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的通知 沪教委保〔2008〕20号 各高等学校: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升本市高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知识和能力,现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安全教育大纲》)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做出明确安排和部署,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二、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每学期大学生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重点在一、二年级实施,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校本教育体系,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安排相应教学时间,建议安排教时为本科16-18学时,高职高专12-14学时。各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逐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入基础必修课,并落实相应学分。 三、加强课程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2008年市教委制定的《安全教育大纲》,各校可先在新生入学教育和二年级学生中实施;2009年市教委将组织安全教育课程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评选,向全市高校推广优秀教案和课件,并开展安全教育师资培训;2010年将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编写和出版课程教材,在全体大学生中普遍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要加强安全教育干部和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落实经费保障。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安全教育开发研究和师资培训的经费。 各高校根据《安全教育大纲》制订本校安全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八年七月十八日 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试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安全发展"。根据十七大报告关于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制定《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安全教育大纲》,旨在进一步明确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各高校要按照《安全教育大纲》,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针对性强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积极促进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上新水平。 一、安全教育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安全教育,既强调安全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要激发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立正确的安全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主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达到如下目标。 态度层面: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安全观,把安全问题与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构筑平安人生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掌握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安全问题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安全问题的社会、校园环境;了解安全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分类知识以及安全保障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安全教育,大学生应当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安全信息搜索与安全管理技能。掌握以安全为前提的自我保护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 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 (一)法律法规、校纪校规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法制思想的重要性,了解遵纪守法是安全的前提,大学生应确立大安全的观念。逐步确立法制前提下的安全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教学目标:通过介绍法制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了解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基本概念;明确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与安全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和自觉性,规范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 1.讲解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密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3.介绍国家安全、保密工作和大学生应遵守的政治纪律。 4.讲授网络安全的法律知识,规范网络道德,引导学生拒绝黄色淫秽等有害信息的毒害。 5.讲解国家的宗教政策,引导学生态度鲜明地坚决反对邪教。 6.告知校园内禁止携带违禁物品、管制刀具和危险品等等。 7.介绍校园内发生刑事、治安案件的主要类型及案例。 8.宣讲本校校纪校规等的具体内容、违反校纪校规的处理程序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组织每个大学生签定安全协议。 问题讨论 : 1.遵纪守法与安全、自由的关系(遵纪守法是公民道德的起码要求,是人身安全的最有力保障;遵纪守法也是自由的保障,遵纪守法是义务,而自由则是相对应的权利)。 2.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安全观?通过安全协议的签约,我们在安全工作中应履行什么责任和义务,享受什么权利? (二)应急知识、公共安全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组织结构、分类,了解如何应对灾难的知识,基本掌握应对灾难的能力。 教学目标: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来了解灾难的基本常识,灾难的客观性、必然性、一般特性和一定的规律性;了解国家为避免和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让大学生具备面对灾难应有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通过组织演练,提高自我保护、自我救助和相互救援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法》。 2.了解国家和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公共事件的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分级。 3.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组织体系(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专家组)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运行机制(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程序、恢复和重建和信息发布)。 4.了解各类常见灾害、灾难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避险知识(如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重大疫情、重大食物中毒,恐怖袭击、民族宗教事件等)。 5.开展逃生和急救等演练,学习常见的人身损伤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应急演练、急救训练。 问题讨论: 1.一旦面对灾难,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思想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技能准备? 2.如何应对各种灾害及做好自我保护? (三)珍惜生命,人身安全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社会责任,爱惜生命是国民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促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规避生命安全受到不法侵害和意外伤害,有针对性地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保障自身安全的技能,提高自身的国民素质。 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体分析生与死的意义,帮助大学生认识、珍惜、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认识威胁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主动防范和规避生命安全受到不法侵害和意外伤害;了解和掌握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法及保障自身安全和生存的技能,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 教学内容: 1.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价值,培养大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确立积极的人生观。 2.普及生活中的安全知识:用电、用火、用气安全,防止溺水、防止踩踏等各种事故,注意住宿中的安全:不攀爬阳台窗户、凉衣要使用衣叉、不从窗口抛物,剧烈运动前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作充分准备,不做危险的动作,不到不安全的地方去。 3.认识和遵守异性交往的道德规范,了解如何避免受到性侵害、防止性骚扰、防范性病和艾滋病。 4. 认识"黄、赌、毒"对社会和人身安全的危害,了解如何远离"黄、赌、毒"。 5.使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神经衰弱等),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及治疗途径,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从容应对各种挫折,排解负面情绪。 6. 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做好安全防护前提下,学会健身和防身的方法(如:武术、跆拳道、擒拿格斗等)。 教学方法:组织讲座和报告会、成功人物访谈、小组讨论、防身健身训练等活动。 问题讨论: 1.为什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什么要把生命安全作为安全的最高原则? 2.结合个人实际,探讨什么因素将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我们应如何防范、如何规避、如何面对、如何处置?谈谈如何有效调节和缓解心理、精神压力。 (四)物品保管,财产安全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提高物品保管、财产安全意识和能力,维护个人合法的财产权益,有效地养成管理好自己物品的习惯。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财产侵权行为,掌握财产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学内容: 1.如何妥善保管个人钥匙、证件、现金、信用卡、贵重物品(手提电脑、手机等),如何防止被盗窃?如何养成不乱放物品、人离锁门的习惯?如何提高警惕、不给他人留下"顺手牵羊、见利忘义"的机会?如何保管好自行车(人离上锁,尽量停放在有人看管的区域)? 2.外出时如何保持警觉性、保管好自己的物品(背包、钱包、手机等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不给小偷有下手的机会)? 3.了解和掌握防诈骗的本领:如何识别欺诈性的行为和信息(杜绝贪小便宜心理,"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把手机、银行卡交给陌生人,遇到来不及接听的陌生来电不要回电)?如何对付威胁性的行为和信息(学会依法保护自我)?如何识别和拒绝非法传销活动? 4.如何防止家长受骗?(防止泄露个人和家长信息包括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在家中留下学校保卫处、学院或系办公电话、辅导员或班主任手机,家长一旦接到异常电话,如说你孩子遇到车祸或突发疾病,首先要设法核实或报警,不急于汇钱。) 5.在参加社会实践、外出旅游、实习、求职过程中如何依法、合理地保护自我? 6.开展反假币知识宣传教育(可请银行工作人员来校作宣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互相检查、团体训练。 问题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物品保管和财产保护的习惯? 2.交流你所遇到的或了解到的受欺骗的事例,谈谈从中我们应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五)防火知识,消防安全 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火灾的巨大危害性,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消防法律法规。掌握正确使用明火和用电、用气的安全知识。掌握在各种场所的消防逃生知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教学目标: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消防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知晓预防火灾的基本常识,了解和掌握火灾的逃生和一般的灭火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 1.通过大量的、有典型意义的火灾案例,讲授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火、灭火知识。 2.通过组织消防逃生演练和灭火训练,让大学生学会在各种场合如何疏散逃生,懂得119报警常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灭火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消防演练。 问题讨论: 1.在熟悉的地方和不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应如何在第一时间了解消防逃生的通道? 2.一旦遇到火警、火灾,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保全生命、如何有效应对? (六)出行平安,交通安全 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大学生懂得遵守交通法规和交通规则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国民素质,关注身边的交通环境、保持适度的警觉是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个体交通行为(走路、骑自行车、乘车、驾驶机动车)的合法性是出行平安的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使大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自觉遵守和维护交通法规和规则的意识,提高自己交通行为的安全素质与能力。 教学内容: 1.交通安全的内涵与意义。 2.国家、地方和校园交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3.在走路、骑车、驾车的任何时候如何对周围环境保持警觉(不要带耳机或打手机,因为会妨碍你察觉和回应潜在危险情况的能力)。 4.交通事故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自救、救生常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交警报告会、交通急救演练、交通模拟考试(从上海交通安全信息网上下载)。 问题讨论: 1.乘坐黑车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不能乘坐黑车? 2.如何保持自己交通行为的合法性和警觉性,它有怎样的意义? (七)饮食卫生,食品安全 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卫生法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不食无证摊贩的食物、不吃过期或变质的食品。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立即报告,及时就医。 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鉴别、防范和救助的能力,最大限度保障食品安全。 教学内容: 1.食品安全的内涵与意义。 2.国家、地方和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3.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及食物中毒发生后的处置方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相互监督。 问题讨论: 1.食用无证摊贩的食物有何危害,为何不能吃无证摊贩的食物? 2.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它对健康具有怎样的意义? (八)校园环境,周边安全 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大学生全面了解校园及周边的地理、治安环境,提高大学生在校园及周边生活的安全性。 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校园及周边的地理、治安环境,告诫决不涉足任何存在违法现象和安全隐患的场所。 教学内容: 1.给大学生详细介绍校园及周边的地理、治安环境。 2.告诉学生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不安全的、哪里在哪个时段是不安全的。 3.大学生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学生宿舍的管理规定对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相互监督。 问题讨论: 1.在校园及周边遭遇不法侵害,我们应如何对付? 2.在校园及周边有哪些可能存在违法现象和安全隐患的场所,为什么我们不能涉足这些场所? 三、课程设置 按照《安全教育大纲》,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规定最低课时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覆盖整个大学过程。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可安排2至4个学时;平时每学期在大学生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中安排2个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入正式课程。课程内容由学校结合实际进行安排,但应完成《安全教育大纲》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还有技能的培养,更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二)在教学中,应当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内容,积极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校园和社会安全环境的认识,为安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要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律学科教师、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体育教师、实验室教师、学校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师、干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同时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解放军指战员、法律人士、安全专家、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经济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共同参与教育活动。要采取与外聘专家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检查 市教委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对各高校的精神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海市平安单位、安全文明校园等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的评估指标体系。具体检查各高校安全教育的组织、实施情况,如学校安全教育的教学计划、师资和课程安排、教师教案,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业和考查记录,学校与大学生安全协议的签约率,并通过组织学校安全满意度调查,听取大学生对学校安全教育的满意度。 六、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当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设置与讲授的管理规定,健全教学文档和管理文档。 (二)各高校保卫处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机构。各高校要安排和落实好教学计划,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提供组织保障;组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和教师教育培训;搜集、提供各种安全教育资料和典型案例,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三)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建立专职(保卫干部)和兼职(学生辅导员和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结合学校安全教育教研室的建设,建立安全教育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例如与安全教育相关的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网络资料等。 |