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大政发 [2008] 46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关于贯彻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日 关于贯彻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国函 [2007] 76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关于印发<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 [2007] 2005号),为加快大连市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步伐,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振兴总目标 根据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的总体安排,结合大连自身发展的可能和需要,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新型产业基地基本建成,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美元。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降低15%。 ——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建成。到2010年,形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集装箱干线港和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实现由以腹地型为主的航运中心向腹地与中转并举的航运中心转变。全面完成港口设施和与之相配套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大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5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800万以上标准箱。基本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航运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二、加快推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 以现有的产业为依托,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基地建设。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融资平台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园区为主要载体,以英特尔项目为突破口,加快配套产业引进步伐,力争建成亚洲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全球软件及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大力发展以新型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2—3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风险投资规模达25亿元,加快燃料电池、催化剂、膜技术、LED芯片等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发挥高新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对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积极争取大连成为国家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验区和设立“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城市”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财税、土地、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尽快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跃上新台阶。 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的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0%以上。 (二)继续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推动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和“两区一带”集中,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生产能力。 1、加快“两区一带”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按照市委十届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充分发挥临港临海优势加快“两区一带”建设的意见》要求,依托大连濒临黄海、渤海的岸线资源,科学规划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布局,着力建设一批竞争力强、支撑力大和集群优势明显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和具有大连特色的优势产业群;掌握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共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牵动作用的前沿技术;发展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做强一批技术先进、行业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到2010年,全市力争有5户企业进入国际同行业前十强,有20户企业进入国内同行业前三强,在国内外树立“大连装备”品牌,建成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迈进。 一是加快以汽车产业和数控机床为重点的临港聚集区建设。依托大窑湾港、大连汽车码头和保税港区等临港区域,充分利用开放度高、物流集散便捷、外资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集研发设计资源,加快提升以整车总装和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将该区域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研发和生产基地、汽车总装和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二是积极推进以重型装备和大型设备为重点的临海聚集区建设。依托大连湾深水岸线,充分发挥船舶重工集团、中远船务集团公司、重工?起重集团、一重加氢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支持石化、电力、冶金、港口装卸、海洋工程等重大装备和设备的研制,拓展港口功能,规划和建设好大件下海通道,进一步提高以重型装备和大型设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将该区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机械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发电及配套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基地。三是认真抓好以造船业为重点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带建设。建设北起长兴岛、南至旅顺二羊头的渤海造船及配套产业带,并与营口地区中厚板生产项目相衔接,形成船板、分段、主机、关键部件各环节相互配套的专业化、社会化修造船产业链,推进以造船业为重点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生产总装基地;大力支持老市区造船基地的调整和升级改造。四是支持大连机车等重点企业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依托瓦轴集团建设国家重大装备配套轴承生产基地。 2、提升基础原材料工业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化一体化”大型石化产业基地。以石油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以大型炼油乙烯联合生产为龙头,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我国最大的炼油基地和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东北亚地区的油品储运中心。按工艺物流合理、相互衔接配套,降低原料中间消耗,共享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集中环保治理的要求,推进石化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石化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建设长兴岛精细化工区、大孤山半岛石化区、松木岛化工园区。积极推进两大石化公司炼油扩能工程,提高炼油装置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继续推进双岛湾石化项目建设;加快逸盛大化对苯二甲酸(PTA)、福佳大化对二甲苯(PX)、铭源化工渣油制丙烯等一批石化及精细化工产品项目的实施。 打造国家级的特种精品钢材基地。依托东北特钢集团等龙头和骨干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实力,壮大产业规模。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精品钢材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实现产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0亿元。 东北特钢集团通过加快技术改造,争取跻身世界同行业前五强。依托核心企业,重点发展高温合金钢、银亮材、精密合金、结构钢、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钢、中高档汽车用板等产品。推动东北特钢大连基地发展不锈钢及轴承钢线材、合金弹簧钢小型材、优质钢深加工等产品。以开发区浦金钢板、蒂森克虏伯为核心企业,做大做强板材深加工产业。以金华特钢为核心,重点发展汽车用气阀门钢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力争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3、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合理发展常规能源。 到2010年,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到75%以上,其中,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26%。“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平均每年下降率不低于4%。 加强电源建设,确保电力供应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十一五”期间,建设完成庄河电厂一期工程的2台600MW国产超临界发电机组,并积极开展庄河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二期工程第一台1000MW机组开工建设;开工建设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的4台1000MW机组,预计2012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同时开展辽宁核电第二厂址的前期工作。 同步建设和完善大连电网。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确保各级电网具有充分的供电能力,做到受进、送出电力不受阻,能够满足各类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将新建、升压500千伏变电所4座,新建500千伏输电线路400公里;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所14座,输电线路431公里;新建、改扩建66千伏变电所93座,输电线路1100公里,总投资约90亿元。 继续加大热电联产建设力度,满足城市发展供暖和企业生产供汽需求。“十一五”期间,计划扩建大连台山热电厂、新建开发区第二热电厂和甘井子热电厂、改造扩建北海和东海热电厂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基本完成大连市热电联产项目布局。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大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海水源热泵、风力发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改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4、加快发展特色轻工业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挥大连海洋水产、畜禽、水果和蔬菜等初级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到“十一五”期末,把大连建设成东北最大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绿色猪肉与熟食制品、果汁、海洋水产品的加工基地。 服装工业。鼓励加工型服装企业走出去同国际著名的品牌公司合资合作,改进服装制造工艺,提高服装设计水平。发挥西服生产的优势,扶持创世、锐燊等知名品牌;进一步提高女装的规模和水平,深入挖掘内衣的发展潜力,大力开发休闲系列,继续推进衬衫、童装的复兴。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份额。 家具制造业。保持华丰家具在全国同行业前列的地位,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打造木业家具加工产业集群。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大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把大连建设成为服务东北和环渤海,辐射东北亚的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北方的科技服务及制造业研发基地、文化创意名城、商务会展名城和国际商贸枢纽。构建起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新型产业基地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融合的消费性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大连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形成现代港航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现代商贸八大重点领域,构筑大孤山半岛、东港区、人民路、星海湾、香炉礁、旅顺南路、大东沟、羊头洼八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城镇从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口总量的比重达60%以上。 1、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围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凭借大连保税区、大窑湾保税港区政策功能优势,大力发展以港航服务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创造一流的物流环境,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 2、构建东北亚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加快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积极引进内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离岸金融和外汇交易中心建设。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国际结算、外汇交易、投融资与金融服务中心、北方保险业中心。推动法人机构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大连银行、大通证券、华信信托等地方金融机构,并探索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深化农信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方式,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基金管理、金融期货、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会计等金融中介机构。到2010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以上。 3、构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 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并举的战略,将旅顺南路建设成全国产业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创业环境最好的软件基地之一,为争取全国第一、世界第一打下坚实基础,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头裢獍薪又行摹⒐抑匾娜砑荡葱禄睾腿砑瞬沤逃嘌祷亍5?010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软件出口22亿美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4、保持中国最佳、争创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 以滨海旅游和都市旅游为主导特色,以提升旅游产品国际化水平为核心,构建主城区、新城区、北三市及长海县三大旅游板块,促进旅游业向度假休闲阶段转变,把大连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高收益的中国最佳、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 5、建设中国北方科技服务和制造业研发基地 重点发展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及测绘、技术检测、技术推广、计算机系统服务、环境监测等专业服务,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国内外研发机构的集聚地、技术服务外包基地。 6、建设中国北方文化创意名城 加快大连大剧院等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制定支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壮大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积极发展有产业基础的工业设计、出版和广告等产业,推进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移动内容、数字艺术等产业。抓好艺术创作和演出工作,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和文博事业,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打造文化大连”品牌活动的开展。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使文化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时惠及人民群众,把大连打造成中国北方的文化创意名城。 7、建设中国北方商务会展名城 大力发展会展业,将大连建设成面向东北地区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商品展示、订货、交易中心,力争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展览和国际会议的重要举办场所。 8、建设中国北方国际商贸枢纽 提升传统商业区辐射能力,完善五大现代商贸区的集聚服务功能,形成核心商业区、次商业中心和社区便利网点的布局,把大连建设成为规模可观、结构优化、效益良好、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国北方国际性商贸枢纽。到2010年,连锁经营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商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 (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为中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教兴农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努力建设与国际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涉农区市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以上;农产品出口额年均递增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突破1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30%;农村居民全部用上清洁、卫生、便捷、安全的饮用水,50%以上的农户实现集中式供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35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45%;进一步完善大连市乡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建设乡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示范工程,农村乡镇垃圾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到30%左右;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农户达到10%以上。 三、优化全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全域谋划、城乡统筹、沿海牵动、两翼推动”的思路,加强大连经济区内部的合理分工,优化经济空间布局,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黄、渤海岸线和交通主干线为骨架,构筑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经济发展格局,把大连经济区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哈大和沿海经济带两个一级发展轴线的龙头。 (一)大力实施沿海沿路优先开发战略 加快沿海沿路优先开发,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向以大庄高速公路和沈大高速公路为依托的黄、渤海沿线“V”型延伸,逐步形成“以点为主,轴向扩展,网络带动,整体优化”的空间开发格局。重点开发建设“一城一岛十区”,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晰、错位发展的专业化的功能区,引导产业、人口等要素向功能区聚集,增加开发强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使“一岛十区”发展成为大连经济增量的集中区和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一是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的一部分,通过企业搬迁、对外开放,逐渐退出工业,建设以金融、商贸、信息、咨询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二是甘井子区西部、旅顺口区,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及培训业、旅游业为主,建设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三是开发区、金州区,建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集聚区;四是北三市、长海县,通过北三市开发和“一岛十区”开发建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形成以基础工业和现代农业为主的经济区。注重重点工业区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 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布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出台按主体功能区分类的投资导向目录,严格准入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内已有的不符合导向目录要求的项目,逐步实施退出。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实施财政、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及公益性文化等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分配的均等化,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政策效率,努力支持和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四、加快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阶段目标,全面加强航运设施体系、综合运输体系、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延伸保税港区功能。到“十一五”末初步建成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 (一)加强航运设施体系建设 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辽宁省沿海港口优势,把大连打造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以增加集装箱、石油及制品、粮食、矿石、商品汽车、滚装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大窑湾、大连湾、和尚岛和长兴岛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加快大窑湾沿岸集装箱泊位建设,提高集装箱船的靠泊等级和集装箱吞吐能力,强化集装箱干线港的功能;以新港为依托,增建、扩建大型油品码头及仓储设施,增强大连港的原油接卸和中转功能,尽快形成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的分拨中心,形成完备的石油储运系统;扩建北良港,加快粮食码头的合理分工和优化重组,形成年处理能力3000万吨散粮国际转运、加工中心;完善30万吨级矿石泊位配套中转设施建设,形成年处理能力2000万吨散矿分拨中心;以大连湾港区为重点,提高钢铁、化肥、成套设备等杂货处理能力;建设大连汽车专用码头及配套设施,形成东北亚地区进出口汽车集散中心;以老港区为依托,整合客滚码头资源,建设国际邮轮中心和客滚旅游中心;加快长兴岛公共港区建设,将长兴岛建设成为新的能源和大型散杂货中转港、内贸集装箱支线中转港。继续扩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全面提高保障能力,到2010年形成年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45万吨的保障能力,基本具备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的功能。开展大连民航新机场的选址建设,力争在周水子机场达到饱和运行时,新、老机场顺利实现切换;积极申办空港保税物流园区。 (二)加强综合运输及服务体系建设 以发展综合运输为导向,加快东北腹地和沿海地区铁路、公路、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连接海内外,沟通沿海地区,辐射广大腹地,一体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沿海港口集疏运提供坚实保障,促进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重点加快推进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庄河港至岫岩的铁路建设;加强海铁、海公、公铁联运,统筹规划铁路、公路场站建设,建设哈尔滨、沈阳、大连集装箱枢纽站,加快双层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改造,加开集装箱、油品、粮食、矿石、汽车、钢铁等铁路直达班列,发挥好烟大轮渡工程作用。 加快远近洋、内外贸、客货运输相结合的海运航线网络建设,形成以中海、大远等为骨干的大型化专业海运船队。大力调整运输船型,发展大型油轮、集装箱船和大型豪华客滚船,到2010年,运力总量达到800万载重吨、0.7万标准箱和2.2万客位。构建集约化、信息化的船舶管理、无船承运、船货代理等海运辅助业,到2010年,年船舶代理量3万艘次、管理船舶吨位500万吨。积极推进大连国际邮轮中心建设,在东港区建设配套的国际邮轮服务设施,制定支持海运业和海运辅助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著名的航运公司在连设立总部、分支机构和注册船舶。 加快内陆干港建设,延伸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保税港区的功能。增加和完善内陆干港建设,为东北腹地的进出口创造便捷的通关环境。在国家各相关部门及有关地区的支持下,全面提升沈阳、长春、哈尔滨、图们等内陆干港口岸的服务功能。抓紧推进沈阳内陆干港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尽快形成具有保税功能的物流园区,实现大连保税港区与东北内陆干港无缝联接,构建以保税港区为龙头,以腹地保税物流中心和内陆干港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利用哈大铁路和滨(哈尔滨)洲(满洲里)铁路客货分离、扩能提速的有利条件,力争将大连港建成亚欧大陆桥的一个重要节点。积极吸收日本、韩国以及亚太地区有关国家与俄罗斯、东西欧以及中亚国家之间的国际集装箱通过满洲里口岸在大连中转。 五、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步伐 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增强发展的推动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全力争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有效推进各项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彻底清理与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切地方性法规及办事程序,修改完善含糊不清的规章,打造良好的营商服务环境。继续削减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完善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四级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落实好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绿色通道、首问负责、超时默许等工作,依法规范行政行为,继续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提升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切实加强对非许可审批项目的监管。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范政府的出资人职能。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全力打造“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调整和完善机构设置,理顺明晰同级和上下级政府部门间的职能与权责分工。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划清社会事业单位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按照经济职能社会化、社会职能公益化的原则,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集中国有资本,重点向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聚集。在国家指导和支持下,按照市场行为,积极参与和支持重点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重组。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解决国有壳企业、不良资产等问题,探索劣势企业退出通道。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在市场准入、进出口、用地、信贷、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并在核销呆账、减免利息、土地使用、税收信贷政策方面,享受原国有企业同等待遇。 4、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迦谐』疲炕鹑谑谐〉淖试磁渲霉δ芎托省R劳写罅唐方灰姿罅Ψ⒄蛊诨踅灰祝龃笞銮科诨跻怠4罅唐方灰姿诠毯陀呕┎菲诨跗分痔逑档幕∩希欢峡⒐ひ灯菲诨跻约爸甘⑵谌ǖ刃缕分郑纬膳┎贰⒐ひ灯贰⒛茉丛牧稀⒔鹑诓菲肴钠诨踅灰灼分痔逑怠<忧坑牍势诨跻档慕涣饔牒献鳎平罅唐方灰姿膳┎菲诨踅灰姿鸩阶呦蜃酆闲云诨踅灰姿晒谄诨跏谐≈鸩椒⒄钩晒市云诨跏谐 Aφ?020年前,把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成为一个运作规范、品种齐全、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亚洲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建立起全国联网的产权、股权、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培育市场化征信、评信机构,加强信用管理,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诚信大连。 (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大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的同时,承担起引领和服务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使命。 1、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利用外资工作机制和围绕以建设航运中心及发展大连比较优势产业为重点的按需招商体系,实施投资解决方案招商,大力引进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探索大连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对外开放的多种途径,适时将符合条件的自来水、污水、煤气、热电等项目与外资进行合作。 2、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培养大型商品进出口交易市场,吸引国内外大公司设立商品交易和配送中心。制定和完善扶持外贸企业出口的相关政策,鼓励外贸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国内外外贸企业来连发展。 3、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制定鼓励大连市优势产业加强对外合作的支持政策,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外开展各类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做好“夏季达沃斯”的申办工作,办好中国国际软件交易会等高科技会展活动。 4、加快推进沿海开放经济带建设 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产业区、保税区主功能区、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工业园区、旅顺经济开发区、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及配套园区、大连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大连海湾工业区、松木岛化工园区等“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为支撑,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大连沿海开放经济带,使大连沿海开放经济带成为推动大连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引领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 完善保税港区功能,放大保税港区政策效应,拓展保税港区为东北腹地的服务辐射能力。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口岸服务和保税港区功能向内陆延伸,积极支持并参与沈阳、长春、哈尔滨、绥芬河、满洲里等地保税物流中心的开发建设,实现大窑湾保税港区与大连市“一岛十区”、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开放经济带和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物流节点城市的衔接和良性互动,构建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建设长兴岛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把长兴岛打造成与保税港区互动的出口加工型国际合作工业区。研究和积极争取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的对策。 扩大对外开放区域。推进长海县对外开放,发挥其海洋渔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海洋经济对外合作。推进旅顺口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临港、临海产业。加大庄河口岸开放和港口建设力度。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以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航运中心和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深入挖掘科技和人才潜力,提高优势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抢占自主创新的制高点,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产业技术研发及创新服务中心和产业技术集成基地,形成东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新型石油、精细化工材料等产业技术的辐射核心区,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特色的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基地,为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支撑。积极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块上市。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破所有制和部门界限,整合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鼓励科研机构联合公关。围绕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组建由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组成的“院企联盟”或“研发联盟”,开展风力发电产业、重大装备轴承产业等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试点,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走开放式创新之路,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建立起政府财力引导、风险投资、信贷融资相结合的支持自主创新投入机制。 六、加快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加强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完善普惠制培训政策,加快资源整合,组建培训集团。加快建设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一批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2、完善人才开发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大对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实施柔性流动政策,重点引进和吸引航运、造船、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软件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外向型、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对人才的需求,编制发布年度重点产业人才开发目录和外地生源专科毕业生紧缺专业目录,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和项目对人才的吸附作用。为提高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在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规模,提高建站质量,引导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3、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业活力 建立和完善开放的选人用人制度,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实施办法,建立社会化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选拔和储备一批高层次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适应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研究建立专业技术水平认证制度,促进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坚持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大力推行年薪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行期权、期股和补充养老保险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对在关键岗位上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技术带头人实行技术入股和协议工资制。研究制定大连市优秀人才奖励办法,重奖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 (二)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大龄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确保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全部实现就业。充分发挥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功能作用,加快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组织制定实施《大连市失业调控工作实施方案》。 积极推进国家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引导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工作,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依法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权利。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完善《大连市渤海环境保护规划》,依法积极推进各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长效协调工作机制,强化渤海、黄海环境保护,形成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废水全面稳定达标;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农业面源综合控制率达60%;严格控制围海、填海造地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湿地、林地面积;地面水水质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大连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20年,形成海洋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海洋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模式,健全从陆地、河流到海洋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陆源污染和海洋环境、风险灾害等得到全面监控和有效防治,使大连海域成为经济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结合体,真正走上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1、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遵循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服务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原则,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和整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年度利用计划,依法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2、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培育水务市场,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的节水运行机制。加强对耗水大的领域的供水调控,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地下水库建设,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加强水源地涵养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涵养保护水源。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 3、依法用海,保护海洋资源 提高依法用海的国土意识,加强对海域、岸线、滩涂等资源的保护,加大海域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海域使用效率,完善海洋功能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合理、集约开发深水岸线,切实保护滩涂湿地、盐田、岛屿等不可再生资源,非临港产业原则上不得占用岸线资源和圈占海域。统筹协调好港口建设与工业、旅游、居住、水产、盐业等方面用海关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4、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做好建材、热电、石化等行业的节能、节水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工作,支持余热余压利用、系统节能、燃煤锅炉改造、节约与替代石油、海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海水源热泵、LED亮化与显示产品、高低压变频器、节能炉排等节能产品(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和示范项目。完成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推动大中型集中供热锅炉脱硫。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积极打造废弃物资循环利用产业链,初步建立废弃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建设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垃圾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到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0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20吨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到10.12万吨,削减15%;化学需氧量(COD)减少到5.05万吨,削减15.9%;烟粉尘排放量减少到7.11万吨,削减10%;中水回用率达到3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连市贯彻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对贯彻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监督,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协调解决贯彻落实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落实工作任务 各先导区管委会、各相关部门要根据任务分解表分工,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中,并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跟踪和推进,定期进行评估总结。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创造性地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相关专项规划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衔接,深化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附件:大连市贯彻落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任务分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