”医药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以规模化、集团化引领医药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依托已形成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技术创新、产品升级、集约发展、市场营销四个关键环节,促进一般原料药向新型化学合成药转变,普通制剂向控缓释等新剂型转变,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变。进一步扩大化学原料药生产规模和水平,壮大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两个高成长性行业,提升产业层次,努力把我市建成特色明显、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医药工业基地。
今后五年,我市医药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在全省医药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
——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一)以提高加工深度和扩大规模为重点,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发挥比较优势,顺应国际市场的医药发展趋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中间体生产规模,重点发展非专利发酵类原料药衍生产品和化学合成原料药,形成原料药生产新优势。
依托骨干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生物发酵工艺,推行高效分离、自动控制和清洁生产,提高发酵单位和产品收率,巩固甾体激素、双氯芬酸、氢氯噻嗪、红霉素等原料药的生产优势。重点支持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泼尼松龙等皮质激素类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扩大阿维菌素、双氯芬酸系列、红霉素等原料药生产规模。
(二)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为重点,培育壮大现代中药高成长性行业。依托林州大众、滑县明善堂、路德公司等骨干企业,采用超临界萃取、炮制全浸润、超微粉碎、动态逆流自动控制提取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加大现有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广中药指纹图谱等多成分定量指标控制技术,提高中成药生产水平。鼓励中药活性成分和活性部位等现代中药新药的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抗病毒和补益类等中药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形成竞争优势。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完善质量标准,按照GAP要求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积极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医药工业发展后劲,培育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依托优势企业,规划项目20多个,共计投资13多亿元,重点支持河南东泰公司新上年产2700吨双氯芬酸系列产品、国家一类新药年产30吨喜树碱、阿西美辛;利华药业年产80吨波尼松龙、倍他米松等甾体激素系列产品;九州药业公司年产60吨红霉素及40吨系列兽药等产品;路德公司年产1亿丸冬凌草滴丸及9亿粒养阴降糖浓缩丸产品;林州大众年产2亿支枸杞多糖注射液;滑县明堂国家三类新药丹郁骨康丸产业化项目;昊海药业年产头孢氨苄口服固体制剂及植物、海藻胶囊生产线等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40多亿元,新增利税9亿元。增强医药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四)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为重点,加快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支持骨干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品牌、流通渠道等优势,加快推进联合重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实现快速扩张。鼓励中小企业进入骨干企业配套生产链条,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引导医药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加快市区企业退城进郊和产业重组,加快开发区、汤阴2大医药工业密集区建设,形成产业特色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
四、加快医药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医药工业发展的领导,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开发区、汤阴2个医药产业密集区,要完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医药工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对列入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在新药申报、资金、环保、土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帮助企业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二)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新药创新、产业化、科技创业、成果交易、信息服务五大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撑。鼓励企业进一步优化工艺,降低成本,做好老产品的二次开发,提高老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开发专利药物,加快新品种以仿制为主向创仿结合为主的转变。进一步加大对新药开发的投入,重视创新人才的挖掘和集聚,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给予重奖。
(三)努力培育大型医药企业集团。鼓励优势医药企业通过参股、联合、并购等多种形式,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链条,发展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链条,将部分原辅料生产转移给中小企业,形成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支持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明确发展定位,加强品牌营销,取得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鼓励大型化工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发展医药中间体,增强行业整体实力。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物耗高的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重点抓好抗生素生产企业的节水、节能、治污工作。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物耗、能耗,从过去的“末端治理”改变为全过程的环保控制。鼓励建设资源循环利用、能耗物耗低、环境保护好的项目,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五)加快市场流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在企业开办、药品报批、产品定价、质量检测、专利审查等方面的服务效率,加强医药市场监管,严格监督实施GMP、GSP,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医药产品的力度,净化市场经营环境。加快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开展咨询协调服务、加强行业发展自律等方面开展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六)鼓励国际注册、认证和国际合作。鼓励骨干企业主动接轨国际市场,深入了解和掌握美欧药政管理的报批程序,努力争取通过FDA、EDMF注册和CGMP、DMF、COS认证,为产品打入美欧市场铺平道路。积极承接国外专利药中间体和非专利药转移生产,充分利用我市的优势条件,将我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成国内重要的非专利药生产地和专利药中间体供应商。鼓励域外公司参与我市医药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开展研发、生产和营销合作,促进我市医药企业加快发展。
安阳市“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和谐安阳的关键时期。根据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和《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我市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实际,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高度重视发展食品工业,把食品工业列为我市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整合、提升食品工业。截止2005年底,全市食品工业企业达540家,固定资产17亿元,从业人员5.19万人。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7家,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11.8%;实现利税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39.4%。我市食品工业现已形成烟草、面制品、肉制品、甜味剂、食用油、酿酒、饮料、豆制品、调味品、果疏制品、方便食品、食品包装等十多个产品大类,涌现出安烟、永达、星河、健丰、丹尼斯克等行业名牌企业。丹尼斯克甜味剂生产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健丰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饼业生产基地;永达肉鸡位居全国第五;星河油脂在豫北销量第一。汤阴县被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健丰、丹尼斯克、永达、汤阴华龙等被授予“国家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食品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全市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有10家,其中安烟、永达、星河3 家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超5亿元。10家骨干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
84.3%。
我市食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二是企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牛羊肉、乳制品、果蔬加工等高成长性行业优势不明显;三是质量控制体系方面不完善,许多产品还达不到绿色食品认证要求。
二、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本思想
(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力推进扩大开放,以食品安全、精深加工、品牌营销、集约发展引领食品工业结构升级。推动农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农业现代化,为化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二)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我市国家优质小麦、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瘦肉型猪、蛋肉鸡等畜禽主产区、产业带的优势,重点支持我市粮食、畜禽精深加工两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面制品和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壮大乳制品、果蔬、油脂、休闲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食品产业带。
(三)发展目标。在食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重点培育和发展3-5个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并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确立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强势企业。成为我省京广食品产业带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生产基地。
“十一五”食品工业重点建设项目66个,总投资35亿元。预计全部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59亿元,利税20亿元。
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食品企业达到16家,其中:健丰30亿;安烟25亿;丹尼斯克、永达、星河、林州精酿等4家企业超10亿;内黄金星、汤阴华龙、银江、诺金、豫丰、盛群、安阳康辉等6家企业超5亿元。到“十一五”未,17家骨干食品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60亿元,占全市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76%。2010年,全市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10亿元以上,平均增速为20%以上。
(四)发展重点。“十一五”期间,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的基础上:
1、加强粮食加工基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一是带动粮食加工业向食品加工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副产品向综合利用增值增效转化,突出专用面粉、工业化主食、速冻方便食品、饼干烘焙食品等四个发展重点,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加强畜禽养殖、加工基地建设。巩固提高鸡肉、猪肉加工产业优势,重点增加牛、羊、鸡、鸭等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精深加工产品生产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肉制品生产基地。一是保护和发展滑县道口烧鸡、老庙牛肉等地方传统、特色产品,扩大老字号的品牌效益;二是利用我市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畜牧基地,为畜禽加工产业带建设提供原料保障;三是积极引进和繁育优良品种,提高乳品产量,加快畜禽加工、蛋类和乳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3、强化传统食品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指油脂加工业和酿酒制造业,积极培育优势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竟争力的企业集团。
4、大力开发现代化食品产业。即乳品及乳制品、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整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5、走名牌效益发展之路。推动卷烟工业发展,把“红旗渠”确定为重点培育第一强势品牌,促进国优名牌“红旗渠”增量扩销。
三、食品工业发展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
按照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我市食品企业以突出发展粮食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加快发展传统和现代化食品产业,形成原料生产与精深加工上下游衔接、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以提高食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烟草制造业。支持安阳卷烟厂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红旗渠”品牌,把安烟建设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烟草加工企业。
(二)粮食食品加工业。支持健丰投资3.5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饼干、8000吨月饼、2万吨威化饼、10万吨挂面、15万吨面粉厂等项目;组建大型饼业集团,力争2010年系列产品品种达到800多种,出口创汇额达到3000万美元;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利税达到3.4亿元。努力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三名。
支持瑞和食品公司投资9400万元,建设年产12万吨面粉、3万吨挂面、1000吨膨化食品等项目,力争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利税1.1亿元。
支持永达投资7000万元,新建年产40万吨颗粒饲料项目,年转化玉米33万吨,新增销售收入4.8亿元,利税900万元。
支持银江面粉投资2000万元,建设日加工500吨专用面粉生产项目,年加工小麦18万吨以上,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600万元。成为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用面粉生产企业。
(三)肉类加工业。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肉制品加工制造率,增加对外出口贸易,促进肉制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畜禽养殖基地,扩大加工肉类品种,除猪肉、鸡肉外,大力发展牛肉、羊肉、兔肉、驴肉等有地方风味的新品种肉制品生产规模,带动畜牧养殖业发展。
生肉食品要发展高档冷冻肉、速冻小包装系列等方便食品。
熟肉制品重点引进低温制造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现代工艺技术开发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卤、烤、熏、酱和西式火腿等风味的肉制品,扩大低温熟肉制品的生产规模,实现具有地方传统特色肉制品的生产向工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支持永达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4.2万吨熟肉制品生产线,新增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1.3亿元。
支持诺金投资1亿元,达到熟肉制品加工能力1万吨,新增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850万元。
(四)食品添加剂制造业。支持丹尼斯克合资扩建项目,“十一五”期间引进资金3亿元,一是扩建2万吨木糖生产线项目,公司规模和效益都占国内同行第一位,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新建年产山梨醇10万吨的生产线项目,规模位居全国第三;新建一条年产2万吨的麦芽糖醇生产线项目,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新建一条1万吨无糖糖果生产线项目,位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销售收入实现17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
(五)植物油脂加工业。支持内黄星河油脂公司扩建年产10万吨花生油生产线项目和年产2万吨小包装精炼花生油生产线项目,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
0.98亿元。
(六)酿酒制造业。支持林州酒精酿造公司30万吨燃料乙醇、豫丰1.5万吨白酒建设项目,总投资4.2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7.3亿元,利税2亿元。
支持林州红旗渠啤酒、内黄金星啤酒、滑县蓝宇啤酒和内黄龙泉啤酒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内黄金星啤酒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红旗渠啤酒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滑县蓝宇啤酒生产规模达到16万吨、龙泉啤酒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0万吨。总投资5.3亿元,新增啤酒生产能力70万吨,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1亿元;成为豫北大型的啤酒生产基地。
(七)饮料产业。支持安阳康辉投资5000万元,建设八宝粥、蛋白质饮料、枣饮料生产项目。到2010年形成年产5万吨饮料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08亿元。
(八)豆制品加工业。支持内黄双安年产2万吨腐竹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和金豆丝即食食品项目,投产后新增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0.3亿元。
(九)调味品行业。支持内黄宋都辣椒酱生产线扩建项目,投资35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瓶辣椒酱,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0.2亿元。
(十)果疏加工业。支持永达公司投资9000万元,建设年产3万吨精细蔬菜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0.6亿元。
支持滑县芦笋、汤阴食用菌罐头和林州核桃、花椒、板栗等林产品加工,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
(十一)食品包装行业。支持健丰投资6000万元,建设年产8000万只食品包装彩印纸箱项目,新增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0.4亿元。
支持豫丰投资1100万元,建设年产2亿只啤酒瓶生产线项目,新增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0.4亿元。
四、发展食品工业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我市“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的顺利实现,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食品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食品行业、企业经济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竞争力,即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与完善;以各种方式引导企业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结合,提高食品行业、企业整体素质。
2、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食品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动节约型企业建设,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引导食品企业“从节约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环循经济中求发展”,构建节约能源资源体制机制。实现食品产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动龙头食品企业发展,成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是扶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大资产重组力度,以强势企业集团的快速膨胀,拉动行业整体发展。二是着力引导中小型企业的深化改革和技术改造,准确自我定位,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可控资源优势,创建特色的小而精、小而专食品加工和产业运行机制,实现中小型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推动全行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快速膨胀企业规模。
1、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和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支持。集中工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资金,对规划内的重点建设项目给予支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对食品工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按照扶优扶强、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倾斜的原则,对列入省、市重点企业名单的重点规划项目,有关金融部门要给予重点支持。依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技术改造,使现有企业迅速膨胀,做大做强;积极寻求新项目,加大研发投入,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
(三)推进质量升级,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标准、安全检测、监管体系。
1、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法》、《食品企业卫生规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开展ISO9000、ISO14000、HACCP、GMP等系列及“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建立以企业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监督体系。
2、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引导企业熟悉并运用国际交易规则,按国际动植物卫生质量标准要求和国际市场需求,建立有机农副产品、无公害果蔬种植基地和无规定疫病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食品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出口企业要尽快争取美国HACCP认证,欧盟食品安全认证等西方发达国家围绕食品安全设定的各项认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和畜禽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健全二级三层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设疫情测报站和物资储备应急中心。实施强制检查和检查合格标志相结合的准入手段,大力实施放心食品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市场的规范整顿,适时进行现场监督检测,处罚无序竞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名优产品和“原产地”标识,维护正规食品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 采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产业,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1、在食品工业的重点企业中,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和加强企业技术开发力量。
2、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食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强化食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增加中间试验投入和风险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创出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食品。
3、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创新的优势,围绕我市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肉类、食用菌等资源优势,设立专项重大技术研究课题,集中力量,组织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应用生物工程、冻干、膜分离、气调保鲜、微波和微电子等新技术,积极研制和开发精深加工换代食品。
(五)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推进对外开放。
1、支持企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和储运销售,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做大企业,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竞争力。
2、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好政策、服务、信用、社会等软环境问题,在海关、质量技术监督、卫生检验检疫、外经外贸、工商税务等方面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减少程序,服务到位,凡不适应跨越式发展的审批事项一律减免,特别是在通关、出口退税、电力方面给予宽松的政策,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使我市食品行业在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3、食品企业要完善企业管理,拓宽吸引外资的渠道,坚持吸引资金、吸引项目、吸引人才一起抓,坚持吸引大资金、大项目、大企业并举,通过引进项目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借鉴国外技术、经营和管理经验,迅速提升我市食品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素质,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带动食品工业大发展。
4、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新机遇,以及我市比较优势、食品资源优势,实现市场战略转移,增强外向型经济比重,开辟新的出口市场,多渠道、多区域地扩大产品出口创汇,拉动企业跨越发展。
(六)强化行业管理,服务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第一、二、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体制,对信息渠道进行整合、统筹,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程度促进食品行业发展。市统计、经济管理部门要定期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考核结果,有计划地搞好我市食品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扩大我市食品工业及产品的影响,推动企业加大产品宣传投入的力度,引导企业全力搞好市场营销,建设以研发、物流、创新为核心的,以安全、绿色、品牌为特色的优质食品强势生产基地,使食品工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6年11月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