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6-11-10
【实施日期】 2006-11-1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法规
【法规类别】 行政法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颁布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

       宜府发〔2006〕27号

      

      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和《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赣府发[2005]3号)及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防震减灾工作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确定的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要求,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力量,实现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由局部的重点防御拓展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不断提高综合防震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保证。

      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我市各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宜春中心城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二、增强综合防御能力

        1、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要求,建设好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站。在已建成宜春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站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丰城荷湖和高安米岭两个数字化台站的设备安装和环境改造,尽快完善全市地震监测、前兆观测和强震监测网络建设,发展城镇深水井观测。宜春中心城区的重要建筑和重大建设工程必须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涉及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城乡各类建设,应事先征求地震部门意见。因建设擅自对地震监测和观测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建设单位须承担法律责任。

        2、努力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震情跟踪措施。地震部门要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积极探索地震预报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强分析与会商。宜春地震台要充分利用地震数字化监测设施和前兆观测手段,加强地震监测和前兆观测,掌握地震监测资料和前兆观测情况,并对地震前的宏观现象和震时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会商,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监测预报。坚持专业队伍和群测群防相结合,努力提高我市的地震预报水平。

        3、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研究制定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即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气体、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快速报告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4、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级地震、科技、教育、农业、建设、气象等部门要相互配合,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制定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计划,共同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各级宣传网络,促进地震知识进学校、入社区、下乡村。要开展以地震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逐步在每个县(市、区)建立1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宜春地震台要对社会开放,使之成为广大群众了解掌握地震科普知识的园地。城市市区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纳入建设文明社区活动内容。

        5、高度重视城乡建设的地震安全工作。各地要强化地震防御措施,大力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将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列入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切实加强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编制和实施国土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时必须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与监督,把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列入项目规划、可性行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并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管理程序。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各级地震部门要加大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力度,并加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与监督;各级建设部门要加强工程抗震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生命线工程、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评价及对抗震设防进行专项审查。加强对新建大型超市、体育场馆、大型剧院、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审查,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2010年前,要组织完成宜春中心城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搞好抗震加固。特别对病险水库、位于城镇上游或位置重要的水库、易燃易爆易泄漏有害物质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抗震性能鉴别和除险加固。及时改造和加固各类危、旧、破校舍。

      2015年前,要组织完成宜春中心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完成丰城、靖安、宜丰、铜鼓四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县(市)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

      6、初步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现状,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逐步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市、县两级地震、建设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发推广既科学合理、经济实用,又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不同户型结构的农村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所在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安全民居建设。

        7、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和救援救助工作。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为地震应急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完善市本级地震应急指挥室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指挥工作。市政府已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县(市、区)也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增强应急预案可操作性,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做到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有力。根据国务院要求,中央及省属驻外地单位的地震应急工作应遵循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服从当地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要充分依靠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助力量。要切实加强有关部门、行业的救援救助能力。民政部门要及时掌握灾情,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交通部门要保障救灾物资的紧急运输工作,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卫生部门要协调组织好震灾发生时伤员的抢救、转运和治疗工作;要掌握地震灾害医学信息资料,掌握群体创伤救治能力状况,组织和安置伤员的救治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红十字会要依法组织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医疗救护知识培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各地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建设、交通、电力、水利、电信等部门要根据灾情及时组织救援抢修恢复工作,确保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三、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健全机构。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和完善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建设,成立或适时调整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健全地震工作机构,并充实工作力量。市、县两级防震减灾工作职能均由同级科技部门承担,并在科技部门增挂地震局牌子。

      强化扶持。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在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科技进步、重点项目等专项计划中,充分体现防震减灾内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震监测、预防、救助、群测群防、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完善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事权,健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坚持和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地震工作部门必须承担起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的职责,切实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能。

      

      二OO六年十一月十日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